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東漢大將馬援 馬革裹屍的成語出自此地

  • 由 江邊柳林 發表于 垂釣
  • 2022-11-10
簡介傳說當年,馬援開始進軍時,大軍行至明月山時,被楊泗將軍領導的義軍阻擊,到了翁子洞船不得上,馬援令前軍從柳林汊棄船登陸

這個字泔怎麼讀

編者按:你可知馬革裹屍這一錚錚熱血、守疆護土的成語出自沅江邊上高坪的壺頭山嗎?清浪灘浪如屋大,一衣帶水的風土人情、歷史滄桑,今天我們來跟著老鄉來看“馬革裹屍”。

東漢大將馬援 馬革裹屍的成語出自此地

作者介紹:辰橋 原籍沅陵高坪,今籍喬子平,在廣西工作。

文章背景介紹:在廣西有一個廣場叫“伏波園”,一座戎馬雕塑令人奮然起勁,乃東漢大將軍馬援是也。辰橋來由尋味的發現,此將軍與家鄉有一段跨越千年的歷史。他鄉得此,便得文章娓娓道來,寄託思鄉之情。

沅水邊隕落的將軍

冬雨時節,總是會讓人念起家裡的燉缽缽兒。“臘肉燉泔子豆腐”“酸辣椒燉牛肉”甜酒再養老些製成的“鬍子酒”。這些都是這個冬天,那些冬天的主角。

現如今,身處一千多公里之外的我,也只能是從朋友的的網路照片裡,記憶裡,媽媽的電話裡來咂咂嘴,努力地想他一回,盼他一回。轉眼高中畢業已經7年,輾轉了北國、南國的我到了祖國的西南邊陲的一個寧靜的海濱小城逐漸安定下來。

東漢大將馬援 馬革裹屍的成語出自此地

望著落日餘暉,我就這樣離開了故土。每個城市裡總是有或多或少的能引起你回憶和想家的地方。在這裡,我找到了兒時的回憶和沅水邊的歷史長號。

建武二十四年,東漢開國將軍,時年六十三歲的馬援帶領著漢軍出現在沅水江畔時,一騎追風黃驃馬,手持擂鼓翁金錘,白鬚長鬤,老當益壯的“伏波將軍”又何曾想到結局將是這樣。

當年馬援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之命征討“五溪蠻“。到達下雋時,為進一步剿滅”蠻軍”,當時有兩條進軍路線,一經壺頭山,路近。但山高水險。另一條路線便是經充縣,路遠,運糧不便但路途平坦。

當時的軍隊裡的貴族子弟耿舒支援走充縣,馬援則想速戰速決直取壺頭山直插叛軍咽喉,兵行險著。最後劉秀決定採納馬援的進軍路線。

不想這一決定竟成了這位北擊烏桓,南平交趾(今越南)二平嶺南戰功卓越的一代名將,將在這片崇山峻嶺,激水險灘裡謝幕了自己的一生。

傳說當年,馬援開始進軍時,大軍行至明月山時,被楊泗將軍領導的義軍阻擊,到了翁子洞船不得上,馬援令前軍從柳林汊棄船登陸。

大軍到楊泗溪,五強溪時又遭楊泗將軍的義軍阻擊。馬援又棄船沿沅水南岸而上,在壺頭山山安營紮寨,義軍也撤至沅水北岸的洞庭溪,楊家寨、將軍山、關公埡、大小晏溪一線四十里長灘固守。形成了南北兩軍對峙,進退兩難的局面長達7個月之久。

馬援的人馬被困壺頭山上血戰三天三夜,仍無法突圍出壺頭山。後因北方軍士水土不服,馬援也病重,最後一代名將隕落沅水岸邊。馬援將軍恪守了自己的諾言,為國家戰至身死。馬革裹屍這個成語便是由此而來。

說說壺頭山,壺頭山如今坐落在沅陵縣西北部高坪鄉水田村境內,海拔316。1米,約0。4平方公里。“壺頭夜月”為沅陵八景之一。當年馬援下令部下鑿石為室,以躲避酷暑。相傳共建造了四十八室,現在發現一室,門支支石柱下,內可容兩席,壁上繪有人物花草。當地稱為“生基墳”。

壺頭山與河對岸的楊家寨相守而望,傳說為當年張果老挖沅江時,將挖的土用簸箕運走,不想因為土太重,扁擔被壓斷兩簸箕土分別掉落兩岸形成了現在的格局。神話故事總是能打動孩子的心,這個故事讓兒時的我深信不疑。

沈從文小說《邊城》裡描述的清浪灘是這樣的“鳳灘茨灘不為兇,上面還有繞雞籠;繞雞籠也容易下,

清浪灘浪如屋大

”。而清浪灘就坐落在壺頭山與楊家寨之間的這片水域,當年劉艦平的短片小說《船過清浪灘》因為描寫清浪灘的險而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片小說獎”。就是這麼一塊雄奇的地方,述說的千百年來共同的理想。

東漢大將馬援 馬革裹屍的成語出自此地

後因為建設“五強溪水電站”這曾經沅水江上出了名的險灘和後人為紀念馬援修建的廟宇一共消逝在了浩瀚的煙波裡。而那位老將軍卻像杯美酒,時間抹不去他的芬芳。

如今我所在的城市,有座“伏波園”,園內遊人如織。而伏波將軍的塑像屹立在城市最顯眼的地方,高頭大馬,馬蹄高昂,面對著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而我每每經過,總會有種無以名狀的感覺,將軍去過我的家鄉啊!

分不清,是馬援有緣吾家鄉,還是我有緣於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