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靜中覺物滿眼春:佛道的“靜”究竟指的什麼?

  • 由 亂彈天下 發表于 垂釣
  • 2021-05-09
簡介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或許並非王國維的創見,它很可能源自《陰符經》(或曰《太上陰符經》《黃帝陰符經》)之名句“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安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今天是清明節,踏青正當時。閒來無事,便出門走走,遊走中有了此文。

01

清末大學者、溥儀帝師王國維有過一句名言:

靜中覺物,一切皆有春意。

這是一句文字漂亮,又極富哲理的話語,確實堪稱“名言”。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或許並非王國維的創見,它很可能源自《陰符經》(或曰《太上陰符經》《黃帝陰符經》)之名句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因為兩句話表達的是一個意思。

筆者基本上完全排除了王國維與《陰符經》作者“所見略同”的可能,因為以王國維之博學,他怎麼可能沒有讀過鼎鼎大名的《陰符經》呢?

《陰符經》全文僅僅五百字,但確實博大精深,是《道藏》當中的一部奇書(其實稱作“奇文”更加熨帖),但作者不可考,有說黃帝、有說姜尚、有說張良的老師黃石公……。但蘇秦自遊說秦國折戟沉沙,回家發奮研究《陰符經》後而身掛六國相印卻是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史實。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陰符經》),似乎也說盡了一切。

靜中覺物滿眼春:佛道的“靜”究竟指的什麼?

這株野菜叫野紅參,可做湯可清炒

02

很喜歡靜,所以時常居住於這樓群環繞、鬧中取靜的山頂。再美麗的自然景觀,但凡遊客多了,在我眼裡已經算不得景觀;再差的鄉野,只要人跡罕至,在我眼裡就是美景尤物。

喜歡鄉野的味道、喜歡摘野菜的樂趣。但這就是“靜”嗎?如果把“靜”分為四個層面,我這樣的生活及心態頂多算得上第1。5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的靜,

就是自然環境的安靜。這是多數人認為的靜。這種靜很容易得到,但真正喜歡的人卻未必能過半數。

第二個層面的靜,

就是內心的寧靜。這種靜,不僅需要一定的修為和悟性,也需要“曾經滄海難為水”的閱歷,需要“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淡定。

第三個層面的靜,

就是無慾無求的平靜。這種境界卻是極難達到的,達到就非凡人。佛家也好、道家也罷,都是以此作為“修煉”的路徑,只有達到了這一層級才可能進入靜的最高境界。在儒家,到得這個層面後就叫做“知天命”,是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修養。

當然,如果從世俗的層面來看,無慾無求就是有求必應。

第四個層面的靜,

那就是無思無慮的“安靜”,這裡的“安”是指“心安有處”。

“無思無慮”在佛家叫做“入定”,是佛家追求的最高修養。佛家的各種所謂“戒律”,其實都是讓修持者減少慾望的手段,而非目的。佛家濟公活佛喝酒吃肉、道家呂純陽三戲白牡丹,照樣修成正果。故而,“戒律”只是悟道、成佛的充分但不必要條件。

靜中覺物滿眼春:佛道的“靜”究竟指的什麼?

這個野菜叫魚秋菜,清炒太苦,做湯、炒蛋不錯

03

什麼是古書裡面的“自然”?這確實是很有必要講講的話題。因為不明白這個就讀不懂古書,就體察不到古人的智慧。

就在前兩天,筆者還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的感慨:

“我們總是拿順其自然來敷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卻很少承認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這實在是對“順其自然”的極大誤讀,也完全掩蓋了古人“順其自然”的智慧。如果這樣去理解,自然也就讀不懂《陰符經》名句“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也讀不懂中國文化歷史名著《道德經》。

直白地講,

“自然”就是“本身當然如此”,強調的是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

“順其自然”告誡的就是一定要遵從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跟“兩手一攤”確實沒有半毛錢關係。

靜中覺物滿眼春:佛道的“靜”究竟指的什麼?

半山腰處眺望山下的繁華

“靜中覺物,一切皆有春意”雖非王國維創見,但是確實可以流傳千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