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窯洞:黃土高原上穴居文化的藝術結晶

  • 由 盤古一萬年 發表于 棋牌
  • 2022-01-05
簡介在甘肅慶陽寧縣陽坬遺址出土的灶,在發掘的住室北壁近門洞處有一壁龕式灶,這說明灶文化在慶陽窯洞民居中都有所體現,這種文化在後來窯洞發展中不斷在改進,並影響到了慶陽地區後來居民的生活

窯洞是做什麼的

窯洞是黃土高原地區利用黃土的特有性質而挖掘的一種居住形式,源於原始社會的穴居文化,據有關史料記載窯洞式建築距今大約有4500年曆史,地下洞穴是最早的生活方式。在《墨子·節用中》中記載:“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陸賈在《新語》中提到“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室屋,則與禽獸同域。於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從以上文獻資料可以看出:人類在很早以前居住方式是穴居,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窯洞民居,並沿用至今。對於窯洞文化是窯洞所衍生出的一種文化, 窯洞文化在黃土高原地區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不僅包括民俗文化、窯洞內外的裝飾文化,它是黃土高原地區最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之一。所以,窯洞文化是最具地域文化色彩的民俗文化形式,其文化價值比較高。

窯洞:黃土高原上穴居文化的藝術結晶

窯洞文化是人們長期居住在窯洞裡,其生產、生活習慣和民俗與窯洞有著密切的關係,由窯洞所衍生出的一種文化。在窯洞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具有慶陽地區特色的窯洞文化,這塊古老的黃土地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間文化底蘊深厚。窯洞建築不僅是慶陽人民祖祖輩輩辛苦勞作的歷史見證,更與當地慶陽民間鄉土文化一道造就了獨特的慶陽黃土文化。除了窯洞本身的建築之外,窯洞文化的表現離不開窯洞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些藝術發生在慶陽的勞動者當中,勞動者的審美情趣又直接受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社會生活社會心理等的感化。

窯洞的傳統建造習俗

窯洞的建造一般都坐北朝南,以面南為尊,以向陽為上,居於中間的就是尊位。灶為上,多在陽面,廁所次之,多為陰面。風水:風水就是該地區人們在建宅、修墳等動工時對環境的一種認識系統和選擇方式。一些傳統的風水觀念影響著黃土高原窯洞居民選擇,窯洞的風水主要有選址、坐字等。在今天慶陽農村地區在修建新的居室時都要看風水。選址:就是選擇窯洞的環境,大體來說講究遠離廟宇,不能在絕戶故址和墳址上修窯。坐字:就是坐北面南,坐西北面東南,這是主要方位的選擇。修建窯洞首先修崖面;其次挖窯,挖窯必須循序漸進,防止整體塌陷;最後就是裝修。現代窯洞的裝修也和樓房裝修基本一樣,窯洞內部一些簡單的傢俱一應俱全,門窗也用上現代化的一些鋁合金門窗。

窯洞:黃土高原上穴居文化的藝術結晶

窯洞的建築理念和佈局

窯洞的建築理念,是指為了修建窯洞民居所進行的一種建築文化,包括窯洞院落和窯洞的村落等,是窯洞文化要素的一種表現。

(一)窯洞院落

中國長期是農業社會,農家的觀點是把房子的界限定為‘院’,院落決定了戶主對房子的外邊和裡邊的空間再區分,左右著住戶對房屋的一種居住和繼承權的再分配,也影響著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窯洞院落包括院牆和庭院。牆:房屋或者庭院周圍的障壁,在古代稱為牆,也稱墉牆或垣牆,這裡的墉牆指的就是高牆,垣牆指的就是矮牆,而窯洞民居的模式又是前庭後窯,這樣從方位和功能上分,就有前牆,背牆,和界牆。庭院:在慶陽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庭院就是獨立式窯洞四合院,這是一種標準的庭院制式樣,不論這戶人家有多少院,以正庭為基準。

(二)窯洞村落

窯洞村落主要有一是村落選擇的條件。窯洞村落選擇的先決條件就是依水土選擇,水源是人畜飲水為村落選址時的首選,所以村落選擇還要選擇能掘井。依方位選擇:多選取避風向陽地段,俗稱風水,風水從環境與人的關係問題上來講,是一種經驗的積累。比如:居住環境好,可以避風向陽,防止下溼乃至水患。一交通選擇:出行方便是高原區域永遠的追求。溝壑區選擇順溝出路,原面區選擇沿原出路。二是村落的公共設施。主要有供交通出入用的道路,供人畜用水的井。村中的道路有兩種,一種是連線院落之間的村中道路,另一種是連線村落與村落的村間道路。水井是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設施。

窯洞:黃土高原上穴居文化的藝術結晶

窯洞獨特的設施

慶陽窯洞獨特的設施裡面,最能體現窯洞的內部設施就是灶和炕,外部的設施是窯洞的煙道系統。

(一)灶

灶是窯洞人做飯的工具,窯洞的灶是由古代火塘演變來的,灶在黃土高原窯洞民居區的漢代就出現了,早在西漢中期,陶灶功能已很完備,在綏德縣四十里鋪出土的漢墓陶灶中,出土的灶面呈長方形,出土的灶呈半圓形灶體,綏德縣延家岔出土的漢墓石灶,出土的該石灶為三斧穴式,這種石質鍋臺和灶面三鍋型制一直沿用至現在;還有陝北綏德縣小官道龍山文化遺址中發掘出彩繪的灶址,這一發現證實了確有祭灶的聖火崇拜的儀式。祭灶在今天慶陽人們的生活中還在繼續傳承,在當地每年過春節時,都要在灶上點油燈,燒黃紙,還要在灶上獻一些做好的飯。在楊官寨遺址共發掘廟底溝文化的房址南側底部發現一個柱洞和一處灶坑。灶壁部分經草拌泥塗抹。該遺址發現的灶均為夾砂陶,侈口,尖稜方唇。陝西武功縣趙家來遺址發掘的灶,在發現的房子遺址中,居住正中設有一個燒火的灶址,灶址平面作圓形,灶面燒成紅色和青藍色,很硬,與居住面平齊。

窯洞:黃土高原上穴居文化的藝術結晶

從以上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早在窯洞式建築的遺址中都有所發現,在陝西楊官寨遺址發掘的遺址來看,距今有 5500 年的歷史,灶文化的歷史也比較久遠,在窯洞式建築的發展中,灶文化也在不斷地演變,後來的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很好傳承,這種古老的文化在今天的民居文化中都體現了出來。內蒙古阿善第二期遺址的半地穴式房內發現有圓形坑灶,在圓形坑灶後再加一方形地面灶,該遺址發掘的灶為圓形坑灶,在圓角的地面灶,灶坎斷面呈半圓形,這說明在窯洞式的遺址裡面灶作為人們生活必備用具,其形制也隨著窯洞的形制發生變化。內蒙古園子溝遺址內蒙古阿善第三期房址挖掘出的窯洞遺址其建築結構特點是門向東或東北,洞內有圓形的火灶和火炕,地面和炕上塗有潔白乾淨的白灰膏,說明早期人類已具有很高的技術研製水平,反映了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北方地區人類生活文明程度。甘肅慶陽寧縣陽坬遺址出土的灶,在發掘的住室北壁近門洞處有一壁龕式灶。在慶陽發現的灶遺址進一步地說明了在窯洞建造的區域,必定有灶文化。在甘肅慶陽寧縣陽坬遺址出土的灶,在發掘的住室北壁近門洞處有一壁龕式灶,這說明灶文化在慶陽窯洞民居中都有所體現,這種文化在後來窯洞發展中不斷在改進,並影響到了慶陽地區後來居民的生活。

窯洞:黃土高原上穴居文化的藝術結晶

(二)煙洞

煙洞是在建築學上的一種稱呼,煙道又稱“煙囪”。公元前 5000 年左右,西安半坡古居民,在燒製陶器的時候即已使用類似煙囪的裝置。“囪”又是古代“窗”的意思。從“囪”的字可以看出,原始人的火塘時代並沒有正式的排煙系統,而是火塘的煙隨便從門窗逸出的形態。慶陽的下沉式窯洞由於慶陽所處地形的關係,煙道口大多都是土坯砌成的。在甘肅省慶陽寧縣陽坬遺址發掘的陶窯中發現的煙道,該煙道作為排煙系統,煙道系統不獨窯洞中存在,在後來慶陽民居的發展中,這種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煙道的位置一般在窯牆正中的位置,利用窯牆作為煙道上部防水,這樣既省料而且從外形上看還很美觀。煙道的掏挖一般用到的工具都是洛陽鏟從上往下進行掏挖。

窯洞:黃土高原上穴居文化的藝術結晶

窯洞本身作為一種文化,它所體現的也是一種建築文化,作為黃土高原地區地下空間的利用,其建築的藝術特徵又與一般建築有著很大的區別。窯洞建築是一個組合的系列文化,最終迴歸自然。因此這類窯洞的建造藝術特色從窯洞聚落的整合美到室內的裝飾美,都體現出一種別樣的文化。窯洞是古時期“穴居”生活的繼承、發展和進化,是中國窯洞民居的一種典型形式,是中國窯洞民居文化的精華。窯洞居民在定居以後,適應農耕文化,窯洞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寶貴遺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