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梁實秋:處世灑脫,文品高雅幽默,緣何有如此偏激的言論和思想

  • 由 北煙朧月 發表于 棋牌
  • 2022-01-02
簡介但讓人疑惑是梁實秋本人一直認為文學是反應普遍固定的人性,但是他寫的文章都是散文,都是他自己的生活感想和態度

思想偏激是什麼導致的

文學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種種的現象來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梁實秋

梁實秋:處世灑脫,文品高雅幽默,緣何有如此偏激的言論和思想

自宇宙誕生以來人類就是萬物的主宰,人的靈性、可塑造性以及生存的適應能力,讓人類幾千年來一直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

人的靈性造就了人類愛思考的本性,讓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化到如今的文明社會。人類的可塑造性讓人有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長相,以及不同的世界觀。強大的生存能力,讓人類在幾千年裡遭遇各種危機得以存活,且生存的更好。

在幾千年的繁衍裡,人類開始誕生了自己的文明,關於人的文化開始代代相傳。人類不斷的更新換代,關於人類的文明也在隨之變動。幾千年來就中國而言,孔子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倍受推崇,儒家思想基於“人性”的談論至今仍然是人們研究的物件。

“人性”到底是什麼樣的?對於這一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不論人類怎樣解讀人性,都無法客觀而感性的得出最精準的回答。

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還有人認為人沒有善惡之分。人到底有沒有善惡之分這一點誰也無法下準確的定論,因為環境不同,出發點不同,對善和惡的理解也不同。

基於人性的討論古往今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物件,道德、人性被不同學派不同思想的人解讀出不同的學說,儒家、法家、道家就是解讀人性和道德樹立的標誌性學派。

到了現當代社會,關於人性依然是人們討論的話題,而在這之中關於人性最為轟動的當屬著名文學家梁實秋的言論。

梁實秋:處世灑脫,文品高雅幽默,緣何有如此偏激的言論和思想

一、梁實秋的人性解讀

梁實秋是中國現當代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還是有名的翻譯家。梁實秋能在那個文藝復興的社會聲名顯赫的原因來自於他的“人性論”,還有他的翻譯,他的《雅舍小品》也是80年代之後才被人推崇。

梁實秋的思想和他本人的理念一直以來就倍受爭議,而這種爭議體現在他自身的矛盾性。

梁實秋因為這種自身無法去糅合的矛盾性,所以他對於人性理念顯得偏激但又理性。

很難想象到寫出《雅舍小品》的作者會有如此偏激的言論和思想,但這就是梁實秋。梁實秋的人性論能出名和當時的文化名人魯迅有著直接關係。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梁實秋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和魯迅這樣的文學大家進行筆戰這是多麼愚蠢的事情,然而梁實秋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八年。

八年來二人從文學的論戰發展到人性的論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直到魯迅死後才停止。也因為這場論戰,魯迅的這種鮮明的文學風格,梁實秋的文學理念都被打上了偏激的標籤,最後梁實秋不得不客居國外。

可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梁實秋因為自己的偏激和不成熟的矛盾思想害了自己,也讓他後世一直被罵。

在當時梁實秋認為:“文學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種種的現象來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梁實秋認為文學是用來探討固定普遍的人性,文學的普遍性讓他倍受爭議。

文學的價值在他而言什麼時代精神、傳統思想都不重要,重要的它是否反應了普遍的人性,是否顯現無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

梁實秋:處世灑脫,文品高雅幽默,緣何有如此偏激的言論和思想

文學是普遍存在的,是適合所有人類的存在。文學因人而誕生,人在探索文化,而文化也在與時俱進,文化與人本就密不可分,但又互相獨立存在。

文學價值是反應普遍固定的人性這點梁實秋的看法確實是對的,他的這個思想也有著理論依據,但梁實秋忽略的是文學的個性。

古語有言“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和人之間存在矛盾,也存在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體現在社會地位、文化層面、以及人性、道德等多方面。

不同的社會地位讓人對文學的理解不同,就如在中國古代,讀書就是文人的專屬,那些優雅高深的文學是文人附庸風雅,是上層社會享樂的存在,而普通人只要能活著,文學之餘他們而言就是奢侈品。

到了現代社會,文學就是普遍的,也是反應普遍固定的人性,人人都可以看,人人也可以學習,不論如何高深,有人寫也有人看。

但不論現代社會還是古代封建社會,文學從沒有任何門檻,唯一的門檻就是你有沒有看的意識,這是意識層面的東西,所以文學本就沒有劃分,也沒有對錯之分,它唯一的分辨方式就是,文學反應出的是不是對人有用的,對社會有用的。

梁實秋認為那些廣告文還有歌頌領導者的文章就是沒用的,沒有反應人性的文學,稱不上文學。然而文學本就是遍地開花,人有不同,那麼文學自然也有差異性,也有不同的個性,這就如人。

到了現代社會,個性這個詞成了熱議的話題,人們追求個性,也崇尚多樣性,千篇一律的傳統思想已經被捨棄,而梁實秋之所以忽略文學的個性和他本人的家庭背景還有他對傳統思想的尊崇有關。

梁實秋:處世灑脫,文品高雅幽默,緣何有如此偏激的言論和思想

二、深度解析梁實秋,探討梁氏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梁實秋為什麼看不到人的個性,也沒有關注到文學的個性呢,其實關於這一點,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人們多是受魯迅的影響對梁實秋有偏見,更用有色眼鏡看他。

梁實秋有錯嗎,有也沒有,他的錯在於他口無遮攔,思想不成熟,意氣用事,沒有錯是因為他受本身條件的影響,傳統思想讓他只能固步自封,無法突破自我,只能看到這些,所以造就了他言論的偏激性。

造成梁實秋言論偏激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1.原生家庭和社會影響

梁實秋出生就是在一個士大夫的家庭,他的家庭有著很好的經濟情況,教育方面自然是以傳統的教授為主,因此梁實秋從小就沒吃過苦,性情也是溫順,是一個謙謙君子的形象。

梁實秋高中在清華上學,畢業後保送國外學習,可以說梁實秋的學習和發展是按照其父母定製的路線,他本人對這種傳統的人生觀念還有未來的安排沒有任何自己的反感。

在個人婚姻的選擇方式上,自由戀愛已經是那個時代的主流,但梁實秋依然接受包辦婚姻,且樂在其中,這就一點就反應了梁實秋傳統思想。

從這點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梁實秋認知世界的影響巨大,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生活,其實重要是對人的心理,思想觀念、世界觀格局。

梁實秋:處世灑脫,文品高雅幽默,緣何有如此偏激的言論和思想

2.尊崇儒家思想

梁實秋的傳統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而造成這一切的是他尊崇儒學。梁實秋一生都是儒家倫理的信奉者,他說,“儒家的倫理,在我看來,大致是不錯的。”

梁實秋喜歡儒家的倫理學,也認可儒家對於人性的這種理解。所以儒家思想的倫理和道德,讓他無法去超越這些,只能在這個有限的圈子去解讀他認為的人性。

他的觀點少了他自己去探索人性探索世界的東西,因此他的思想並不成熟,多是別人的思想影響了他的判斷。

3.白壁德學說影響巨大

如果說梁實秋早期受儒家思想影響大,那麼出國學習之後,梁實秋作為白璧德的入室弟子, 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等西方文學家的影響, 他認可白壁德等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對他們的人文主義和人性解讀相當認可。

白壁德本人思想更傾向於理解現實, 接受現實, 改良社會, 認為人類社會具有共同價值、 普世價值。

白壁德和梁實秋共同認可的都是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加西方文學思想共同影響梁實秋,造就了他的認知偏激。

4.社會地位以及自我優越性

梁實秋因為他所在的原生家庭屬於封建貴族家庭,貴族式的教育和思想讓他被毒害,他自我的優越感極強。

這種優越感體現在他認為他的成就,文學的解讀,人性的表達都有著階級之分。這種階級就來自於他本身貴族家庭,貴族思想帶來的。

梁實秋:處世灑脫,文品高雅幽默,緣何有如此偏激的言論和思想

梁實秋的老師白壁德

三、梁實秋的生活理念和他的文學價值

造成梁實秋被罵悲劇的原因我們可以得出,就是來自於以上四點因素。在那個還處於混亂的社會,宣揚文學價值是固定普遍的人性,卻又強調文學要劃分級別,可以說梁實秋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存在。

在不適合的時候說並不成熟的話,還引起廣泛的關注,梁實秋的勇氣和魄力還真是無人能及,貴族的優越性和一往無前的勇氣造就了他敢於對抗的底氣。

雖然說梁實秋一再說,“一切的文明,都是極少數天才的獨創”,“大多數人就沒有文藝,文藝就不是大多數的”。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有些文藝類的東西的確只有天才才能創造出來,但大多數人沒有文藝這句就等於得罪了天下人。

文藝本就誕生於民間,後才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進入社會的皇室貴族等地方。梁實秋拋卻了文學的根轉而在強調文學的優越性還有他自身的優越性,這就大錯特錯,顯得本末倒置。

其實梁實秋本人除開他的偏激言論和不成熟的思想,他的生活理念和文學素養是相當現代,更值得人們學習。

八十年代之後的文學人們更偏愛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梁氏那種隨遇而安的心態讓戰亂後得以安寧的人們迫切需要。而梁實秋本人的魅力就在於

他既執著人生,處世態度悠然灑脫,文品又高雅幽默。

談起梁實秋的文學,《雅舍小品》不得不談,但他晚年寫的散文更加的自然,平淡充實的內容讀來讓人覺得親切,勾起人們的回憶。在他的《歲月是一場不期而遇的深情》這本書裡,梁實秋回憶了他生命中出現的那些人,還有他和他們共同走過的青春。

梁實秋:處世灑脫,文品高雅幽默,緣何有如此偏激的言論和思想

這本書可以說是瞭解梁實秋青春時期最好的著作,在書裡他有寫到他的高中,他的朋友,還有他的愛情。對友人徐志摩、聞一多、還有他的愛人程季淑女士他都有詳盡的描寫。

書裡所傳達的那種珍惜有限人生、隨緣享受生活的精神特點,讓我們覺得溫馨而感慨。把人生看淡卻又熱愛生活,梁實秋的生活觀念讓我們尤為佩服。

他的《雅舍小品》向人們傳達的不只是一種隨緣喜樂,浮生如夢的場景,他更想要說的是讓人們學會生活。

人生如果你能把窮困和悲慘化為動力,把金錢和名望看淡,即便陋室,即便三餐不繼,日子也能過的精彩。

梁實秋的那種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閒適的心境還有他對人性的瞭解,讓他的文學,總能看到驚喜。

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傳統文化的薰陶,他的文字信手拈來,引經據典實為精闢。好的文學,好的作家就該是如此,會寫作,會生活。

梁實秋在文學的貢獻不僅僅是他寫的散文又多又好,還有他翻譯的莎士比亞讓人震驚,他對寫作的熱愛,對文學的執著,讓他的文字越發深受人們的喜歡。

但讓人疑惑是梁實秋本人一直認為文學是反應普遍固定的人性,但是他寫的文章都是散文,都是他自己的生活感想和態度。

他一生著作都沒有將普遍固定的人性貫徹實行,我們在他的文字裡看不到太多反應人性的東西,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說的文學作品還是以反應普遍的人性為題材,但也有不少的著作是個性化的存在。

文學就該是這樣,百家爭鳴,各取所長,互相促進,則人類文明會更加繁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