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傳統的“禮”,不等於繁文縟節,不可不重視

  • 由 禪說國學 發表于 棋牌
  • 2022-05-03
簡介傳統的“禮”講求“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之功和合乎社會需要生命成長的有價值的社會倫理、秩序,並不是今天的“貌禮”,而更重“心禮”,古人稱之為“禮義”

古代的禮和現代的禮有什麼不同

說到“傳統禮教”,有很多人會說,不是說傳統禮教是“吃人”的嗎?不是要打破傳統禮教的枷鎖嗎?實際上,盲目批判“傳統禮教”,是對國學文化中傳統的“禮”的根本內涵的誤讀。禮,敬也,秩序也。

傳統的“禮”,不等於繁文縟節,不可不重視

上古學校名之為“庠序”,教的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之功和合乎社會需要、生命成長的有價值的社會倫理、秩序。只有真正理解了傳統“禮”的精髓,才能建立人類和諧的秩序,展現中華“禮儀之邦”的大氣祥和。

同時,傳統的“禮”也是隨著歷史的前進變革和發展的。如果不能做到與時俱進,禮的活潑、大氣、有序就會變成禮節的僵化、繁瑣、束縛。

傳統的“禮”講求“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之功和合乎社會需要生命成長的有價值的社會倫理、秩序,並不是今天的“貌禮”,而更重“心禮”,古人稱之為“禮義”。

傳統的“禮”,不等於繁文縟節,不可不重視

後代史學錯誤地解構了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進而顛覆了孔子《春秋》史學思想,而後人重“貌禮”也日益隆盛,到後來把衣服冠冕之類形式上的“禮”變成了本質,那麼這樣一來,人類的和諧秩序就不存在了,而禮就變成了禮節的僵化、繁瑣、束縛。

我們必須看到禮是隨著人們社會關係的變化而變化的。近代以來,我國社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禮也自然隨之發生變化。今天來學習理解關於禮的知識,不是也不能完全照搬古代的禮。

傳統的“禮”,不等於繁文縟節,不可不重視

對古代的禮要有分析:古代禮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為人們劃分貧、富、貴、賤之等,反映了等級制的需要。這一部分具體內容,已不能適應今天時代的要求。五四新文化運動批判舊禮教,就是要破除封建等級制的束縛。

實際上,這一部分大多也已經在實際生活中被淘汰。如古代的君臣之禮、見皇帝三跪九叩首等。由於社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的“禮”的形式要有改變。人們交往中,一般的跪拜、作揖,很少用了,通常都改用鞠躬、握手,但精神沒有變,都是表示互敬。

傳統的“禮”,不等於繁文縟節,不可不重視

還有許多傳統的“禮”已經不適應或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了,需要改革,有的正在改革過程之中。如婚禮。男女婚嫁,組成家庭,是人生大事,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大事,因此中外都有莊嚴、隆重的婚禮。

中國古代坐花轎、拜天地那一套,顯然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了。但至今沒有形成一種為大眾所接受、又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的婚禮形式。

一些情況下,婚禮往往只是迫求排場的豪華和氣氛的熱鬧,變成只是高階轎車車隊的招搖過市和酒席宴上的敬菸勸酒,失去了意義。

傳統的“禮”,不等於繁文縟節,不可不重視

稱謂是禮的重要方面。古代講究尊稱、謙稱,有一整套禮的規定,體現著人們之間的互敬、互愛,也反映出人與人不同的關係。近代以來已有變化。反映登記制度的稱謂被廢除,人與人之間一律不以職務相稱,反映了新的人際關係。

但發展到現在,古代和近代許多在稱謂上的好傳統卻被遺忘了,稱謂上表現出無序狀態。對不同身份的人用同一稱謂,一時稱師傅、一時又稱老師;近年又盛行以職務官位相稱,謂某長、某總,甚至學校、行政機關也以“老闆”稱呼教師和首長。如此等等,不能準確反映現實社會人們應有的相互關係,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傳統的“禮”,不等於繁文縟節,不可不重視

某種意義上講,現代人對稱謂的隨意叫法,本身也是一種缺乏仁愛之心的表現。就像老師,明明是一個非常令人崇敬的稱謂,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對老師的敬畏和感恩。

而現在,不管是什麼職業的人,差不多的就互相稱“某老師”,這實際上反而是一種不尊重。

傳統的“禮”,不等於繁文縟節,不可不重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