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三綱者,歷史上那些直諫大臣和君主的故事

  • 由 書香之味 發表于 棋牌
  • 2023-01-04
簡介”說完,晏子回身對齊景公說:“請您動手吧

審視奪度怎麼讀

自古至今,勸諫納諫之事,留下了許多君臣佳話。這一方面檢驗的,是君王的心胸;另一方面檢驗的,則是臣子的智慧。每位帝王的脾性並不相同,心胸氣量也不一樣。如何勸諫皇上才能納諫,這裡面還有個技巧問題。勸諫可稱為一門藝術。

三綱者,歷史上那些直諫大臣和君主的故事

優孟諫馬

優孟原是楚國的老歌舞藝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辯才,時常用說笑方式勸誡楚王。楚莊王時,他有一匹喜愛的馬,給它穿上華美的繡花衣服,養在富麗堂皇的屋子裡,睡在沒有帳幔的床上,用蜜餞的棗幹來餵它。馬因為得肥胖病而死了,莊王派群臣給馬辦喪事,要用棺槨盛殮,依照大夫那樣的禮儀來葬埋死馬。左右近臣爭論此事,認為不可以這樣做。莊王下令說:“有誰再敢以葬馬的事來進諫,就處以死刑。”優孟聽到此事,走進殿門,仰天大哭。莊王吃驚地問他哭的原因。優孟說:“馬是大王所喜愛的,就憑楚國這樣強大的國家,有什麼事情辦不到,卻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太薄待了,請用人君的禮儀來埋葬它。”莊王問:“那怎麼辦?”優孟回答說:“我請求用雕刻花紋的美玉做棺材,用細緻的梓木做套材,用楩、楓、豫、樟等名貴木材做護棺的木塊,派士兵給它挖掘墓穴,讓老人兒童背土築墳,齊國、趙國的使臣在前面陪祭,韓國、魏國的使臣在後面護衛,建立祠廟,用牛羊豬祭祀,封給萬戶大邑來供奉。諸侯聽到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輕視人而看重馬了。”莊王說:“我的過錯竟到這種地步嗎?該怎麼辦呢?”優孟說:“請大王准許按埋葬畜生的辦法來葬埋它:在地上堆個土灶當套材,用大銅鍋當棺材,用姜棗來調味,用香料來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作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腸中。”於是莊王派人把馬交給了主管宮中膳食的太官,不讓天下人長久傳揚此事。此故事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在古代,有所謂「死諫」,勇氣可嘉,但不值得效法。在古代,有所謂「死諫」,勇氣可嘉,但不值得效法。 尤其當對方在氣頭上時,強行勸諫,以硬碰硬,這樣,忠則忠矣,卻是虎口拔牙,最不合經濟效應的愚笨方式。尤其當對方在氣頭上時,強行勸諫,以硬碰硬,這樣,忠則忠矣,卻是虎口拔牙,最不合經濟效應的愚笨方式。 犧牲小我,卻未必能完成大我。犧牲小我,卻未必能完成大我。有時候,三言兩語,或暗諷,或明示,嘻笑怒罵、裝瘋賣傻,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時候,三言兩語,或暗諷,或明示,嘻笑怒罵、裝瘋賣傻,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綱者,歷史上那些直諫大臣和君主的故事

晏子勸諫

晏嬰(晏子,?-前500年),姬姓(一說子姓),晏氏,字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據說晏嬰身材短小,其貌不揚;但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齊國的國格和國威。齊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嬰去世,諡“平”。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於《晏子春秋》。

齊桓公稱霸後國家很強盛。後來到了齊景公做國君的時候,齊國出現了一個很有才幹的相國(大臣中權力最大的官),他的名字叫晏(yàn)嬰,又叫晏平仲。他既有豐富的知識,又聰明機敏。他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敢於批評國君的錯誤,是齊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書《晏子春秋》,專門記錄了他的故事。現在介紹其中的一則。鳥齊景公特別喜歡鳥。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漂亮的鳥,就派一個叫燭鄒(zhúzōu)的人專門負責養這隻鳥。可是幾天後,那隻鳥飛跑了。齊景公氣壞了,要親手殺死燭鄒。晏子站在一旁請求說:“是不是先讓我宣佈燭鄒的罪狀,然後您再殺了他,讓他死得明白。”齊景公答應了。晏子板著臉,嚴厲地對被捆綁起來的燭鄒說:“你犯了死罪,罪狀有三條:大王叫你養鳥,你不留心讓鳥飛了,這是第一條。使國君為一隻鳥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這件事如果讓其他諸侯知道了,都會認為我們的國君只看重鳥而輕視老百姓的性命,從而看不起我們,這是第三條。所以現在要殺死你。”說完,晏子回身對齊景公說:“請您動手吧。”聽了晏子的一番話,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乾咳了一聲,說:“算了,把他放了吧。”接著,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說:“若不是您的開導,我險些犯了大錯誤。”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規勸國君的一個故事。此故事出自《晏子春秋》。

三綱者,歷史上那些直諫大臣和君主的故事

魏徵直諫

魏徵(現作“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邢臺鉅鹿縣),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魏徵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裡很窮,但他卻喜歡讀書,掌握了廣博的知識,後來又出家當過道士。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他先後參加李密瓦崗軍和竇建德起義軍,李建成被殺後,他又因直言敢諫,受到唐太宗的重用。唐太宗常把魏徵召進宮內,叫他提些意見。李世民有不對的地方,魏徵能夠當面批評,甚至會弄得唐太宗一時下不了臺。有一次,唐太宗根據右僕射(掌管奏章文書的官員)封德彝的建議,決定十八歲以上身體強壯還沒有服役過的男子都要去當兵。但魏徵不同意。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諫議大夫簽名才能生效。唐太宗問他:“你不同意這樣做,有什麼理由?”魏徵回答:“臣作為諫議大夫,有義務向陛下指出,這樣做違背了治國安民的方針。我朝開國後即立下‘男子二十歲當兵,六十歲可免’的規定,怎麼能隨便改變呢?”唐太宗非常生氣,大聲指責道:“你太固執己見!”魏徵毫不退讓,語重心長地說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魚,確實能捕到許多魚,但明年就沒有魚了;把森林燒了打獵,確實會打到許多獵物,但明年就沒有野獸了。如果把十八歲以上身體強壯的男子都去當兵,今後國家的賦稅徭役去向誰要呢?”唐太宗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勸諫是一門藝術,會勸諫的人不但會說服對方,還能夠使雙方和諧相處。其實人都是愛面子的,沒有誰喜歡被別人批評,即使是個普通人也不會喜歡被別人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更何況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呢?所以不會勸諫的人常常會把事情弄很僵,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我們要學習歷史上那些能說會道的諫臣,比如優孟,晏子,魏徵等等。他們有的直言進諫,有的另闢蹊徑,有的審視奪度,有的旁敲側擊,有的啟發誘導,勸諫的不同結果自然也不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