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墨緣:黃土藝術

  • 由 鄉情土韻 發表于 棋牌
  • 2022-02-07
簡介關於黃土藝術,眾所周知的是陝北窯洞

窯洞是幹嘛的

墨緣:黃土藝術

起初,人們對黃土地的認識還停留在高低起伏、波瀾浩瀚的丘陵,風吹過,遍地黃沙席捲而起、天昏地暗。直到現在,我去外地,朋友問我你家在哪,我說在黃土高坡過渡階段的白水縣。聽後,朋友詫然道:“呀!那地方,是不是經常有沙塵暴。”出現這種情況,並不能怪朋友,畢竟他對黃土地瞭解甚少,而對於土生土長的我來說,對黃土地卻有著深厚的感情,不單單是喜愛、更多的是敬仰。

關於黃土藝術,眾所周知的是陝北窯洞。我家雖然距離陝北還有一段距離,但在我們村,好多村民也住窯洞,我家就是其中一個。

小的時候,我和夥伴來到村子南邊玩耍,看到了一排光禿禿的石磚窯洞。回到家我問母親:“媽,村子南邊的窯洞是幹什麼的?”母親輕輕地拍了一下我的腦袋說:“當然是用來住的呀,那是咱們的新家。”“新家!咱們為什麼要搬家?住窯洞有什麼好處?”母親先是笑了一下,然後說道:“有些事等你長大了自然就會明白。至於窯洞的好處,等搬過去以後你也會知道。”

兩年後的一天,爺爺和父親叫來泥瓦匠開始整修窯洞,不僅我家,鄰居幾個叔叔家也在整修。又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我們一家四口搬進了窯洞。

搬遷的那天太陽高照,來幫忙的叔叔們大汗淋漓,母親買了西瓜,我給叔叔們打了洗臉水。洗完臉、吃過西瓜,叔叔們身上依然有汗水滲出。這時,其中一個叔叔猛然掐滅菸頭站起身子樂呵呵地說:“我說,咱們是不是幹活幹糊塗啦,放著天然的空調房不呆,偏要坐在院子裡。”大家聽後這才反應過來,各自拿著板凳走進窯洞。

窯洞分為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窯洞等幾種形式。靠崖式窯洞也叫崖莊窯,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平,然後修莊挖窯。這樣的窯洞最原始、最簡單、也是最為常見的窯洞。下沉式窯洞是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又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後在四面崖上挖窯洞,並在一邊修一個長坡徑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為人行道。獨立式窯洞是用石磚砌成基牆,然後拱圈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並在卜面蓋上石瓦片。箍好的窯洞遠看像房,近看是窯,我家的窯洞就屬這種。

住過窯洞的人都知道,窯洞最大的特點是耐用、冬暖夏涼。民間流傳“有百年不漏的窯洞,沒有百年不漏的房廈。”從建築結構上說,窯洞為拱頂式構築,符合力學原理,頂部壓力一分為二,分力平衡,具有極強的穩固性。同時,因為是拱形的,加大了內部的豎向空間,使人們感覺開敞舒適。窯洞的設計不僅體現了傳統思想裡天圓地方的理念,它的空間又滲透著與自然的和諧,樸素的外觀在建築美學上也是別具匠心。

與窯洞相匹配的是土炕。土炕是用土坯和石磚砌成的睡覺用的方臺。上面鋪涼蓆、被褥,下面有孔道,跟煙囪相通,可以燒火取暖。

剛住進窯洞那會,我家窯洞臥室裡盤有一個寬大的土炕,佔了窯洞臥室面積的二分之一,足足可以睡8個人左右。入冬以後,父親便會生起土炕邊上的土火爐。土火爐與土炕連通,一則可以燒水煮飯,二則可以不斷地為土炕提供暖流。到了晚上,鄰居叔嬸來到我家,和父母一起坐在熱炕上要麼拉家常、要麼打撲克,寒冷的冬天,人心也變得暖暖的。

我是睡炕長大的,現在睡在軟綿綿的床上,總感覺不實在,所以我讓鋪蓋簡單點、硬點。有人說,睡硬床對身體好,這個說法是真是假我倒沒有特意去求證,但我知道,硬的話,我就能找到睡在炕上的感覺。

窯洞、土炕大家或多或少有所瞭解,然而土坯,假如今天我不記錄,或許就會被歲月的河流淹沒。

現在回到我們那的村莊,可以發現,家家戶戶的牆體都是用石磚砌成的,加之各種新材料裝飾,牆體非常漂亮。而對於爺輩、父輩人來說,他們知道,舊時期的牆體都是土坯牆,誰家要是用石磚砌牆,那麼那戶肯定是村子裡富有的人家。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也曾見過土坯牆,但下一代就很難遇見。

砌牆的土坯和盤炕的土坯做法一樣,是將麥秸稈與黃土混合加適量的水,然後用鐵鍬鏟到方木模子裡,再用石錘夯實,最後風乾成形。它們的區別在於大小。盤炕用的土坯面積大約1平方米左右,砌牆用的土坯面積大約0。15平方米左右。砌牆時,把土坯用泥漿粘接,又根據承重變化牆體的砌築寬度,最後在表層抹一層摻有麥秸稈的泥漿。陝西八大怪之一“房子半邊蓋”的瓦房牆體,大多就是用這種小土坯砌築而成。

墨緣:黃土藝術

黃土藝術不僅體現在“住”,還體現在“食”,食是指吃飯用的器具——瓷碗。

瓷碗的品類很多。從大小分:有小孩用的小碗,有大人用的大碗(我們習慣稱之為“老碗”),有些麵館為了打造特色,還特意設計了超大碗,其設計靈感應該來自陝西八大怪中的“麵條像褲帶”。從顏色分:有黑色的碗,有白色的碗,有灰色的碗等。從用途上分:有的用來盛飯,有的用來蒸食物(我們俗稱“蒸碗”),有的用來當作禮品,比如朋友結婚時送一對紅色的碗筷,祝福新人未來的生活穩穩當當。瓷碗又有薄厚之分,工藝之分,材質之分等多種分類。

閒暇時,我總在想:“我們為什麼喜歡用瓷碗吃飯?”得到的答案是:文化傳承、生活習慣,說到根源,還是離不開那份濃濃的黃土情。

除此之外,黃土藝術還體現在頑皮孩子的手中。下雨過後,乾燥的黃土變成了泥巴,頑皮的孩子變成了魔術師。他們結伴來到泥巴地,或比摔泥巴,看誰摔得響聲大;或用泥巴捏泥人、捏兔子、捏小雞,捏各種自己喜愛的動物。過程中各個喜笑顏開,玩得不亦樂乎,泥巴地成了孩子的樂園。

寫到這,我問自己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我對自己說:“因為,你生長在黃土地上,生活在距離黃土最近的地方,你有義務記錄它、歌頌它、感恩它。”

再次面對外地朋友,我便可以自豪地說:“擁有就是幸福,遼闊的黃土大地皆是藝術、皆是文明。我們的黃土充滿了魅力,我們的黃土精神永在!”

作者簡介:筆名墨緣/默緣,本名郭李鵬,有作品散見於報刊雜誌。

摘選自:文學陝軍,版權屬作者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