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還在糾結上公立還是私立?孩子學好通識,走到哪裡都不差

  • 由 常寧 發表于 棋牌
  • 2022-07-30
簡介通識教育的博、雅、雜,可以讓孩子多元化認知世界,更具創新底氣其實,深入剖析家長在擇學上的焦慮,深層次的心理在於,家長們將更多的教育責任和希望寄託給了學校,希望學校能給予孩子一切

通識類似什麼

前段時間,朋友打來電話,很焦躁的向我諮詢孩子該上什麼樣的小學,到底選擇傳統的公立學校?還是選擇私立學校?

每年到這個時候,適齡的孩子家長,就開始焦慮和糾結“明年上學”的事情了。鐵打的小學校園,流水的焦慮家長。

還在糾結上公立還是私立?孩子學好通識,走到哪裡都不差

家長的焦慮到底是什麼?

許多家長,不僅對擇校有焦慮,而且也時常會有很多憂慮:馬上要上小學了,到底該怎麼辦?要不要報幼小銜接?要不要現在就開始學小學課程?哎呀,周圍的孩子都已經在學了,你說我們不學到時候怎麼辦啊?

其實,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家長們之所以無法抑制焦慮和糾結,真正的原因是,

80後、90後父母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希望在自身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孩子有更開闊的視野和發展。

糾結是否去公立,是擔心公立學校會不會只為了考分數,而忽略了孩子其他學科和興趣的培養,最後讓孩子變成一個只為分數而學的木頭人。

糾結是否去私立,一方面是私立學校高昂的費用,另一方面呢,認為私立環境好,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元化的課程體驗和選擇。但是家長卻又擔心,這樣的環境好是好,但是不是能讓孩子考高分,萬一將來分數考不好怎麼辦?畢竟將來還是要用分數說話的。

你看,新時代的父母們,就像是雙面人,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在選擇A還是選擇B之間不停地糾結和反覆。在這樣的狀態下,能不焦慮嗎?

還在糾結上公立還是私立?孩子學好通識,走到哪裡都不差

通識教育的博、雅、雜,可以讓孩子多元化認知世界,更具創新底氣

其實,深入剖析家長在擇學上的焦慮,深層次的心理在於,

家長們將更多的教育責任和希望寄託給了學校,希望學校能給予孩子一切

學校是很重要,但我始終認為,所有的教育核心在於

家庭教育

。父母給予孩子的教育、視野、認知和引領,足以讓孩子走到哪裡都不會差。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怎麼才能在家庭教育中給予孩子寬廣的視野、認知和德行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持續不斷的讓孩子接觸通識,學通識。

在國內,許多人對通識教育是什麼十分模糊。即便在大學裡,通識課程也僅僅侷限在軍事理論、英語、計算機、思想政治等。

通識教育的英文名是:

Liberal Education

,有人翻譯成

“自由教育”

,也有人翻譯成

“博雅教育”

,也有人理解為

“通才教育”

通識教育到底該是什麼樣呢?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學科太過分散、知識嚴重割裂的問題。而如果對不同領域學科都有所認識的話,學生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範疇,可以將不同知識融會貫通,最終形成思考問題的全面視角和獨立思考的狀態,成為對周圍世界有“完整”認知的人。

當然,我們無法一時間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但是作為父母,我們卻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從小給孩子充分的通識教育認知和學習機會。讓孩子從小開始,博而雜的去接觸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知識和內容,打破學科限制,讓孩子從“通識”中博覽周圍世界,讓孩子從“通識”中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和美妙,讓孩子始終保持著探索周圍的熱情。

還在糾結上公立還是私立?孩子學好通識,走到哪裡都不差

你會發現,孩子將會從接觸通識、學習通識的這個過程中極大受益,

成為一個“博、雅”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掌握了某個工具的工具人!

當然,你還可能有更大的收穫:比如孩子從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並且開始為此而主動的去學習學科知識,而不是需要再被逼迫,被動學習。

比如,自主探究數學的樂趣;自主探究語文中語言表達的樂趣;自主探究美學中文字和圖畫搭配的樂趣;自主探究播種帶來的科學觀察和記錄的樂趣;自主探究小螞蟻搬家背後隱藏的秘密鏈條……

這個過程,就像是播下了一顆小種子在土壤裡,你會眼睜睜的看著它一點點發芽、長出枝葉,然後慢慢含苞待放,最後全面開花!

還在糾結上公立還是私立?孩子學好通識,走到哪裡都不差

通識教育“放養”,收穫一個自律、主動探索的孩子

上面這個過程聽起來很好,對不對?

然而,很好的過程和結果,一定是需要我們父母前面去慢慢播種下“通識教育”這顆種子。

我也曾像很多父母一樣,在孩子上小學前,因為選擇公立還是私立的問題而整日焦慮難安。

毫不誇張的說,在離入小學前還有1個月的某個時間,我瞬間剎住了內心一直狂奔的跑車,靜下來思考:

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所有焦慮都來自於我們把全部教育責任放手給學校,而忽略了家庭責任。

也正是這1秒,我的所有焦慮消失了,並做出了最終選擇:送孩子到離家最近的公立學校!接下來的教育舞臺,我要更多的留給家庭,要給孩子提供學習“通識”的通道。

怎麼讓孩子學通識呢?

我在家裡用“放養”的自由方法,讓孩子博而雜的接觸方方面面的知識,發掘並給予她最感興趣和需要的內容。

我慢慢搭建起在家學“通識”的框架:

每天至少有2小時博而雜的自主閱讀,讓孩子不斷地輸入。

內容目前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去設限:科學類、探險和激發想象力之類的小說、有趣的數學思維書籍、兒童文學、名著經典、歐美動畫電影原版書、日本動漫、美學插畫、手工製作……

孩子接觸了大量科學類的內容,包括:生活中的科學、自然科學類、科學調查方法、思維科學類等,她所接觸的“寬度”遠超過了小學科學課裡的範疇。

科學的範疇很廣,本身就包含了許多交叉學科的內容體量。所以,科學是一個可以給孩子建立基礎的底層知識和思維框架的臺階。在這個基礎上,再和人文、藝術、社會等領域結合。

還在糾結上公立還是私立?孩子學好通識,走到哪裡都不差

在這樣看起來放養式的“通識”浸潤中,孩子究竟獲得了什麼呢?

她從科學中汲取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經常想出創新且可行的點子,比如改造礦泉水瓶成為一個可以自動澆花的小裝置。

她從探險類小說和激發想象力的繪本書籍中,萌生了在陌生世界生存和探險的想法,最終

自己創作了《創造世界大冒險》音訊故事

她從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感受到了不同角色的心理變化和世界觀、價值觀,經常在睡前與我聊天探討有關“一個人怎樣才能更好的長大?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類似的話題。

她從原版漫畫和動漫中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第三語言,開始自學日語做筆記,到了睡覺時間,都不願意停下來。她從繪本和美學插畫中受到啟發,每天進行“插畫日記”創作,語文寫作水平都增加了不少。

還在糾結上公立還是私立?孩子學好通識,走到哪裡都不差

自學日語做筆記

還在糾結上公立還是私立?孩子學好通識,走到哪裡都不差

插畫日記

這些結果和習慣的達成,是孩子在自然而然的接觸博、雜的“通識”中水到渠成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內心萌生出對許多事物和生活的探究興趣,熱愛生活,熱愛研究。

我也真正看到了,到底什麼是內驅力,內驅力由內在激發出來,自己推動自己做事,根本不需要別人時刻監督,孩子願意為自己而做事,而不是被他人強迫。

再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孩子愛上了學習的感覺和感受!並且她是享受其中的。

難道我們不應該給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提供這樣能激發孩子內驅力的教育方法嗎?

我再次肯定了,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是可以透過長期不斷地“耳濡目染”激發出來。

這個“耳濡目染”,在家庭裡,可以是給孩子接觸和學習博而雜的通識內容。

其實,如果內心篤定和找到方法,何必再糾結孩子上公立小學還是私立小學的問題呢?

通識的博、雜,奠定創新的基石

我希望,孩子可以先從瞭解“自己”,瞭解身邊的動物、植物、日常生活開始,一點點激發孩子自主探索的慾望,以及探索更多領域的可能性!

在下面的金字塔模型中,我梳理了學科、通識、興趣、世界觀、價值觀、健全人格、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人格等各因素之間的關係和發展脈絡,初步形成如下“交叉學科通識教育驅動力-動態金字塔模型”:

還在糾結上公立還是私立?孩子學好通識,走到哪裡都不差

交叉學科通識教育驅動力-動態金字塔模型

我認為,交叉學科通識教育是一切的基石,這個基石是動態的,可以橫向延展和縱向變厚,在這個基石上,不斷迸發出興趣和越來越廣泛的認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會激發孩子自主學習力和內在驅動力,同時在這個階段,孩子會逐步形成全面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隨著基石的加寬和加厚,孩子慢慢會發展出創新思考方式,可以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探索問題、主動解決問題,並且在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過程中,慢慢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前述過程不斷動態發展,最終會激發出創新能力,形成難得可貴的創新人格。

在家用好上述方法,就可以培養出一個主動“愛學習”的孩子!

常博士,大學教師,兒童創新教育、提問創新方法研究者。最大的興趣就是研究學科的底層邏輯和規律!在高效學習力、創新思維、兒童程式設計、兒童心理學、資料分析和挖掘、傳播學、傳播心理學等領域均廣泛涉獵,深耕多年。從事媒體行業11年,曾長期專注於跟蹤和報道世界新興技術發展趨勢及其商業化程序,多家媒體特約撰稿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