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中庸》裡的“庸”究竟何意?——從文字學角度來揭秘

  • 由 抒豪情 發表于 垂釣
  • 2023-01-24
簡介整個“庸”字的構成就是:雙手將編鐘繫於木架上的意思

庸是什麼結構的字型

《中庸》的“庸”字目前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通“用”,一種是“常道”。這些都是研習者結合《中庸》這本書的上下文得出的結論。《三字經》裡對“中庸”的註解是“中不偏、庸不易”。這裡的不易不是“不容易”的意思,而是“不變”的意思。古文字的“易”是將一隻酒杯裡的酒倒入另一隻酒杯的樣子,是“賞賜”的“賜”的本字,進而引申出“交換”、“變更”的意思。

《中庸》裡的“庸”究竟何意?——從文字學角度來揭秘

那麼這個“庸”字的本義又是什麼呢?庸字的本義是“鏞”,即古代的大鐘,是一種樂器。(另一說是同“庚”,但字形上看只是上半部分相同,而且發音還不相同)從“庸”字的金文、篆文可以看出下半部分才是鐘的形狀,看起來像“用”字,

其實是我在上海博物館漢字尋根活動中講的“甬”字!

即“編鐘”,而這個“編鐘”正是從西周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流行樂器”!

《中庸》裡的“庸”究竟何意?——從文字學角度來揭秘

《中庸》裡的“庸”究竟何意?——從文字學角度來揭秘

《中庸》裡的“庸”究竟何意?——從文字學角度來揭秘

那麼“庸”字的上半部分又代表什麼呢?左右兩邊是兩隻手,中間部分應該是將編鐘掛於木架子上的繩子或鉤子。整個“庸”字的構成就是:雙手將編鐘繫於木架上的意思。即表明這個“鏞鍾”是“編鐘”!下圖的上海縣“學鏞鍾”(我在上海歷史博物館活動中講解過),外面凸起的“刺”就是“編鐘”與其他“鍾”最大的區別和特徵。

《中庸》裡的“庸”究竟何意?——從文字學角度來揭秘

學鏞鍾

現在來普及一下編鐘的知識: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於商朝,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中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

9

枚一組的和

13

枚一組的等等。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佔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曾侯乙墓編鐘由

19

個鈕鍾、

45

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鎛鍾共

65

件組成。

《中庸》裡的“庸”究竟何意?——從文字學角度來揭秘

曾侯乙墓編鐘

3、9、13、65,從最早的3個為一組到最多的65個一套,有沒有發現都是單數?包括曾侯乙墓編鐘“19個鈕鍾”、“45個甬鍾”,也都是單數。這意味著所有的編鐘組合一定存在著一個處於“中間位置”的“鏞鍾”,而作為一種“樂器”,這個“鏞鍾”就好比是鋼琴琴鍵的“中央C”!

因此,

所謂“中庸之道”很可能就是“中鏞”之道!

孔子就是借用這個“中鏞”來闡述“道德標準與治國之道”。以這個“中音”作為基準,就能區分何為高音何為低音,

故“中庸之道”的“庸”就是“標準”

,從而引申出了“常道”的意思。而這個“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整個的“中庸”之意就是“

不偏不倚的中間標準

”(天下之定理)。這個標準當然是不能隨意“改變的”(庸不易)!換而言之,

“中庸之道”就是當時的“普世價值觀”、“基礎道德標準”,而不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