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如何走出自卑感,超越自卑

  • 由 陽蘭情緒管理 發表于 棋牌
  • 2022-01-01
簡介頭條一、原生自卑情結的意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如何克服羞愧感

木木,從小家裡很窮,父母把她寄養在親戚家,親戚拍照都不願意拍她,說她長得醜。跟父母兄弟見面的次數很少,一年就一兩次。母親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孩子惹惱她,輕則謾罵,重則動手暴打。有次同學送了很多明信片給她,母親沒有問清楚就冤枉她,說她亂花錢買東西討好同學,才會收到這麼多明信片。她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踩到母親的底線,買零食被母親看到,也會追著罵她浪費錢。有次跟母親發生衝突,母親直接掐著木木的脖子。

木木初中畢業後,家裡說沒錢供她繼續讀書,讓她外出打工。從此她跟父母的關係更疏遠了。她想去做辦公室助理輕鬆穩定些,面試時對方要求學歷中專以上身高1。6米才錄取,她去做了服務員。有一次公司開會,被公司老總笑稱矮冬瓜,她帶著傷心和羞愧選擇了離開。

貧窮、低學歷、身高一直是木木想要跨越的自卑障礙。每每遇到這種自尊挑戰,他都會在心裡埋怨父母為什麼要生她,生她又不養好她,才會致使她活得這麼艱難。跟父母理論,父母只會說,你之所以長得不高是因為你小時候太懶。

她不想被命運安排,邊工作邊自考本科,學習電腦軟體,從事銷售、管理、寫作、創業。生活有了保障,心理的自卑情結會經常影響她的自尊。

這自卑往往來源於幼年成長過程中遭遇父母或其他近關係成年人的貶抑性評價。負面評價會挫傷自尊心產生的自卑感與日俱增地蔓延、擴散和內化,從而產生了錯誤的心理定勢,給自己貼上了失敗者的標籤。追求完美,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一旦自己犯了些小錯誤就不斷地否定自己,很容易深陷其中。

如何走出自卑感,超越自卑

頭條

一、原生自卑情結的意義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自卑分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原生自卑一般發生在童年,次生自卑一般發生在成年。而現在很多人,都是在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中交替進行,就形成了自卑人格。

原生自卑,指在嬰幼兒時期,自身的一些要求和慾望得不到恰當的滿足,或者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當造成的一種自卑感。

次生自卑,自身發現自己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尤其是和社會中一些親近的、與自己有利益關係的人對比,自己差很多,產生的一種自卑感。

自卑感來源於三個根源:

一是原生家庭的影響;二是內在負面評價;三是過分追求完美主義

這種自卑心態,造成的三種類型心理創傷:

一類它使人們在面對日常生活中很多情感和心理傷害時變更加脆弱;

二類它讓人不太能夠吸收正面的反饋和其他情緒營養;

三類它使人們感到不安全、無能為力、不自信和失控。

成長過程中,木木不太敢和別人相處,也怕說錯話,公眾場合說話常不自在、緊張,比如臉紅、發抖等,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心聲。這是很多人自卑的心聲,更是木木的狀態。在一些聚會場合裡,看到別人穿得很漂亮,她會覺得自己穿得不好看。她會評價自己沒有好的身材,不值得,不配得。

心理專家認為:決定生命的意義,不是我所處的境遇,而是如何理解這些境遇,我們現在和未來,也都取決於這些被賦予的意義。

一個人從嬰兒開始,就開始形成一套固定的行為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的人,不同的童年經歷,卻會被ta賦予不同的意義。

第一種意義:過去的不幸,透過努力可以在未來彌補。如果是這種解釋,會讓人相信,必須努力改變不幸的狀況,才能確保自己不要再重蹈那樣的環境。

第二種意義:真不公平,別人擁有的比我多,比我好。有人會想:生活對我這樣,那我何必要那麼善良呢。

第三種意義:正因為我童年不幸,所以我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

當她的童年經歷被賦予了人生經歷意義後,她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情感和心理傷害時變得更加脆弱。她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不自信,她會歸因童年的不幸。

如何走出自卑感,超越自卑

頭條

二、被優越感塵封的自卑

阿德勒曾說,人人都在追求屬於自己獨有的一種優越感。

阿德勒所謂的優越目標,包括道德、金錢或堅強。在他看來,這些都僅僅是一種防禦和補償。它們都來源於自身的無力感。為了彌補無力感,我們藉助道德來彰顯自己,我們藉助金錢來炫耀自己,我們藉助堅強來強化自己。只是這一些不過是包裝掩飾,把真正無力的包裹起來,成為無人能觸碰的。這也意味著,你的自卑被過度地塵封了。

木木不想被命運安排,邊工作邊自考本科,學習電腦軟體,從事銷售、管理、寫作、創業。生活有了保障,不想再將就自己。有自卑情結的人,不一定都表現得安靜、順從、內斂,與世無爭。很多有著自卑情結的人,常常用舉止傲慢、盛氣凌人、誇誇其談等外在的優越感來掩飾內心的自卑。

木木會在人前表現她的優越感。她表達優越感的方式很直接,高質量的生活方式,今天吃了什麼,去了哪裡玩,跟什麼人在一起。每一個看似高人一等的表現背後,都藏著自卑感。有強烈自卑感的人很難表現得平易近人、穩重自持。沒有人能忍受長期處於自卑感之中,他將會因此被捲入某種心理壓力之中,繼而採取某種行動。

事實上她每個月都要應付高額的房貸和月租,焦慮的是每天的日常。她這樣做不會改變自卑感的情況,反而會讓自卑感不斷積累,每走一步都是自欺欺人,所承受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多。

人無法恰當地解決問題時,會產生緊張和不甘的情緒,由此會產生追求優越感的補償。但追求補償感的方向,並非出於解決問題的目的。這樣,追求優越感的動作,朝向背離問題的方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被遮掩起來或放棄不談。他們竭力避免失敗,卻沒有真正地追求成功。

自卑就相當於擁有一個薄弱的情感免疫系統,因而容易受到更多的心理傷害,如失敗和拒絕帶來的打擊。與自尊心較強的人相比,自卑的人往往不快樂,更加悲觀,更缺少動力,他們的情緒更糟糕,面臨更大的抑鬱、焦慮和飲食紊亂的風險,也對人際關係更為不滿。如果他擁有足夠的勇氣,就會以最直接、現實的方法去行動,改善目前的境況,去克服自卑感。如果他缺乏信心,或不認為付出會改變困境,那麼他就會藐視困難,而不是克服障礙,以保持自己的優越感。

憤怒、眼淚以及找藉口都可以視為自卑的表現。個體就會透過某種補償行為來獲得優越感,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自卑心態占主導地位,會形成一個人相對固化的心理模式,長期的自我否定會讓人防禦性地自我封閉,久而久之形成了逃避型人格,會使人無法正確理解他人、和他人互動,終而與幸福無緣、獲成功無門!

如何走出自卑感,超越自卑

頭條

三、克服自卑,不活在別人的影響子裡

自卑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點,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是繼續學習和實現理想的心理障礙。當你自卑的時候,要學會從多角度看問題,多發現自己的長處,當然不能否定自己的短處。遇到失敗的時候要理性對待自己的挫折,成功的時候也要獎勵自己。長此以往就會鍛煉出強大內心的你。增加自信,自卑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自信。想要克服自卑,就要多看到自己的優點,增加自信。

1、正確的評價自己

自卑情節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受環境影響較大,造成自卑的原因有很多,歸根結底就是對自己擁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的思想佔據了整個大腦,在不平衡的對比下,卑微感逐漸加深。

一個自卑的人,並不是缺乏某些優勢、能力、外貌、家庭。由於自卑心理,他會認為這些條件永遠都比不上更好的人,非常容易把自己陷入對比他人的這種痛苦中。這種盲目將各種條件與有差距的人相比較,自卑心理逐漸會轉化為焦慮、壓力等不良情緒。你需要把他們列出來,更好地端詳審視自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特點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不需要透過主觀負面的情緒來評價判斷。

如何面對自己的劣勢,首先考慮它是否是可以改變的。

比如木木學歷劣勢可以透過努力,貧窮可以透過努力。如果確實是無法改變的缺陷,比如身高、家庭模式,試著克服內在的批評,接受環境的因素,但不必歸責於自己。這時可以採用正念冥想的方法,讓你學會靜觀、接納和承諾。

2、識別自我批評,挑戰自卑

你需要尋找內在的批評聲音。它們可能直接覺察,也可能在意識深處。當你做錯事情時,內在聲音會湧現,批評和譏諷你。你會產生負面情緒,也很容易放棄退縮。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自卑並不可怕,它是促進你前進的動力,但若是擁有過深的自卑感,它就會讓你停滯不前,失去生活的信心。

這時,你內心的理性要站起來,識別內在的批評,試著把它關掉。你需要確定批評聲音的目的,它們可能讓你避免面對某個情景,或者讓你降低某種負面情緒。你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確定每個批評聲音的真實性,檢視它是否有確實證據,還是自我的扭曲和誇大。如果是不必要的自我放大,你可以溫和而堅定地推開情緒,讓情緒不必過度地糾纏自己。

如果一個人能透過自卑感,看見自己的缺陷,並想方設法去彌補,這是戰勝自卑感的唯一方法。做一些自己擅長,又能勝任的事,揚長避短,增加自己的成功體驗,讓成功的喜悅增加你的信心。

3、重建安全感,平衡與接納

表面上看,是遇到了挫折,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猜疑和妄想,不是虛設,不是等來的,而是自付出行動。你越付出積極的嘗試,安全感越不請自來。這個過程中,你可能還是會懷疑、會猶豫、會恐懼,但慢慢地,你會由內而外地強大,不卑不亢,有穩定的自我認知。你要相信你的安全感,都來自你自己,來自你的認知和行動。

比如木木,她英語很差,每次遇到會要用英語的場景,就會覺得很窘迫。為了克服自己這個恐懼,她花了半年時間讓詞彙量超過5000個。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更好的自己,讓自己更漂亮,更有能力,更受歡迎。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知道,追尋更好的自己,不等於拒絕曾經的樣子。讓自己永遠在追逐前方,而把真實的感受拋在腦後,這隻能讓自己陷入慌亂無措的窘境。

如何走出自卑感,超越自卑

關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