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 由 幾古的家 發表于 棋牌
  • 2021-12-25
簡介所以,艾慄美學+一直踐行:將通識教育作為“打底”,讓孩子去認知感知世界,積累想法和經驗,同時,學習一些創作過程中需要運用的藝術語言,最終,讓孩子掌握多一門語言去表達自我、取悅自己

艾有幾畫呀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來自艾慄美學+孩子的作品《是麻子還是藝術》

作者:騏騏,5歲

文 | 面小包、苗小苗

“我常常覺得我的孩子,是個天才。”

如果你的孩子不滿6歲,

你是不是常常有這樣的感觸?

不瞞你說,艾慄美學的老師,

也常常這麼認為。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這幅畫來自艾慄美學不到3歲的小學員,

作品:《雪地裡》。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艾慄不到4歲的孩子作品《糖衣炮彈》。

為什麼要在這裡加上一個年齡界限呢?

6歲,意味著孩子在童年中獨享的自由、天真、無所畏懼,

正在慢慢地、無可奈何地消失。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天才,

前提是,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的。

艾慄美學+,

做的正是幼兒美學領域裡的“基礎教育”,

主打通識+美學,

培養的正是孩子們最基礎、最重要的人生觀。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紮根到教育的底層,

將通識的內容加入到審美的概念裡,

讓孩子首先去看見世界,積累認知和想法,

再用美的方式,

無障礙地像母語一樣去表達自我。

當孩子具備豐富的觀察力、感知力和審美力,

藝術氣質,就會變成長在他們身上,

跟生命連線為一體的一部分。

1

艾慄美學+ = 通識 + 美學

艾慄的原型取自幾古繪本系列中的“艾慄”:

非常愛美、喜歡收集栗子的小女孩(小松鼠)。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美學後面的加號,代表美學加上一切通識的內容,

落實到課程內容上,便是:

美學+自然;美學+科學;

美學+情緒;美學+生活;

美學+通識的一切……

為什麼要將通識的內容

如此“高調”地融入進美學裡?

艾慄美學+聯合創始人大偉老師,

這樣解釋:

“因為孩子的想法對於藝術的表達來說,是底層。

一個人如果沒有想法,

是沒有辦法去進行藝術表達的。“

通識教育也是全人教育,目標是

培養一代獨立思考,有想法的人。

通俗一點講:

孩子的感受力才是第一位的,

技法再棒,感受不到美,

內心就沒有“參照物”。

藝術家的作品,就是藝術的表達,

常常是他們先有感受:

哎呀,這個東西太美了,

美得不行了,美得我要哭了,

然後再嘗試來表達。

如果沒有感受力,

所有的畫畫技藝練習都是空的。

所以,艾慄美學+一直踐行:

將通識教育作為“打底”,

讓孩子去認知感知世界,積累想法和經驗,

同時,學習一些創作過程中需要運用的藝術語言,

最終,讓孩子掌握多一門語言

去表達自我、取悅自己。

我們再次回到主題:

為什麼艾慄老師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

因為,他們用對的方式去引導、鼓勵孩子去表達自己,

而孩子的表現,並不遜於藝術家。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2

觀察、探究、表達、滋養、培育,循序漸進

艾慄美學+的課程主要分為4個階段:

自然美學、藝術通識、走進大師、世界藝術史。

2~3歲

給孩子最美的自然美學之旅

2~3歲的課堂主要圍繞三個關鍵詞:

觀察、探究、表達。

沿用“幾古”經典的PAE方案教學法,

艾慄美學+的課程同樣採用

每月一個主題的探究式授課方式。

2~3歲的課程主題通常圍繞

大自然中的昆蟲和植物展開。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10月份的主題是“房子”。

老師會以孩子們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

先從“自己住的房子”聊到

蝸牛的房子是背在身上的,

螞蟻的房子是地下的洞穴,

蜜蜂的房子是六邊形的……

在“蝸牛課”上,我們能清晰得看到,

老師是如何帶領孩子觀察、探究、表達的,

以及在通識教育之外,如何讓美育“落地”。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蝸牛怎麼長這樣啊?”

“它的頭上是什麼東西?”

“身上是什麼?”

“老師,這是什麼?”

當孩子們第一眼看到蝸牛,

天生的好奇心會促使他們不停發問,

這個過程,其實就已經完成了觀察學習的

第一步:自主式觀察

此時,老師需要做的只是引導思考,

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接下來,進入引導式觀察階段。

“來,大家看看,它的“房子”在哪裡?”

“它的嘴巴在哪裡?”

這個過程中,老師透過一些通識的知識,

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引導他們有目的的精細觀察。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比如,蝸牛有26000顆牙齒,

蝸牛是雌雄同體,

一隻蝸牛產卵數量總和的體積接近蝸牛本身的體積。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當“自主觀察+引導觀察”兩者結合,

就構成了全面完整的觀察方式。

2~3歲的課程,一共會學習:

● 7種觀察方法、

● 48種藝術表達方式(每節課都有不同的玩法)

● 100多種不同材料

● 36種不同的自然生物

這些觀察方法全都悄無聲息地

埋藏在每一個有趣的主題裡。

艾慄美學+一直尊崇“自然而然的習得過程”。

慢慢地,在浸入式的教學中,

孩子會自然習得——

如何調動出身體裡的全部力量

來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帶來的觸動。

未來,他們會將這些曾經打動過他們的東西,

運用已學會的技巧再去打動別人,

這正是美育真正的價值所在。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課程中美學的部分在哪裡?

別急,觀察蝸牛、

學習觀察蝸牛的方法,

探究式教學,

只是通識的部分,也是課程基礎的部分,

之後,還會有美學部分的“拔高”。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透過繪本故事的引導,

孩子們真正去了解蝸牛這種生物,

它們喜陰、喝露水,

下雨天喜歡跑出來玩,最害怕什麼。

故事結尾,

孩子的注意力會被蝸牛殼上漂亮的螺旋線吸引。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生活中哪些地方會有這樣的螺旋線?”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通識過後,就是順勢帶領孩子們認識新的圖形和結構。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經過充分的觀察、探究、孩子們“生成“出自己的表達。

3~4歲

給孩子最有內涵的藝術滋養

有了2~3歲的“通識打底”,後面的學習變得更加順暢。

3~4歲,4~5歲,5~6歲,這三個階段,孩子們會逐漸接觸到更多“經典”的部分。

艾慄美學+認為:

對小孩來說,沒有簡單和難的區別,

他接觸到什麼,他入手是什麼,

他們就認為是什麼。

所以,最開始如果能夠

起手高一段、眼界寬一點,

取法來自“經典”,

對他來說就是一個足夠好的開始。

3~4歲的課程主題裡,

除了自然領域,還會涵蓋更多

生活常識、情緒、科學、人文,

以及藝術通史的內容。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從馬蒂斯作品《紅色的畫室》(左圖)中汲取靈感,感受到“發現”樂趣,孩子自己創作的《躲迷藏》(右圖)。可見他們對於藏起畫中的物象時也是樂在其中。

4~5歲

給審美敏感期孩子美的培育

到了4~5歲,孩子們會了解

12種藝術語言、24位藝術家,

96幅世界名作、貫穿15世紀到21世紀。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在欣賞完點彩畫新印象主義代表畫家喬治·修拉的《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孩子興致勃勃用“點彩”的方式創作了自己的作品《棲息的小鳥》,這種近觀“點無數”,遠觀確是“美麗作品”一幅,對於孩子來說是種全新的藝術表達語言。

當孩子沿著藝術家的人生軌跡去思考和感受,

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去欣賞藝術。

真正的審美力,也正立於此。

5~6歲

讓孩子擁有看見世界的能力

5~6歲,進入世界藝術史的學習,

老師將枯燥的藝術史分解成

一個一個生動的小故事,

甚至是用演戲的方式,

幫助孩子們去理解和感知。

有人笑稱,這個階段學完,

孩子的藝術素養能達到美術學院大二學生的水平。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孩子也想像米開朗基羅一樣,用形體來展現自己想要訴說的瞬間。《 舞者》就是正在學舞蹈的同學想要用藝術的方式進行的表達。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剛開始,孩子們無法理解畢加索是如何把一個美麗的女孩畫成”七拼八湊“的樣子,直到了解了何為真正的”立體主義“,孩子彷彿推開了一扇窗,然後開始興奮的解構自己同學的樣子,就這樣《 一個俏皮的人》誕生了。

當老師帶領孩子欣賞一幅名畫時,

老師不會在剛開始就跟孩子們講解,

“這是什麼?”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而是會引導孩子們去觀察。

老師更關心的是“你看到了什麼”

讓孩子透過觀察,

提升對於生活和藝術的感知能力。

無論哪個階段,

艾慄美學+教學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

透過建立“情景式”的學習氛圍,

讓孩子的學習自然發生,而不是“我教你什麼”。

3

超美藝術家空間,邀請你來玩

經過3年多打磨,

艾慄美學+

終於從“幾古”國際早教大體系中孵化出來。

在“幾古的家”後湖校區、南湖校區均開設了超美的藝術空間。

堅持小班教學制,師生比達1:6,

老師能夠“看見”每一個孩子的“與眾不同”。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整個大廳的牆面都是流行的曲線,

就像一件巨大的空間雕塑。

靈感源自極簡主義藝術大師

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

的巨型曲面雕塑代表作。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為什麼,我眼中的孩子都是“天才”?—艾慄美學

▲目之所及都是美的,就是最好的藝術浸潤。

我們堅信:

艾慄美學+,

是偉大的幼兒美學教育的革新者。

因為,我們培養的正是孩子們腦子中的想法,

而不單單只是技法。

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

同時是科幻作家、兒童教育研究學家的郝景芳,

最近在混沌大學講《創意產品》,

談到未來中國需要的“創意性”人才時提出:

如果技法本身的價格是n,

那麼加上創意,它的價值可以變成10n。

而要將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才,

至少需要5個底層能力:

自知,創意的獨特性或者個性化,

來自於自我觀察和記錄。

當一個人不斷地自我觀察,

就會儲備一個有很多idea的靈感庫。

這些想法,是創意的源頭。

共情,是一種思維習慣。

當你真正能夠體會使用者的心情,

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你才能夠真正做出使用者喜歡的東西。

歸納,系統性的架構思維,

全域性思維。

觀察歸納與邏輯推理能力,

是基礎的底層能力。

審美,

一個人的品味、審美、感受力特別重要,

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

就像品酒一樣,

你要去品大師的藝術作品,

去了解世界藝術史,去看各種設計,

去感受,去直覺體驗。

最後,才是技藝。

技藝是永無止境的提升過程,

而最好的提升辦法就是親身實踐。

在艾慄美學+,

這5大底層能力全部滲透在通識教育+美學課堂上面,

請大家記住:

我們是一家幼兒美學基礎教育機構,

我們敢於創新,敢於顛覆,

我們看得到“天才”的存在,

我們也能讓“天才”在藝術探索的路上,

更加熠熠生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