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老茶客 | 東想西想 光吃不長

  •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棋牌
  • 2022-07-16
簡介對今天居住在城市水泥森林中,更多有種植衝動和農民情懷的人來說,騰挪一點空間,種點綠植菜蔬,是工作發條的一處停頓,生活裡的一抹綠色

光吃不長下一句是什麼

老茶客 | 東想西想 光吃不長

阿寬

中秋來了,月亮很圓;黃葉飄零,秋水變痩;桂子香飄,相思就慢慢長胖了。這個時節,空氣裡洋溢甜香的氣息,再加上秋高氣爽,氣候宜人,人們的心境鬆快多了。話說心寬體胖,也有貼秋膘的說法,人們運動得少了,總之肉就橫起長。

不過,這說的是吃穿不愁的現代人,在古代,入秋人要瘦。估計不僅缺吃少穿,還因為他們多愁善感。

李清照寫“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裡的黃花指菊花,菊花那個幹西兒樣,沒得點水分,瘦不拉幾。李清照想的東西多了,想夫君,想故國,想亂七八糟一堆事。對大多數人來說,中秋要來了,想的最多的是異鄉的家,老邁的父母。

杜甫有中秋歸鄉心切的描述,“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滿篇寫的是月亮,大月亮。今天,中秋三天假,對很多在異地的人來說,回不回去,是一個很費思量的問題。

現代傳播溝通手段的改善,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為便利。不僅在城市,就在農村,大量中老年人透過手機,用QQ和微信等時髦洋玩意兒,甚至透過影片,和孩子們溝通想念和鄉愁。

大量的家庭身處在一個微信家庭群中。類似的故事越來越清晰地揭示了這樣一個現象:網際網路開始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重新塑造他們的生活方式。

這些算不得開洋葷。自從1994年中國接入全球網際網路後,我們常用的互動式社交平臺,都是中國人發展起來的。就像古代詩詞對中秋的描寫,嫦娥奔月的故事,月餅的款款深情……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文化。

月餅的故事當然和月亮有關的。說是跟后羿學射箭的逢蒙,聽說后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藥,就去偷。沒有偷到,惡從膽邊生,就想加害嫦娥。不僅從師傅那裡學本事,還打師傅家寶貝和師孃的主意。這就是個東想西想,光吃不長的混賬東西。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嫦娥奔月後,變成了“月精”,就是我們中國的月亮女神。

我們的文化是非常重視儀式感的。嫦娥成神了,人們便開始拜她。但一個五大三粗的大男人去拜月很尷尬,李白都只是“舉杯邀明月”,一個邀字,把自己位置擺正了的。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別是那些結了婚的女人,拜月就是希望自己懷孕。

拜月時,供上一種圓圓的有餡的餅子,這種圓餅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月餅”。除了供月餅,還有瓜果之類的時鮮,特別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為的還是多子多福。月餅是儀式感的產物。估計裡面寄託的願望過於隆盛,把所有想吃、好吃的東西都包進去,和當下追求平衡、健康食物的理念有衝突,月餅不是大家都愛吃的節慶食品。這就是變成東想西想,光想不嚐了。

小時候在農村,聞不到桂花香,地裡都種莊稼,院子邊最多種點芋子、黃花(萱草),更難吃得上月餅之類好看又有內涵的點心了。吃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更何況是孩子呢?每當夜涼如水,滿月高掛,靠在父母的膝頭,聽他們擺點美好的神話故事,特別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嫦娥思鄉的段落,人也迷迷糊糊,瞌睡慢慢上來了,嘴角的酣口水流出來,夢裡自己也升到月亮上去了,算是過了一個滿月之夜。

唉,這真的是現在人們說的,“東說西說,產生幻覺”了啊!

老茶客 | 東想西想 光吃不長

菜園小記

——種菜,一種確定的獲得感

平生喜愛種菜,親手勞作,來自土地的收成,詮釋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樸素道理。

人生別處不得,菜園裡的勞動卻必有所得,讓我來道破所有迴歸田園人的心意吧!

(一)

陶淵明,種的是菊花,他那塊地,換在我手裡,大致我是不會種菊花的,一定要搗騰得菜蔬盎然、果木蔥蘢。他玩的是心情,澆灌和採集的是意境。

板橋這人實在,種竹子。他愛畫竹,圖的是實踐腳踏實地的創作。“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他還搞了立體種植,屬於文人做農民的高段位。

當然,陶淵明也不是五穀不分,他也種菜了的,只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地裡有點荒蕪。你看他給自己起的雅號:五柳先生、昌黎先生,這些都還接地氣,突然又來個羲皇上人,突然又拔高了。他這人,整個就是玩的心態。

不過,他講出了一個菜園子規則:田間管理,勝過千言萬語。在菜蔬和莊稼沒有長到蓬勃蔥鬱之前,除草是個永無休止的活路。生長季節,草總在和禾苗的生長競速中拔得頭籌。

堅持種菜好幾年了。有一年偷懶,地荒蕪了,當年草籽落地,給今年的栽種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鐵線草、馬草、狗尾巴草一茬茬長,每次到地邊,第一要務是拔草。一分地而已,和老婆兩個人要忙活一個小半天。除草勞動可以換來週末一次高強度的體力付出。

對草和豆苗此消彼長的關係,有了比較深刻的體會。這個角度來看,陶淵明卻是我的遠年知音。我們的懶散,都得到了土地適當的懲戒。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放任了草芥,就該品嚐這一層煩惱。

(二)

種植稼穡,起意是為餬口,為延續人的肉身,讓土地和糧食、蔬菜的合作,滿足人們的口腹。

看過一個報道,抗戰時期,西南聯大教授拿不到薪酬,就在荒坡開地,解決口糧,這還不行,沒有活錢,教授們紛紛養豬。大學後面的山坡,滿山是菜蔬,教舍背後豬圈陳列,生活氣息一時洋溢。

不要覺得有辱斯文,特殊年景下,比起餓死人的時節,這個又算得了什麼呢?

據說清官海瑞就是一個養豬種菜的高手。那時一個縣太爺的月薪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人民幣1130元,養兒伴老都不夠,更不說送娃出去讀書,或者要在城裡按揭一套像樣的房子了。總之很作難。他就種瓜種豆、養雞養豬,據說他的那個縣衙,其實在今天來看,就是一個田園中的辦公場所,特色辦公小鎮,被綠陰、菜園和油菜花田包圍起,受看得很!

因為他一分錢紅包都不收,全靠自食其力養家餬口,官當得清白,也成了操持農事的高手。

要在今天,他才是真正老百姓喜歡的網紅。

莊稼和蔬菜從餬口的基本功能站起身,沿著時光的青石板小路走過來,在不同人群的體驗中,具有了不同的格調與風格,從廣袤田野、現代化種植大棚、屋頂花園、陽臺旮旯,都得到了合適的安頓。

對今天居住在城市水泥森林中,更多有種植衝動和農民情懷的人來說,騰挪一點空間,種點綠植菜蔬,是工作發條的一處停頓,生活裡的一抹綠色。

(三)

那片菜園,在40多公里的郊外,一處房子的側院。

最先做的卻是開荒的活路。從開挖草坪、清除建渣,到後來的土壤改良、肥力儲備,接近兩年的調整,讓那塊貧瘠的土地,逐漸煥發出活力來。

第一年,在農貿市場採購了蔬菜種子,沒有施任何肥料,圓白菜、上海青、玉米獲得豐收。每次去,都能帶回很多青菜,用焯後清炒的方式,帶有一絲脆甜的口味。到糯玉米收穫的那次,裝滿汽車後備箱,一路給親戚派送。

勞動不必分享,成果好像卻有分享的意義。

第一年草沒有困擾到我們,隨後種南瓜,蔓秧像淘氣孩子四處爬走,地裡已經容不下其他作物。疏於清除雜草,它們獲得了極大的空間。這一年,南瓜豐收了,記得收穫了15個左右金黃胖碩的海南大南瓜!

有些雜蕪的事物,你不能給它肆意滋長的機會。野草就是。第二年失去田間管理的地裡,留下了生命力頑強的草籽。後來的故事,你們都知道了。

菜園需要精心的護理,更重要的是精心的種植設計。根據地力或者陽光照射,來佈局不同的品種。是撒播種子,還是用菜秧?都會有不一樣的收成。我用當年收下的玉米做種子,第三年玉米苗長得高高矮矮,像一群先天不足的孩子。落在地裡的白菜、上海青種子,復發後一律營養不良,長不出肥碩青蔥的樣子來。

儘管,這一年,我們用上了油楛、酵素,沒有預期的收成。

伺弄菜園,即是開啟一種心境。那個叫老樹的中央財經大學教授,用文人畫來這樣喟嘆城鄉之間的陌路:“少年住在山裡,抹黑都知歸路。如今混跡城中,身心沒個去處。”

在中國這個有幾千年鄉土文明浸淫的社會,現代人對生活的理想主義,會像蜻蜓一樣,輕盈停留在水波瀲灩的田園生活上。

我們都會相信那裡才有我們內心的聲音,那裡才是心靈最後的歸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