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秦雪梅觀畫》,廬劇的一張靚麗名片

  • 由 最憶是巢州 發表于 棋牌
  • 2022-10-06
簡介廬劇《三元記》在本戲中也屬於大戲,可以抽出來作摺子戲唱的就有:《秦雪梅觀畫》、《三闖樓》、《商霖歸天》、《秦雪梅弔孝》、《遊地府》、《雙上墳》、《機房教子》等

炮打隔子指的是什麼

作者:楊慶江

剛聽說廬劇《秦雪梅觀畫》的時候,我很好奇,也很期待。

《秦雪梅觀畫》,廬劇的一張靚麗名片

讀過宋人晁公溯的《觀畫》詩,僅用六句四十二個字,就把觀畫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觀畫”本該專屬於文人行為,那個時候廬劇演員識字的不多,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演繹這麼高雅內容的。看幾幅畫能看半天,這在專家來說司空見慣,而對於識字不多的人來說,看幾幅畫能說上半天,就很不容易,即使廬劇拖沓綿長的咿咿呀呀,沒個萬把兩萬字的唱詞,恐怕也是難以應付的。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人們一提到廬劇就能聯想到《秦雪梅觀畫》,就像一提到二胡就能聯想到《二泉映月》一般,在廬劇兩百多個劇目裡,最能代表廬劇,在全國各個舞臺亮相的,非《秦雪梅觀畫》莫屬。這就說明,識字不多的老一輩廬劇人演出《秦雪梅觀畫》是成功的。

《秦雪梅觀畫》,廬劇的一張靚麗名片

一、《三元記》及《秦雪梅觀畫》的前世今生

廬劇《秦雪梅觀畫》是《三元記》中的一折,今人多把《三元記》稱作《秦雪梅》了。廬劇《三元記》在本戲中也屬於大戲,可以抽出來作摺子戲唱的就有:《秦雪梅觀畫》、《三闖樓》、《商霖歸天》、《秦雪梅弔孝》、《遊地府》、《雙上墳》、《機房教子》等。

《三元記》的演出歷史久遠,出身高貴。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徐渭(1521-1593)著有一部我國最早專論南戲的著作《南詞敘錄》,在該書的“本朝”部分就收有《商輅三元記》(又名《斷機記》),由明代風行的“節婦”故事,假借“連中三元”的名臣商輅之名編寫而成的劇本,而《秦雪梅》就源自《商輅三元記》。據說《南詞敘錄》對戲曲大家湯顯祖的戲曲創作有很大影響,如此看來,《商輅三元記》的問世要早於《牡丹亭》。《商輅三元記》寫的是:商輅之父名霖,聘妻秦氏,未娶而霖卒,其妾生遺腹子曰輅,秦氏辭其父母,至商門守節。與妾共撫其子,長而教之,輅稍懈怠,秦督責之,自斷其機以示警。輅乃連中三元,馳封二母。《商輅三元記》作者今已失考,有認為是明代戲曲作家徐霖創作的。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商輅三元記》就是崑曲的傳統劇目。《中國崑劇大辭典》裡有專題介紹,並列舉其兩折內容:原本第二十折“掛白”,其內容同現在廬劇裡的“雙上墳”;原本第二十五折“伴讀(教子)”,其內容與現在廬劇裡的“機房教子”相彷彿,可惜裡面沒有看到《觀畫》相關內容。

很慶幸,在明末“金陵書坊”刊印的《新刻出像音注商輅三元記》中,發現第九折就是《秦雪梅書房觀畫》的內容,這可能是《觀畫》的最早版本了。主要內容是:秦雪梅聞得商郎在書房的四季畫上分別題有絕句,且詩句高古,就找機會悄悄地去欣賞古畫和商霖的題畫詩了。

崑曲之後,諸多劇種都移植了《商輅三元記》基本劇情,當然也有不盡相同之處,比如多數劇種有《秦雪梅觀畫》一折,而豫劇中卻是《秦雪梅觀文》,不過基本上都有《秦雪梅弔孝》、《機房教子》、《三元捷報》等內容。

《秦雪梅觀畫》,廬劇的一張靚麗名片

二、《秦雪梅觀畫》是廬劇中整場沒有哭腔的摺子戲

廬劇的唱腔總體來看比較悲苦、緩慢,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不能完全擺脫唱腔中哭腔的主調。廬劇的唱腔中,分主調和花腔小調兩種,就主調而言,其中的寒腔及反寒腔、老生哀調、老旦哀調等,小調裡面有相思調、分別調、哭靈調 、小寡婦上墳、十恨調、血冤調、端公調、陰司腔、薛鳳英調、武道芳調等等,都能喚起人的悲情,且唱的越慢,悲情越濃。

究其原因,一是廬劇的原始流傳路徑本就是背井離鄉以唱謀生的悽慘歷程;二是為博得憐憫,在演出實踐中,遇到有些傷感的劇情,演員會竭力鋪陳渲染,細膩演繹,放大悲情,直戳觀眾的淚點,激發觀眾施捨的衝動。前者是不自覺的本色出演,後者則是自覺的表演行為。

而《秦雪梅觀畫》則打破了廬劇悽悽慘慘慼戚的、低沉壓抑的舞臺氣氛,給人帶來清新、陽光、愉悅的好心情,《秦雪梅觀畫》整折戲中沒有哭腔,這在廬劇所有摺子戲中絕無僅有。

當然人要高興,必定是有高興之事。

對男女主人公來說,《觀畫》一節是他們人生中最開心的時光。商霖自小家道中落,進入秦家讀書以後,更是足不出戶,暗下發奮,苦讀詩書,在《觀畫》中,難得偷閒,騎上佩戴華麗的高頭大馬,踏青遊春,一路上楊柳依依,思不盡的風花雪月,遠山近水,古橋長亭,欣賞河灣漁家翁婆搖船捕魚,河邊佳人輕舞槌棒浣洗衣衫,自然心曠神怡。秦雪梅久坐繡樓心生煩悶,再聽說公子拋下詩書策馬遊春,也就越發生氣,於是索性梳洗打扮,帶上丫鬟遊逛花園,應該說一開始秦雪梅心情並不是很好,但是春光明媚,花園內百花齊放,蜂蝶亂飛,主僕一眾,都是花樣年華,發嗲賣萌,嬉戲爭鬧,人欣賞著花,花也映襯著人,女孩子的壞心情來的快,去的則更快。

“遊春”、“遊園”只是為“觀畫”作情緒上的鋪墊。

秦家花園的盡頭便是商霖的三間書房,這裡無疑是秦雪梅有過無數次想象、充滿好奇的地方,商霖出門遊春,也正好提供了進去參觀的機會。支走丫鬟,關好書房門,秦雪梅就不再是一位始終端著的官家小姐了,她回到這個年紀女孩子應該有的精神狀態,她要仔細看看這麼多年沒有進過的,她的未婚夫商公子讀書的書房。先要拜一拜聖人孔夫子畫像,再環視整個書房,收拾得還算整齊,仰視看,每道樑上都掛著紗燈,秦雪梅昂著頭看到紗燈的四周畫有歷史人物,聯想著一個個歷史故事;平視看,書房的四壁分別掛有古人的字畫,秦雪梅便隨心地一幅一幅地觀賞;俯視看,顯要位置裡擺放著一張商霖的書桌,走上前來順便翻翻書桌上商霖的文章,讀一讀商霖正在讀的詩文,在觀畫、讀書的同時,不經意地走進了商霖的生活,拉近了與商霖的距離。不成想這時商霖回來了,雖在一家,兩人卻未曾謀面,這麼難得的機會,商霖怎能放過,他竭力留住了雪梅,兩人抵膝而坐,共讀詩書,彼此情竇乍開,可惜丫鬟小愛玉送茶進來,將商秦二人衝散開了。

好奇心能害死人,“觀畫”之後,哭腔又佔據了舞臺。商霖闖樓不成,賭氣回家,身纏重病,繼而歸天;秦雪梅聽說後,先是禱告“十拜上”,派小愛玉服侍公子煎湯熬藥,再去弔孝,留在商門守寡,一路培養商霖與愛玉生的孩子路兒(商輅)連中三元。總之,“觀畫”這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是支撐著秦雪梅日後歷盡艱辛,一路走下去的精神動力。

《秦雪梅觀畫》,廬劇的一張靚麗名片

三、《秦雪梅觀畫》是廬劇藝術的集大成者

就唱詞而言,明顯有文人編劇寫詞的痕跡,《觀畫》的唱詞雅俗共賞,兼顧了社會中下階層的欣賞層次。廬劇是從江淮大地山間田野裡走來的,勢必要為江淮大地生活在山間田野的人服務,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廬劇的演出從“三小戲”時村口門前演出,到登上鄉村草臺,再到走進城鎮劇場,觀眾絕大多數都是社會的底層百姓,廬劇唱堂會的極少,有專家認為廬劇在早期的發展中,就自覺或不自覺地自我定位在“阡陌文化”上,這也是一些觀眾批評廬劇唱詞粗俗的原因。為了襯托商秦二人出身官家的文化底蘊,提高社會底層觀眾的品味,照顧一些社會中層的感受,《觀畫》的唱詞,較廬劇其它劇目的唱詞明顯文雅了許多。當然,如果在廬劇的舞臺上,像崑曲演員那樣低聲吟唱“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估計臺下沒有多少人能堅持聽下去。

從唱腔來看,《觀畫》中為了凸顯人物的愉悅心情,主要採用了小生調、二涼腔、三七腔,特別是在原有三七腔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花腔小調的元素,形成花三七唱腔,使得聲音更加亮麗,節奏更加跳躍。“小嗓子”,也就是用假聲演唱的拖腔部分,是廬劇唱腔的一大特色,《觀畫》中,所有的“小嗓子”部分拖得更加誇張,渲染了舞臺氣氛,使歡快的唱腔更顯歡快,聽起來有強烈的美聲感覺。《觀畫》唱腔特點至少有三:一是花三七腔的大量運用;二是在二涼腔與花三七腔之間自由轉換,過渡自然,了無痕跡;三是在觀西牆《鵲橋會》畫中,有一段“牛郎星織女星,一條大河隔當中,每年七夕才相逢,一年會一面,令人心不平”,在另一版本的觀桌案的象棋盤時,也有一段唱詞“車走直,馬走日,炮打隔子象飛田,小卒子不離兩河沿,後面又跟大炮掀,掀的老將不見面”,都是有節奏地、一個字一個字清晰地念出來的,民間稱這種唱法為“拈(音)詞”,在其它劇目中已經很少出現了。

在演唱形式上,《觀畫》裡多處出現了一唱眾和的幫唱,幫唱是廬劇早期的演出形式。舞臺上的演員唱到落板的時候,前後臺所有演員,不管是手頭有事的還是手頭沒事的,也不管自己唱的是什麼聲部,都齊聲幫唱,咿咿呀呀,氣勢恢宏,烘托劇情。

從伴奏來看,《觀畫》中武場表現的更為突出。早期的廬劇演出中,伴奏的只有堂鼓、大鑼、小鑼、牙板,後來有了鐃鈸,這些所謂的“武場”,武場是配合演員的身段動作、唸白、演唱、舞蹈、開打,明確起止節奏,轉接場次、段落,使唱、做、念、舞之間的相互銜接,渲染舞臺情緒氣氛,後來才有以二胡為主的絲竹樂器,稱之為“文場”。《觀畫》中,除了正常的行腔伴奏外,在幫唱之後,緊接著文武場一起演奏,武場壓過文場,把人物情緒推向高潮,也把觀眾的情緒推向高潮,整場音樂熱烈高亢,大氣典雅,緊扣劇情。我曾聽過一段大概叫《廬州春》的鑼鼓與樂器合奏的曲子,就是由《觀畫》裡文武場伴奏改編而成的。

舞蹈成為《觀畫》的特色。廬劇中的舞蹈,主要來源於民間花燈歌舞、旱船舞,早期的廬劇表演比較簡單,基本是唱一段舞一段,舞蹈動作也很笨拙,並且和劇情一般沒有多少聯絡。解放以後的《觀畫》經過了改編,加入了不少的舞蹈動作,也就是說,《觀畫》演出中,本就是載歌載舞的。可能是花旦演員年齡偏大的原因,在很多《觀畫》的影片資料裡,秦雪梅的舞蹈表現都很一般,好在一批新演員成長起來了,最近看了幾個《觀畫》演出的影片,秦雪梅一直是邊歌邊舞的,可能是演員年輕的緣故,裡面加入了一些現代舞蹈的元素,更顯出《觀畫》舞蹈的活力與張力,讓《觀畫》幾乎成了歌舞劇。看過東牆的《松鷹圖》後,沒有順手看南牆或北牆,而是轉到西牆看《鵲橋會》,全場在舞蹈中演唱,在演唱中舞蹈,扇子飄飄,人也飄飄,長袖善舞,身姿婀娜,塑造了一個開朗活潑又充滿好奇心的女孩子形象。

《秦雪梅觀畫》,廬劇的一張靚麗名片

四、《秦雪梅觀畫》是廬劇作品中的典範

說《觀畫》是廬劇作品中的典範,主要是指它的內容和形式標準規範,是廬劇的代表性作品,可以用來學習、效仿的。

廬劇的傳承是靠口傳心授的,廬劇工作者,特別是旦角演員在學習廬劇的過程中,《秦雪梅觀畫》是一門繞不過去的必修課。

廬劇中多數劇目是唱“水詞”的,由師傅傳授韻轍表,熟背以後,根據劇情,望風采柳。而《觀畫》的唱詞,民間稱之為“穿(音)詞”,是有抄本流傳的。雖然《秦雪梅觀畫》一段,至少有兩個版本:一是依次觀看東西南北牆上的“松鷹圖”、“鵲橋會”、“西廂記”、“牡丹圖”,這個版本多見於皖西、合肥劇團的演出資料,也是經常活躍在顯示屏上的《秦雪梅觀畫》選段;二是先觀看樑上紗燈的人物故事畫,再觀看四面牆上的古畫,最後觀看書桌上的象棋盤,四壁古畫中,除了都保留了“鵲橋會”外,其它內容不盡相同,紗燈上的人物畫也不一樣,這個版本多見於東路,或靠近東路劇團的演出,肥東也流行這個版本。但是這也是遵照師傳的,唱的還是“穿詞”,只是流派不同而已。

在《觀畫》中,經常在唱完一段內容後,都會有一句回顧式的結語,如“這都是雪梅我把愛玉問”、“這都是小愛玉我親眼所見”、“這都是雪梅我把丫鬟吩咐”、“這都是你姑娘把愛玉吩咐”等等,我想其目的無外乎二:一是對演員,特別是初學者來說,要求在說完一件事後,再突出一下關鍵詞,就像是教學生寫作文一樣,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往往是提綱絜領的;二是重要的事說三遍,加深觀眾印象,幫助記憶。這種“結語”在後來的其它劇目中也有運用。

至於《秦雪梅觀畫》中,雅俗共賞的唱詞,亮麗跳躍的唱腔,一唱眾和的幫唱,文武場齊上,歌舞劇般的舞蹈,都體現了“標準”和“規範”,前文已有提及,不必贅述了。

當然,《觀畫》裡也有瑕疵。比如,書房不是辦畫展的地方,無須掛那麼多的古畫,且雜亂無章,缺少主題;誰家孩子的書房會高調陳列“西廂記”、“鵲橋會”之類的畫面?一般情況下,書房裡會懸掛一些勵志、內修方面的內容,且數量不宜過多。細細分析《觀畫》裡的畫,它並沒有為主人加分,反而拉低了書房主人和賞畫人的品味,也拉低了《秦雪梅觀畫》的品味,這肯定不是編劇者的初衷。

這並不是以現代的眼光在要求古人,“百度”一下就能瞭解明代書房的陳設風格:書房對於明朝人來說,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歸屬地,明代書房以小為宜,一般在靠窗部分養上幾條錦鯉,種養幾盆花草,多有小床小凳,床頭一般是放置古銅花尊或者哥窯定瓶,書桌、文房四寶是必須的,一把禪椅(或官帽椅)居中,六把筍凳放在兩側,書房裡懸掛的書畫,一般是山水為佳,花木次之,也有掛神佛之像的,有藏書。由此看來,明代書房的陳設是簡潔高雅的。

《秦雪梅觀畫》,廬劇的一張靚麗名片

《新刻出像音注商輅三元記》中,春景的題畫詩是“萋萋芳草憶王孫,遊遍樓臺鎖夢雲。士女頓忘歸去也,閒看稚子鬥鵪鶉”,除了古畫“曲水流觴”外,也有一幅美人圖,畫的是“貴妃醉酒”,劇中秦雪梅見了很不高興,有一段心理獨白:“奴家不免將此畫收了,倒是我差矣,自古道,父在子不得自專,況且我又是個女孩兒,不免回家說與我母親知道,令安童來收了罷”。從另外一個角度表現了官家之女的教養,《三元記》本身就是以表彰“節婦”為主題的。

瑕不掩瑜,《秦雪梅觀畫》仍不失為一折廬劇的典範之作,它歡快的曲調更加契合了今天人們的心情和生活基調,註定要在舞臺上持續地綻放下去。

最憶是巢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