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即使是錯的,我也得照做|吞噬青春期的“假想觀眾”和“同輩壓力”

  • 由 安慰記 發表于 棋牌
  • 2022-10-07
簡介安慰記心理小店為正在和青少年們朝夕相處的父母們提供一些相處之道,為孩子應對以後的人生加持自我保護的心理武器——#1不要過於擔憂孩子與您的疏離雖然青少年在青春期會與父母產生疏離,但是這種疏離終有結束的一天,這是因為等到孩子們成年時,他們所

假象觀眾是什麼

即使是錯的,我也得照做|吞噬青春期的“假想觀眾”和“同輩壓力”

請一定要提醒我 誰是真實的我

每個人都有黑暗面

你愛不愛我?

你能不能隱忍它?

沒有人是絕對完美的

但它值得我們擁有

——《Dark Side》

by Peter Hollens / Madilyn Bailey

安慰記作者/昱橙

在觀看美劇《第十三個原因》時,最讓我感到心痛以及悲傷的場景就是女主Hannah在浴室裡割腕自殺的那一幕。當她將刀片劃過自己手臂的那一刻,隔著螢幕的我彷彿能真切地感受到她肉體上的傷痛,心靈上的絕望。

在這個故事中,Hannah Baker原本是一名性格開朗樂觀的高中生,但是這一切都在她轉到新的高中上學之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短短一年內,Hannah在學校中分別經歷了來自同學之間的 言語暴力、嘲諷、被孤立、被偷窺、性騷擾,甚至是強姦 等一系列的校園暴力事件。

在同學的聚會上被強姦之後,Hannah拖著受傷以及疲憊的身軀回到家裡,坐在自己的書桌前認認真真羅列出了12個導致她生活變得一團糟的人物,與此同時用磁帶聲錄下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此時的她已經有了想要輕生的慾望,但她並不想這麼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於是,第二天Hannah決定去跟學校的心理諮詢老師傾訴自己悲痛的遭遇,希望能夠獲得一絲幫助和重視。但不幸的是,心理諮詢老師並沒有對她所說的話太當回事,他非但沒有幫助Hannah去解決學校裡的校園暴力問題,反而建議Hannah去放下一切所承受的痛苦與委屈。當看到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後,Hannah將心理老師的名字加入導致她自殺的人的名單中並且把所有的錄音磁帶託付給自己最信任的一位朋友。之後,Hannah趁父母還在上班工作的時候,回到家將自己關在浴室裡,用小小的刀片割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即使是錯的,我也得照做|吞噬青春期的“假想觀眾”和“同輩壓力”

當Hannah離開人世後,最讓Hannah父母心痛的不只是女兒自殺的行為,他們更想知道的是女兒為什麼要自殺?女兒在學校裡到底遭遇了什麼?此時的他們一無所知。

Hannah的錄音帶已經在曾經傷害過她的同學之間一個個流傳,而他們正是導致Hannah自殺的“13個原因”。Hannah的母親堅信自己的女兒一定是因為在學校裡的遭遇才選擇自殺的,所以她將學校告上了法庭,然而求正義的這條路走的十分艱難,因為 Hannah的父母拿不出任何實質性的證據去控訴校方 。同時,那些傷害過Hannah的學生組織起來防止錄音帶的外洩,甚至對外一起聲稱Hannah錄音帶中說的都是謊話。可是紙裡包不住火,終於有人良心不安地吐露了實情。在電視劇的最後,Hannah的父母終於拿到了所有的錄音,聽到了女兒的悲慘遭遇。

父母竟是最後知道真相的,唉,唏噓……也許早一些知道真相,早一些提供支援和幫助,死亡就是可以避免的。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隔閡越來越深。如果現在回想一下你的青春期,初中、高中時代——

當時的你最喜歡和誰一起玩耍?

當時的你最信任的人是誰?

當時的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找誰傾訴?

看到這時可能你的腦海中已經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了那個人的名字,那麼在此時我想問你, 這個人是你的父母嗎?

想必大多數人的回答都不是。從進入青春期開始,同齡的朋友漸漸替代了父母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而同齡的朋友也對青少年在青春期時期的發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想跟大家聊聊, 青春期的時候如何與同齡人還有父母相處 。相信我,即使不是青春期的你,也會用得到。

家庭關係中的轉變

根據美國研究者Dijkstra和Veenstra的調查顯示,在青少年每天的清醒時間中,大多數普通青少年與父母每天的相處時間只有15%, 但與同齡的夥伴的相處時間會多達50%。單單從資料上來看,青少年在這個階段在與自己的父母漸漸地疏離。作為家長,你的孩子可能會在自己的房間門上貼著“請勿打擾”的牌子,在公共場合拒絕和你親近,在與同學聚會時會因為你的出現而感到尷尬。

這個時候的父母,想必內心一定無比無奈與失望,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要這樣嚴厲的對待自己,反而去親近一個陌生人呢?發展心理學對於這一現象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解讀——

生理方面:隨著青春期生理上的發育,青少年開始注重個人的隱私,不願再讓父母太過多幹涉自己的私生活。試想一下5歲的你可能還會特別開心的讓爸爸媽媽幫你洗澡,但是到了13歲的你還會這樣做嗎?正是因為青少年們注意到了自己生理上的變化,他們才會開始建立個人空間,拉開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認知方面: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非常在意他人對他們行為以及形象的看法。心理學中有一個術語叫做 “假想觀眾(imaginary aduience)”, 這一概念是指一個人堅信他的行為是大眾的焦點,所以為了去維持良好的個人形象,他需要在公共場合下時時刻刻約束以及鞭策自己的行為。這種思維模式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青少年會在公共場合要求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他們害怕自己與父母的過度親近會引來他人的批判或嘲笑。

社交方面: 根據研究表明,14歲是最容易受到 “ 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 的影響的一個時期。因此,青少年們會為了能夠更好地融入群體而改變自身的行為。與父母疏離也許是同齡人中的一種普遍行為。

同齡人的深刻影響

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了同輩壓力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那麼在這個環節我們就來仔細討論一下同輩壓力到底能對青少年的行為造成多麼深刻的影響。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青春期是人體大腦發育的第二個黃金時期(第一個是兒童時期)。就認知方面而言,一位15歲的青少年的普通認知以及思考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一位成年人的標準。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大腦中的前額葉區域(prefrontal cortex)在青春期尚未發育完全,而這一區域對於個人約束,情緒控制,個性表達,以及決策和調節社會行為等複雜的認知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一重要的部分只有 在 25歲時才能發育完全 ,這也就能合理解釋為什麼相比成年人而言,青少年更容易作出一些冒險,危險,甚至是愚蠢的行為和決定。

即使是錯的,我也得照做|吞噬青春期的“假想觀眾”和“同輩壓力”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項研究。 試想一下你現在正在玩一個遊戲,遊戲中的你開著一輛小車,你只有開得越遠才能拿更好的分,但要注意的是,當黃燈出現時小車必須停下,否則小車則會撞到一面牆上,遊戲結束。在你已經完全瞭解遊戲規則後,研究人員會邀請你的朋友進實驗室並且要求你來指導你的朋友來玩這個遊戲,如果你告訴你的朋友在看到黃燈時繼續向前衝而不是停下,你的朋友會按照你說的做嗎?

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在與同齡人一起玩這個遊戲時更容易聽信同齡人所提供的錯誤的建議,但是當成年人面臨相同的情景時,很少有人會聽信錯誤的建議 。

同樣的實驗又透過使用fMRI來探測大腦活動量的方式重複了一遍,不過這次的實驗與之前不同的是,受試者是單獨一人在核磁共振機裡玩遊戲的,但是當青少年們被告知他們的朋友會站在實驗室外透過電腦屏看著他們玩遊戲時,他們聽信錯誤建議的並導致遊戲裡小車被撞的頻率依舊比成年人高。與此同時fMRI顯示,當青少年被告知他們的朋友會看著他們玩遊戲時,大腦中的獎勵中心(reward center)會被激發,但是這一中心在青少年獨立玩遊戲時並沒有被激發出。這一發現指出青少年聽信同輩錯誤的建議也許是因為他們想要獲得同輩的認同,而並不像成年人一樣會去判斷建議的對錯。這也充分的展示出了同輩對青少年行為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

再回到《第十三個原因》的故事裡,Hannah何嘗不是一個深受同輩壓力所困擾的人?其實仔細去看,你會發現每一個曾經傷害過Hannah的孩子也是同輩壓力的遭受者,而他們所傷害Hannah的行為也不只是出於他們的個人意願,很多時候是由周圍的環境所致。例如,Hannah的同學 Courtney是同性戀,有一次在Hannah 家過夜時被拍到自己主動親吻 Hannah的照片。Courtney本不打算公開出櫃,但是作為學校裡比較受歡迎的人物,為了不讓自己的名聲受到損害,她將髒水潑到Hannah身上,聲稱Hannah 是個十分放蕩的女孩。這些青少年當然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只是當醜聞擺到自己面前時,他們為了維持好自身的形象,不得不扭曲事實,將痛苦加害於他人。

即使是錯的,我也得照做|吞噬青春期的“假想觀眾”和“同輩壓力”

是行為選擇朋友還是朋友導致行為?

想必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家長們最渴望知道的,多項青少年發展的研究對於這個問題給予了以下發現:

青少年本身的行為決定他們會和哪種同齡人社交。抑鬱的孩子會和跟他一樣抑鬱的孩子做朋友,問題少年也會和其他的問題少年一起闖禍。這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即使同齡人對青少年的行為影響力再大,青少年自身的性格以及教養在很大程都上決定了他們會和哪些人社交。

同齡人之間的行為影響是相互的。 這也就是說,學習好的孩子的朋友在學業上也會表現良好,因為他們彼此所共處的活動是類似的,比如一起自習、看書。叛逆的問題少年們也會彼此傳授更多的反社會行為。由此可見同齡人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

同齡人對於青少年的影響僅限於生活層面以及短期的決定。比如說朋友可能會影響青少年短期內買什麼款式的衣服,或者換什麼樣的髮型,但是當決定關係到人生大事或者是長期的決定時,例如考什麼樣的大學或者是選什麼樣的專業,影響青少年們做決定的還是他們的父母。

心理武器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是否對自己的青春期或者孩子的青春期有了更多的瞭解呢?如果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是家長,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充分地瞭解孩子在敏感階段的心理發展。不同時期的發展對每個人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青春期的發展亦是如此。

安慰記心理小店為正在和青少年們朝夕相處的父母們提供一些相處之道,為孩子應對以後的人生加持自我保護的心理武器——

#1 不要過於擔憂孩子與您的疏離

雖然青少年在青春期會與父母產生疏離,但是這種疏離終有結束的一天,這是因為等到孩子們成年時,他們所謂的“假想觀眾”的思維會漸漸消退,畢竟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很忙,沒有人會在意你是否在公共場合會與你的父母親近。到那時您的孩子隨著心智的成熟會再度與您親近,並且將這種親密保持在一個適當的距離。

#2 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人格與品質

在童年時,孩子的玩伴還能是父母所聯絡或者是決定的,但是在青春期時父母再也不能決定孩子的社交物件。在父母對子女的教導中,雖然每個父母都會告訴自己的孩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的概念在社交中也十分重要。只有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他們才能被更加優秀的同齡人所影響。所以在青春期,青少年所社交的物件恰恰是由他們自身的品質決定的。而這些自身的教養以及人格是每個人從小在自己的家庭中所建立的。

即使是錯的,我也得照做|吞噬青春期的“假想觀眾”和“同輩壓力”

#3 尊重孩子的隱私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 即使是在親密的親子關係中父母與孩子之間也需要維持一定的距離。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天使,但是他們早晚有一天要離開自己的家庭去獨立生活。出門在外,當父母不在身邊時,能夠幫助到孩子們的恰恰是他們在外的朋友。所以,在青春期時父母應當鼓勵孩子去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與社交技巧,而不是過度干涉他們的個人隱私。

#4 規避錯誤的自證預言

在心理學中“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在青少年的發展研究中,不少學者發現了錯誤的自證預言對青少年以及家庭關係不利的影響。

例如,想必很多父母都聽說過青春期的孩子會叛逆吧?對於這點,有些父母覺得青春期的孩子一定會叛逆,從而對孩子的教育也會十分嚴苛,因為他們以為這樣做就會約束孩子的行為,使得孩子不去叛逆。但很多時候往往這些錯誤的認知會導致青少年認為自己的父母對自身行為不滿,反倒會變得更加叛逆。事實上,很多青春期發展的研究都表示所謂的“叛逆”並不是一個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甚至有研究資料直接表明將近70%的青少年可以跟他們的父母在青春期相處的很好,並不會叛逆。由此可見錯誤的認知對家庭關係的影響是多麼的不利,所以在青春期這個階段父母要建立好正確認知,相信自己的孩子。同時和孩子維持相互尊重和愛護的關係。

最後,如果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是青少年,或者曾經經歷了坎坷的青春期,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可能現在的你對人生十分困惑,可能不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可能會為了周圍的種種小事而經常煩惱,會質疑自己為什麼不能成為他人口中的“受歡迎的孩子”?我雖然不能告訴你是否一切都會好起來,但請你相信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真正的自己,總有時間會沖淡曾經的傷痛。或許現在的環境並沒有給你帶來快樂,但是這並不能阻礙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果 你的青春期從未獲得想要的關注

如果 你曾經為了得到認可欺負過弱小的同學

如果 有些事情明知是錯的,卻迫於壓力還是照做

一定要嘗試今天的心理武器

如果你也想透過文字

將心理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歡迎投稿:anweiji。letter@gmail。com

即使是錯的,我也得照做|吞噬青春期的“假想觀眾”和“同輩壓力”

HELLO 親愛的們 四萬粉絲彩蛋預告啦!

即使是錯的,我也得照做|吞噬青春期的“假想觀眾”和“同輩壓力”

安慰記心理小店

微信公號破4萬粉絲彩蛋如下

即使是錯的,我也得照做|吞噬青春期的“假想觀眾”和“同輩壓力”

店長和副店將會為大家推出 4萬粉彩蛋特別節目

請大家在 下方評論區留言 你想問的問題

並標註#彩蛋#

我們會參考 點贊數 收錄在特別節目中

快去給想得到答案的問題點贊吧

感謝大家一路以來的支援!

下一個彩蛋 5萬粉見!

更多溫暖 歡迎關注安慰記心理小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