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 由 線束專家WH 發表于 垂釣
  • 2021-10-07
簡介步驟一、在未閉合任何繼電器時,檢測UabUdb電壓,判斷主正或預充是否有不能斷開的故障

繼電器粘連怎麼辦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首先更正一下,在上一篇中,磁吹滅弧在極性接反的情況下,配圖有誤,但原文修改不了配圖,正確的圖如下: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轉眼就要九月,馬上就中秋了,專案一忙起來,時間過得好快,得趕緊看看十一回家的票了。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這回進入正題:怎麼檢測繼電器的粘連故障?

繼電器粘連故障分為兩種:不能吸和、不能斷開。

一般電池包內最基本的繼電器佈置如下圖,包括主正、主負和預充三個繼電器,首先看一下這三個繼電器是怎麼進行檢測粘連的。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我們能利用檢測的物理量主要就是電壓和電流,所有判斷就是根據電壓或電流在不同場景下的不同測量值,來得出粘連故障結論。

還有就是透過控制繼電器的上下電順序,對應得出不同的檢測值,來讓判斷條件更豐富。

一種比較通用的方法如下:

其中干擾項是負載電容上面的殘留電壓,會影響電壓檢測的結果。

在下圖中標識出了4個檢測點a\b\c\d,其中以電池負極(b點)為整個取樣電路的參考地;粘連檢測的過程被嵌入到整車上電和下電的過程中。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在整車上電過程中,並假設負載電容初始電壓為0V。

步驟一、在未閉合任何繼電器時,檢測Uab\Udb電壓,判斷主正或預充是否有不能斷開的故障;如果有故障,則停止後面檢測,並上報主正或預充故障。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步驟二、若上一步無故障時,閉合預充繼電器K2,此時根據Uab\Udb電壓可以判斷出預充是否可以正常吸和;根據Ucb電壓的變化可以判斷主負是否存在不能斷開故障;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步驟三、若上一步無故障,接下來吸和主負繼電器K3,開始預充,透過檢測Ucb的電壓,可以判斷出K3是否可以正常吸和;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步驟四、吸和主正繼電器K1,延時一段時間後斷開預充繼電器K2,此時可以與MCU協商,讓MCU對負載電容進行短時間洩放,並同時檢測Udb的電壓值,可以判斷出K1是否正常吸和。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上電時如果哪一步驟判斷出有故障,就直接停止檢測,上報故障。

把上面的整個上電的檢測過程整理如下表所示: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在整車的下電過程中,只需要判斷是否能正常斷開即可;與上電過程不同的是,如果檢測出故障,需要進一步確認是什麼故障。

步驟一、斷開主正和主負繼電器K1\K3,但此時負載電容上還有殘留電壓;如果二者正常斷開的話,Udb和Ucb的電壓如下圖;但是如果呈現出Udb等於Uab,Ucb很小時,則必有一個繼電器粘連,則需要進行步驟二判斷。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步驟二、通知MCU去洩放負載電容上的電壓,洩放完成後,採集Udb和Ucb;如果Udb、Ucd接近下圖電壓時,則判斷出K1不能正常斷開,K3正常。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如果Udb和Ucb呈下圖中很小的電壓時,則判斷出K1正常,K3不能正常斷開。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如果Udb和Ucb接近下圖電壓時,則判斷出K1和K3都不能正常斷開。

(三)繼電器粘連檢測:一種常見的檢測方案舉例

總結:

目前總結的這種方法,考慮的比較粗,並沒有詳細推敲,也沒有考慮上電時負載電容具有初始電壓的場景,那個電壓會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判斷,而且此方法還涉及到負電壓的檢測;總之,這種方法很麻煩,也不太準確,尤其是主負繼電器的故障判斷;以上所有,僅供參考。

猜你喜歡的文章

►汽車線束圖如何繪製?

►汽車線束電測臺設計原則

►北汽福田汽車線束設計規範

► 汽車線束壓接技術要求

►線束常用物料的選型原則

►電動汽車低壓電器系統詳解

►端子壓接標準及剖面要求

► 汽車整車線束設計技術交流

► Catia繪製可變直徑的紮帶(卡扣)方法

►CATIA汽車線束繪製(佈線)教程

►CATIA電氣線束展平及工程圖教程

► 端子壓接操作規範及壓接標準完全解讀

►線束工裝板佈局圖設計方法詳解!

►線束工程師的苦逼,有誰能知道?

► 汽車電路圖、原理框圖、線束圖、讀技巧與要點

►企標,值得收藏!端子壓接規範-節選(三一集團)

►如果你是搞線束的就過來看一下!肯定有所收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