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自我界定≠自私自利。我們如何跳脫出關係中的“被操控”?

  • 由 遇見心理學 發表于 棋牌
  • 2022-01-14
簡介和大多數人一樣,桑迪對父母的反應幾乎是自動的、下意識的

什麼叫做自私

自我界定≠自私自利。我們如何跳脫出關係中的“被操控”?

“我就是沒有辦法丟下他們不管”

【人們在情感受到威脅或攻擊的時候,往往反應最為敏感,一觸即發。這種敏感反應會出現在他們的每一段關係之中,與戀人、與上司、與孩子或與朋友。但是,在與父母的關係中,這種反應最為強烈】

情感上的獨立並不意味著你要同父母徹底斷絕關係,而是說你既是家裡的一份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意味著你可以做自己,你的父母也無需改變他們原本的樣子。

如果撇開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輸和影響,你仍然可以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那麼你就進行了“自我界定”。

如果父母不喜歡你的做法和想法,你將不可避免地忍受一些不快。在你沒有為了他們義無反顧地改變自己的時候,也要忍受他們對你的不滿。即使你的某些觀念與父母一致,或者你的行為得到了他們的讚許,對你來說,擁有選擇的權利以及質疑他們的自由仍然至關重要。

作者:這並不是說我在鼓勵你無視別人的情感,或者全然不顧你的行為可能對別人產生的影響。但你也不能允許他們對你肆意妄為。我們可以在照顧好自己和關心他人的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沒有人的自我界定是完全準確的。我們都是龐大社會中的一部分,都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可。沒有人能完全擺脫情感依賴,不論何種形式,也極少有人願意這樣做。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與人之間的開放式關係需要一定的感情上的相互依存。也正因為如此,自我界定在某種程度上必須具備靈活性。像父母妥協也沒有什麼錯,只要是出於你自己的主觀意願。但我鼓勵保持你情感的完整性,忠於你內心的真實想法。

自我界定≠自私自利。我們如何跳脫出關係中的“被操控”?

自我界定≠自私自利

很多人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因為他們混淆了自我界定和自私之間的差別。自私這個字眼開啟了我們所有的愧疚感。桑迪 —— 那位因15歲時的一次流產,而在成年後繼續忍受父母懲罰的花藝設計師,為了避免被打上自私的標籤,而讓自己陷入了情感的煉獄。她是這樣說的:

【我的處境左右為難。可能我的整個生活都被自己給毀了。

我的父母正在重新裝修房子。上週母親打電話來告訴我,裝修噪音快把她逼瘋了,所以她和父親想搬過來和我們一起住,直到工期結束,大概是幾周的時間。我真的不想答應,可又能怎麼辦呢?他們畢竟是我的父母。當我丈夫知道這個訊息時,他幾乎要崩潰了。他最近正在處理一個大專案,客房已經被用作了辦公室。於是,他讓我給母親回個電話,建議他們去賓館住,那樣或許更方便些。這通電話讓母親火冒三丈,訓斥了我半個小時,說我有多麼忘恩負義、多自私,他們為我付出了那麼多,我卻連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到。我只好告訴她,我會和比爾再商量一下。可我知道,他不會同意的。我該怎麼辦呀】

作者:我建議桑迪借這次小衝突的機會,開始一個自我界定的過程。她有必要好好審視一下這次矛盾,將其視為與父母間層出不窮的問題中的最新例子,而不是一次孤立的事件。引發這一矛盾的不是父母搬來同住的要求,而是她撫慰安置他們的自動化反應。如果她想打破這種格局,首先要將自己的需求和父母對她的要求區分開來。我問她是否清楚自己的需求。

桑迪:“我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希望我的父母別來打擾我。我不願意他們過來同住。這太可怕了。承認自己有這種想法就足以讓我感到愧疚,畢竟孩子有義務照顧父母。或許只有答應了他們同住的要求,我的心裡才會踏實吧。同比爾吵架總比應付他們容易多了。為什麼我就不能讓大家都滿意呢?”

蘇珊:“你心裡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桑迪:“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也是我來這兒的原因。以現在的情況來說,我不願意他們搬來同住,但是我愛他們,我就是沒辦法丟下他們不管。”

蘇珊:“我不是讓你不管他們。而是鼓勵你想象一下,如果可以偶爾對他們說“不”,如果給 —— 為他們做出的犧牲設定限制,事情會有什麼樣的變化。試試看,桑迪。做決定的時候,以自己的願望和需求為出發點,而不是以你父母的願望和需求作為合併為標準。”

桑迪:“這聽起來很自私。我想做個好人,從小到大,我受到的教育都是 —— 好人就要幫助別人。”

蘇珊:“親愛的,如果你對自己能像對你父母一樣好,或許就不用到這兒來了。你是個非常好的姑娘,對所有人都好,除了你自己。”

桑迪:“可是了,為什麼我這麼難過呢?”

自我界定≠自私自利。我們如何跳脫出關係中的“被操控”?

桑迪哭了。對她來說,向母親證明自己並非自私,也沒有忘恩負義實在太重要了,為此她甚至願意讓自己的夫妻感情和婚姻陷入混亂。

桑迪一生中的許多重大決定,都是建立在對父母過度的責任感這一基礎之上的。她堅信,自己有義務將自己的需求置於父母的需求之下。她很少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這造成了她內心壓抑多年的憤怒和個人滿足感的缺失,而這些最終表現為她的抑鬱。

和大多數人一樣,桑迪對父母的反應幾乎是自動的、下意識的。在做出反應時,我們往往不加思索、不聽勸告,也不考慮其他選擇。

人們在情感受到威脅或攻擊的時候,往往反應最為敏感,一觸即發。這種敏感反應會出現在他們的每一段關係中 —— 與戀人、與上司、與孩子或與朋友。但是,在與父母的關係中,這種反應最為強烈。

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的反應取決於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只有在沒有人反對、批評、厭惡我們的情況下,我們才會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很多人的感情相對於激發這些感情的事件來說,往往過於激烈。你可能會把一個小小的建議看做人身攻擊,把有建設性的微小批評看作個人的失敗。沒有了別人的肯定,連維持最起碼的情緒穩定都會十分艱難。

其實,你的這些迴應等於是在表達:“每次母親告訴我該怎麼生活的時候,我都要發瘋了”,“他們非常懂得如何控制我,我總是無力招架”,或是“只要聽到父親的聲音我就生氣”。當你任憑你的情感反應變得一觸即發,就意味著放棄了自我感受和控制,把自己的情感拱手交到別人的手上,也就給了對方掌控你的巨大能量。

自我界定≠自私自利。我們如何跳脫出關係中的“被操控”?

少一些反應,多一些迴應

反應 的對立面是 迴應。在你做出迴應時,你在感受的同時也在思考。你能意識到自己的感受,但不會任憑它們驅使你衝動行事。

迴應也可以讓你保持自我價值感,不管父母或他人對你做任何評價。這對你來說是極為有益的。別人的想法和感覺,再不會將你拖入自我懷疑的深淵。在與其他人周旋時,你將看到各種全新的選擇,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因為你的思維方式和理智並未被情感所矇蔽。“迴應”,會將生活的許多控制權重新交還到你的手上。

作者:我告訴桑迪,行為方式的改變對任何人來說都需要一番努力,包括我自己。但是隻要她願意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桑迪努力去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承認她對自己的大部分看法,其實來自於父母的說法 —— 來自於他們對自己的界定。這個定義的負面部分,包括他們堅稱的桑迪的自私、忘恩負義和卑劣。桑迪用了很多年的時間來內化這些負面的自我形象,所以,要改變她的觀念,不能急於一時。我教給她一些適用於治療初期的行為策略,有助於她可以慢慢形成對真實的自我 更為實事求是的看法,以取代父母對她的定義。

我讓她想象我是她的母親。透過角色扮演,她可以找到一種應對母親批評的新方法,而不是一貫地妥協投降。

蘇珊(飾母親):“你自私!你真是忘恩負義!”

桑迪:“不,我沒有!我總是為別人著想。我總是為你著想。我盡我所能地避免傷害到你和父親。不管多累,我都會帶你出去逛街購物,請你和父親到家裡吃飯,難道不是嗎?不管我為你做什麼,你永遠都不滿足。”

我提醒桑迪,她這是在為自己辯護,她仍在道歉、證明和解釋。她需要放棄 —— “讓他們明白”的無謂努力。

只要她還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可,就會受人擺佈。如果想要脫離掌控,可以採取非辯證性的迴應。也就是說,你要在交涉過程中 儘可能地化解過激情緒。

為了讓她明白我的意思,我與她對調了角色。由桑迪來扮演她的母親,而我扮演桑迪。

桑迪(飾母親”:“我和你父親需要有個住處。你真是自私又忘恩負義。”

蘇珊(飾桑迪):“媽媽,你看問題的方式很有趣。”

桑迪(飾母親):“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居然建議我們去住賓館,我簡直不敢相信。”

蘇珊(飾桑迪):“讓你傷心了,我很抱歉。”

桑迪(飾母親):“你到底同不同意我們搬過去住?”

蘇珊(飾桑迪):“我得考慮一下。”

桑迪(飾母親):“我現在要你的答覆,小姐!”

蘇珊(飾桑迪):“我知道,媽媽,但是我需要考慮一下。”

桑迪(從角色切回現實):“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在這項練習中,桑迪驚訝地發現,非辯證性迴應可以阻止矛盾的激化。同樣重要的是,她再也不必因為極力為自己辯解而被逼到絕境。

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會具體來探討如何使用

“非辯護性迴應”。

祝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