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 由 中攝協影像中國 發表于 棋牌
  • 2022-09-08
簡介這些作品多以藝術攝影與紀實攝影相結合的手法進行創作,依據個人生活體驗的同時,更著眼於當下的時代訴求,擁有很強的人性溫度和視覺感受,彰顯了偉光的創作潛力

無機質是什麼樣子的

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承辦、山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協辦、積成影像執行的《青未了——山東青年攝影聯展》,將於11月8日在2019麗水攝影節上展出,展期為11月8日—11月12日,展覽地點為大學生創業園一樓展區。歡迎大家前往觀展,敬請期待。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策展人語

無限的可能

寧舟浩

近年來,齊魯大地上一些年輕的攝影師,特別是80後攝影師逐漸成熟起來。他們不僅用自己的作品闡釋了齊魯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對國家、社會、家庭的責任感,同時又用最鮮活的當代攝影語言表現出對自己內心的關注。他們努力地把個人體驗、時代感受和藝術素養不斷融合,形成多元化、個人化的攝影作品。

這次參展的10位攝影師,年齡均不到40歲,從這一代人開始,世界進入了讀圖時代。他們幼年形成基本記憶的時期,恰逢電視普及直至氾濫的階段,他們的視覺啟蒙多數來自於電視、VCD影碟、動漫及連環畫等媒介的觀看和閱讀體驗;繼之而來的網際網路,顛覆了電視但又帶來了完全消費化的影像資源以及更加廣闊、開放的視野。數字影像技術應用之後,影像變得極易改變,照片再也沒有以往人們相信的那種真實的確定性。這些經歷不僅導致影像價值判斷標準的改變,還給這個時代的攝影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豐富資訊和極具個性化表現的可能性。年輕的攝影人們開始意識到:攝影也不再侷限於明確表達和陳述,作者對影像進行取捨和控制意識凸顯。感知、經歷、身體這些表面而膚淺的感受對於個人恰恰是最確切的。

這次展示的攝影作品,影象型別涵蓋社會紀實類、個人表現性的和觀念化的影像類別,展示方式也涵蓋了傳統照片、圖書和多媒體。從這次參展的攝影師身上,可以折射出一些山東青年攝影家所共有的特徵:

一是富有創新精神,不斷突破。他們極富個性,每位作者都在不斷嘗試去突破陳規、突破自我。二是不好高騖遠,深入挖掘屬於自己身邊的富礦,認定一個題材,就絕不放鬆,長時間持續不斷地深入拍攝。三是不盲目拍攝,對創作專案有比較清晰的認知和詳細的規劃,而且隨著專案的深入,不斷修正完善。

“岱嶽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本次展覽只是展示山東青年攝影家創作成果的一個開始,10位攝影師的作品雖欠完美,但是已初具蔚然之勢,是從高原到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們期望能夠以此展為契機,激發更多的齊魯青年投身其中,在不遠的將來,看到更多優秀的作者和作品,看到山東攝影無限的可能。

2019年10月30日於濟南

關於作品

青未了-山東青年攝影聯展

(以展覽方向為序)

季芮民 《靈光》系列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作品闡釋

蘇珊·桑塔格在她的《論攝影》中曾這樣寫道:“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攝影對於其他藝術形式來說,每一張照片都是拍攝者親身經歷的證明,時間和空間在瞬間被記錄,而曾經發生的時間再變成“歷史”的那一秒在鏡頭前變成切片。

那些平常的,那些生活的,那些靜態的,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那些似曾相識的光影,那些人或者物就在這裡被定格。

攝影是什麼?每一個接觸攝影的人都會問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也在尋找自己心的安置之所,尋找靈魂的歸宿。

我每到一個轉折點,總有很多不安,像“森山的狗”一樣四處遊蕩,遇見了這些“靈魂”,是生,是死?我拍下的只是他們的表象,他們原本就是這個樣子嘛?我拍下的是真實的他們?還是我內心的他們。

他們是什麼樣子的?

評語

他創作了《靈光》中的作品都是日常生活的縮影,它們是平常的、生活的、靜態的、稍縱即逝的瞬間,那些似曾相識的光影,那些人或者物就在按動快門的那一刻被定格。“我每到一個轉折點,總有很多不安,像‘森山的狗’一樣四處遊蕩,遇見了這些‘靈魂’,是生,是死?我拍下的只是他們的表象,他們原本就是這個樣子嘛?我拍下的是真實的他們?還是我內心的他們。”在季芮民鏡頭下的這些瞬間裡,這些帶有哲學意味的“不安或疑惑”展露無遺。畫面裡的點點滴滴可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一瞥,而相機定格下了它們存在的痕跡,賦予了它們拍攝者的思考,讓不經意的片刻也有了情緒和溫度,正如轉瞬即逝的靈光,只是,它們需要有心人去“捕捉”、去感知。

感受《靈光》,也彷彿在感受季芮民對於攝影的探求過程,他的攝影之路剛剛啟程,還會有更多精彩的“靈光”在他的鏡頭裡乍現、定格、永恆、閃耀,我們期待。

——金俊(雅昌影像藝術總監)

王大可 《東張西望》系列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作品闡釋

這些照片是從2015-2019年拍攝的底片中選出來的。對於照片來說,文字是多餘的。其實,這些照片也是多餘的,因為它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為了打發我無聊的時間。我沒有能力給“所謂的創作”一個存在的理由和物質基礎,讓一切看起來更像一回事。

我一直堅持用膠片拍攝,大概就是為了故意拉長過程,拍攝、沖洗、暗房……經過許多步驟和時間才能得到照片,這樣更容易打發時間。

評語

當“無聊”成為存在的唯一誘因的時候,這倒是一種黑色的幽默。王大可的粗微粒片子中透露著一份無機質的生活感覺。焦躁的發展步伐背後,拍攝者的鏡頭卻聚焦於那些缺失的角落,在漫無目的的場境中,交集著無關痛癢卻又煞有介事的衝動,沒有緣亦沒有果。

——秦偉(獨立策展人、藝術家,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攝影深造文憑”課程統籌主任及講師)

武靖力 《消逝》系列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作品闡釋

關鍵詞:中國東部城市、老齡化、年輕人流失、資源枯竭、城市轉型

這座小城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省份的一個內陸城市,地域面積小、城市競爭力差。年輕人留下或者離開始終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多種問題交織,導致城市間差距越拉越大。

人們曾以自己的方式改造自然,按照自己的理想化的規劃。我是一個追蹤者,尋找各方留下的痕跡,而這一切本身都被困在現實中,但它必須在它永遠消失之前被找到。

評語

這是武靖力的新作,我想也是他的轉型作品之一。攝影師有新作是很正常的,但願意去突破的攝影師不多——因為這個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困難。攝影師放棄了以前慣常使用的135相機近距離逼近的拍攝方法,採用一臺中畫幅相機保持一定距離去拍攝。這一點在拍攝自己生活的城市題材中難得可貴。因為我們身處其中,很難跳出原有的視角去觀察。我相信,武靖力一定意識到了自己的生活體驗轉化成藝術創作的某種衝動和可能性,於是才有了這組新作品。這種攝影師的原始衝動,才是攝影作品最好的闡述。因為這組作品就是關於他自身,他朋友,他的城市。作品傳遞的美感和情感都有著攝影師自己的觀察視角和體驗,這才是藝術創作最可貴的點。

——陳榮輝(荷賽、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等入選者,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學院讀研究生)

白杉《永珍》系列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作品闡釋

2018年母親節,我給60週歲的母親楊永珍,製作了一本同名日記體家庭影像書《永珍》。書中的文字均來源於她不同時期、不同心情下的手寫體日記。

父親自2004年離世後,母親一直思念他至今。偶然一次,在她的日記裡,發現她有輕生的念頭,我追根溯源,整理出她十三本日記,梳理出一條她圍繞對父親絮叨為主的線。

依循這根主杆,我把老照片、快拍照和手寫體文字進行匹配,以她自言自語的方式,呈現出作為勞動者、女性、母親多重角色為一體的永珍,在丈夫離開、兒女在外、孤身一人生活的“心靈史”。

父親去世後,她的精神、經濟上壓力山大。家裡2009年拆遷建樓,2013年告別冬天不再冷、夏天不熱的日子後,生活上改觀了很多,這幾年一切在好轉,她也逐步衰老。

生活中,對父親的思念、怨恨體現在了他們的合影上。她把父親的照片撕裂又粘上。她說父親不管這個家了,“我不記得你爸爸的模樣了。”其實我覺得是她思念過度導致。

在日記裡,除了對父親的訴說外,也有對我和小妹的不滿與祝福。那些摘抄的語錄,有感而發的對點滴生活的感受,更像一部生命哲學的散文。而她的情緒更是在這個迴圈裡反覆著。

“讓我失憶吧,你過你的,我不操心了!”

“以後送我去養老院得了!”

“上公交免費了,說明我是60歲的老人了!”

“你還沒結婚啊!”

“你好久不給我打電話了!”某一次通話後,我特意看了通話記錄,2個月,保持了37次電話。平均兩三天一次,但對於她來說,兩天卻也很久。

2019年7月中,母親做了一個脂肪瘤手術,我索性退掉了上海的房子,回到了山東臨沂老家。這兩月,是我成年以來,呆得最久的一次了。

“學會和命運握手言和。福兮禍兮都要珍惜,失去得已失去,得到未必永存……我是兒子港灣,為他守護歸途”。這是她日記裡的一段話,經歷各種悲歡離合後,她逐步看開了。只是我未婚的事兒,卻讓她感覺無地自容。這也是我們很多事兒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湧的根源。

在這三萬張的圖片素材,十五年的記錄中,依循她的視角,講述了這個普的故事。這樣的圖文方式,也是我們之間的一次對話關係吧。

我也在問我自己,為什麼要給母親楊永珍梳理製作《永珍》呢?其實答案很簡單:為什麼不呢?這位平凡不普通的女性,不就是很多如永珍一樣的偉大母親的寫照嗎?

獻給母親楊永珍,願彼此永遠珍惜。

評語

白杉用母親的名字“永珍”命名自己的這組作品,無疑是把這部作品當做了自己和母親和家庭之間最深入、重要的一次內心告白。

2004年父親去世,母親永珍獨自在生活的顛沛流離中努力保護子女、保護自己,爭取尊嚴。除了“經濟上抬不起頭”,在精神上,母親永珍也經歷了比平常人更多的艱難和坎坷。被盜、搬遷、繁重的勞作都沒有讓母親放棄對未來生活的追求。

於此同時,在外漂泊的白杉敏感地感知到母親生活的重壓,開始用照片拍攝母親的日常。在做這本書時,他參照了母親在父親去世之後的日記和家庭的老照片。用一種雙線索的方式呈現了母親對父親的留戀、面對日常生活的重壓時毫不掩飾的無奈甚至絕望的呻吟。

從白杉之前的作品《31》那些充滿張力和慾望的照片,再到《永珍》中這些樸素、內斂的影像,我看到白杉對於影像的控制收放自如。《永珍》中質樸的影像,來源於家庭最親密成員間最沒有戲劇感、儀式感的日常生活。但是,這些質樸的影像卻讓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愛。整組照片和母親手寫隨意、潦草的日記匹配的天衣無縫。

白杉是勇敢的,他敢於透過母親的日記,回首當年艱難日子的種種不堪,白杉又是溫情的,他用這樣一組作品,作為送給自己和母親的最珍貴禮物。這本書從自己私密的母子關係激發了更加廣泛的共鳴。把一個北方小城中母子的個人生活,變成了富有時代感的公共表達。

——寧舟浩(山東攝影師)

袁寒松《且聽風吟》系列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作品闡釋

《且聽風吟》借山水以言志,闡釋《論語·雍也》中“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儒家精神,希望人有像風一樣撫育萬物而無私慾的仁愛,順應山脈肌理而川流不息的智慧,從中感悟宇宙萬物之理,到達“仁”的境界。

評語

風是樂譜,袁寒松的《且聽風吟》是作者面對大自然時的吟唱。透過這些遙遠的場景,我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對未來的一絲迷茫和期許。

袁寒松顯然擺脫了那些侷限於“簡陋化的美學”——好看的自然景觀題材的照片。他沒有被題材所侷限,反而讓“美”迴歸事物的本質,更進一步迴歸到了自己的內心表達。

對於作者而言,形式的美是他佈下的誘餌,在發現了美之後,人們會立刻意識到:在美之後,“真”才是這組作品的核心。然而“真”又是什麼?我們無法用理性定義它,無法透過語言描述它,無法透過視覺找到它。但是透過袁寒松的照片,我們可以用心來感受到它。

——寧舟浩(山東攝影師)

劉磊《潘莊村》系列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作品闡釋

我的老家潘莊村,是山東的一座普通村落。600多年來,潘莊村民的工作和生活是一體的,農耕被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直到有村民到城市裡打工,人們才會認為他有了工作,而在村子勞作則被稱為“在家裡”。

在中國鄉村快速城鎮化時代背景下,潘莊村的生活也發生著改變。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城市資訊流入村莊,融入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一些等不及潘莊村經濟自然發酵的村民走進城市。就這樣,有的村民成為不常在村村民,有的村民成功融入城市脫開了農民身份。

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定論潘莊村的衰敗。外流人口也為潘莊村發展帶來積極的推動力,還有一些村民堅守和迴歸村莊,為村子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當地現代經濟模式的發展也在影響著潘莊村。

這就是潘莊村當前的發展狀態。

評語

《潘莊村》是一組拍攝長達14年的作品,也是一組不斷髮展的作品。劉磊拍的是自己的故鄉,正是由於他對其的諳熟,這個小小的村莊在他眼中卻有著龐雜的結構,這不僅因為這裡的每個人對劉磊而言都是具體的,有故事的,更是因為“村莊”這一傳統形態的人類生存聚落,當下正處於變革之中。村莊似在收縮,又好像在延展。基於上述出發點,並非讓照片佐證一個定論,攝影成為劉磊勘察村莊的工具,他拍攝潘莊村人與人的關聯,人與村莊的關聯,以及潘莊人與當代社會的關聯,這個拍攝計劃是龐大的,線索縱橫交錯,但這些不斷累積的圖片,似乎正推進著一個整體面貌的呈現。

——任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新聞系副主任)

劉偉光《雙重生活》系列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作品闡釋

我們可以把父親和母親的雙重生活看作是一種生活狀態,也可以看成是一種間斷的離別。然而,這種狀態在我心裡更多的是一種對子女愛的付出。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雙重生活的發生呢?我想城鄉結構的變化是其中核心的原因之一。一份權威的調查資料中提到:“城鄉結構變化的核心是城鄉人口流動的方向、形式和強度。……另有研究指出,2030年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潛力將喪失殆盡。……農村絕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已經實現了向城鎮的就業遷移,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現象十分突出。”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城鄉結構的變化可以說是歷史發展前進的重要特徵表現之一。在變化之初難免會出現兩代人在城與鄉的分開居住,父親和母親的“分居”只是這個狀態形式的一種。將來有一天,父親也會來到城市生活,然而目前的這種生活狀態對於他們來說是不容易的。

拍攝自己的父母既簡單也困難,簡單是因為人物比較好切入,沒什麼障礙,難是因為太熟悉,照片的“內爆”點往往力度不夠。但是,也正是因為拍攝才真正體味到父母的那種平凡所折射出的偉大。

總之,這份愛的記錄我會一直持續下去。(節選)

評語

這組《雙重生活》以身邊的父母為出發點,用最簡單與質樸的語言訴說最日常的情景,以並置的表現形式表達兩位老人為了孩子而分居的生活狀態。這種狀態雖含有幾分淒涼,但又是質樸的,是感人至深的。之所以有這種情感,是因為在拍攝的過程中,偉光除了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同時也是一個介入者——他用相濡以沫的細節緩緩平和地表現這種間斷的離別,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偉光是山東攝影界的後起之秀,攝影語言獨到而純粹。他所創作的《封印時光》《星空暢想》《爸爸的故鄉》等作品在各大比賽中都收穫了不錯的成績,充分地展現了一名當代青年攝影師的新銳視角。這些作品多以藝術攝影與紀實攝影相結合的手法進行創作,依據個人生活體驗的同時,更著眼於當下的時代訴求,擁有很強的人性溫度和視覺感受,彰顯了偉光的創作潛力。

最後,希望他能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谷永威(山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山東畫報》社總編輯)

劉書彤 《劉書彥-劉山保-劉書彤》(視

06:52

作品闡釋

劉書彥和劉山保是我小學和中學時期的小名,劉書彤是我證件上的名字。透過影像把自我意識和對外界的感知,建構成我的作品。

在生命的浪濤中,擷取具有濃烈私人屬性的非決定性瞬間,這是源於自我生命存活的客觀記錄,也是源於個體內心的主觀展示。

隨著對人生軌跡和生存規則的探尋,這種日常的重複性、規範化、模式化和現實生活的“互證”,讓我不斷地發現新的“大陸”,如羅曼·羅蘭所言,生命中的這種反思猶如一次偉大的探險。

這個過程充滿焦慮、痛苦和掙扎。

我用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疊加形式,嘗試梳理承載著自己生存記憶的時間碎片,這也可以理解為自我認知、感知外界的旅程。

生命中有太多的假裝忘卻,這些自我生命體驗的痕跡,或許只和自己彼此產生懷疑、矛盾和共鳴,與生命和人性本身產生對話,有高潮,有餘慶。

這個過程對於愚鈍的我而言,漫長且難捱。

評語

發現劉書彤的這組作品,對我而言是一次驚喜。在當前的攝影評選中,難得有作品能夠很好地把個體生命體驗、真切的時代感受、藝術素養以及觀念與思考巧妙自然地融為一體。劉書彤這組靜止影像和活動影像相結合的作品,恰恰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在這件作品中,正是作者“對人生軌跡和生存規則的探尋……日常的重複性、規範化、模式化和現實生活的‘互證’”,使得他能夠不斷地發現生命經驗與影像世界的“新大陸”。此外,劉書彤作品的活動影像部分,是目前我所看到的由攝影家創作的影片中最出色的。

——高世強(當代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空間影像研究所主任)

曹紅梅 《未來世界》系列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作品闡釋

國家因工業化飛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我的作品將嘗試構建一系列場景來反應塑膠汙染對生態環境的威脅。系列作品旨在透過畫面呈現白色汙染不僅帶來了“視覺汙染”,而且帶來了許多難以察覺的潛在危害。

評語

我認為曹紅梅的作品非常精彩。我們給到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專業學生組決賽的主題是描述白色汙染,你會發現其它作品雖然表現方式很好很切題,但是顯得過於直白。我認為攝影的美妙之處在於,你創造了一個平靜的畫面,並讓觀眾在觀賞畫面時將自己帶入其中,與你的思想碰撞。他們透過表層去理解你想要表達的故事,然後這些故事就會變成他們的一部分。我認為,曹紅梅將樹幹包裹起來的敘事方式非常美,也讓她的作品脫穎而出。這就是我所期待的,來自中國的作品。7、8年前,來自中國的作品更多是紀實或紀實風格的作品,而現在我們看到更多中國攝影師使用更加藝術化的手法來呈現作品,這真的非常棒。

曹紅梅,她沒有因為別人的影響而偏離自己的軌道,堅持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現要表達的,這非常好。她的作品那麼棒,她沒有模仿任何人的作品,她從別人那裡獲得靈感,但是堅持自己的獨特性。

我再補充一下,曹紅梅來自山東,所以我認為她較少受到北京、上海、紐約、倫敦的影響。她的作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非常純粹和敏銳,很有中國文化的韻味。從拍攝呈現方式看,她似乎沒有進行過什麼處理,但其實包含了自己的巧妙構思,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我認為,恰恰因為她的作品是源自內心的,她才獲得了成功。

——史考特·葛瑞(Scott Gray,世界攝影組織主席)

陳茂輝 《塵世——從0到9的塵埃》系列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作品闡釋

死去的動物被製成標本,擺成活著時候遷徙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一種奇異的存在,它們似乎是介於生與死之間,如同肉體與靈魂的交匯點,成為被人類強加賦予某種永恆存在意識的載體,不可避免地隨著時間的流逝中,迴圈往復于歸塵與重生之間。

然而這種永恆存在的人類主觀意識的狀態,某種意義上,無異於柏拉圖主義的輪迴再生:萬物皆數,只有理念和形式才是絕對和永恆的存在。於是,我在思考著這些有著某種永恆性的存在意識形態的標本,在萬物皆數的理解下會是怎麼樣的呢?

2016年至今,我拍攝於博物館動物遷徙標本,試圖用這從0到9的數字微塵的無限迴圈的觀念,來描述出一種處於永恆存在意識的狀態,數即塵埃,是生,也是滅。

評語

陳茂輝在本不應該對生死有這樣深刻體驗的年紀拍攝了一部直面生死以及生命存在狀態的照片,其最基本的創作動機源自他的一次生病的經歷。

在這個荷爾蒙四溢,充滿激情和慾望的年齡中,嚴肅地談論死亡似乎有些沒有朋友,但是正是在這個本應生命茂盛繁茂的時候來談論生死,似乎多了一絲豁達或者說是無奈。我想,這組照片就是陳茂輝的答案。活著本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但是探尋活著的意義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從塵埃中來,並必將回歸到塵埃,猶如從0-9的輪迴一般。陳的照片告訴我們,其實生和死並沒有所謂明確的界限,這只是我們在時空中存在的一種狀態,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的狀態,做到自己理想的樣子:不惑,不憂,不懼。

——寧舟浩(山東攝影師)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2019麗水攝影節展區分佈圖

2019麗水攝影節|這是10名山東青年攝影師的再出發

現場限量訂製帆布袋,現場掃碼先到先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