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潮汕節俗中的積極因素

  • 由 大潮汕灣視點 發表于 棋牌
  • 2022-10-21
簡介三、節俗體現孝道和憑弔先賢潮汕的清明節和冬節,都是下輩人上山為祖先掃墓的時節

貼時競叫是什麼意思

潮汕的時年八節,有著很多迷信成分的禮俗。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歷次運動中,都屬於被破除的領域,特別是“文革”前期“破四舊立四新”那個時間,更一概被認為是“四舊”的汙泥濁水,必須徹底進行掃除,這樣,才能樹立社會主義的“四新”。我認為,破除封建迷信是必要的。但作為幾千年形成的節俗,似也不能採用一棍子打死的簡單方式。何況在節俗中,還有不少屬於積極的因素,這就更應該引導群眾,把積極因素加以發揚,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那麼,潮汕節俗有哪些積極的因素呢?我想進行列舉,教正於方家,從而引起我們的探討和研究。

一、節俗體現喜慶吉祥與豐足

潮汕不少節俗,體現了喜慶與吉祥,引導人們走向文明。

潮汕的除夕、春節、中秋節、冬節等,歷來是最隆重、最熱鬧、最歡樂的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下旬,各家各戶屋裡屋外進行大掃除,併力所能及進行裝修,添新衣,貼春聯,忙得不亦樂乎。到了大年三十,各家各戶準備祭品祭拜祖先。遠方的親人也乘春節假期,回家團聚,進行“圍爐”吃除夕團年飯,團年飯要吃大魚及蚶,但不能全部吃完,大魚要留下一部分,魚與“餘”諧音,表示“年年有餘”。蚶也要留一些,吃過的蚶殼也不能丟掉,裝成一盤留下。潮汕人叫蚶殼為“蚶殼錢”,表示年年有錢。春節早餐人們都吃齋飯,表示行善積德平安。昨晚留下的魚與蚶要到中午才可以吃。除夕夜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成年的晚輩也要給長輩送“紅包”壓腰兜。一家人圍坐一起,暢敘國家和個人一年來的成就,互相交流新年新打算新計劃。談興正濃,時光老人報告新年到來,各家各戶每年中秋佳節,天高氣爽,皓月當空。中秋之夜,人們都以月餅、上乘的瓜果拜月,有些地方,青年學生還時興捧上自己的書畫作品、作業簿、成績表拜月,意思是祈求新的進步。遠方親人如能回家團聚,共度良宵,當然最好。不能回家團聚的,也各自對著明月,互相進行良好的祝願。是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冬節祭祖, 其中最重要的祭品是甜湯圓。湯圓即用糯米磨粉搓圓煮甜湯。冬至日,一家老少,團聚一起,用兩隻手搓糯米圓。冬節日祭祖之後,每人吃一碗甜湯圓,象徵一家人圓圓滿滿甜甜蜜蜜。有遠方親人的人家,每年還要留下糯米粉,待往後親人回家探親,家中的人必須趕快端出糯米粉搓圓煮甜湯,每人端上一碗, 高高興興地吃起來,表示團團圓圓。我想,這對於進行家庭倫理教育,營造互敬互愛的家庭氛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土地伯生,農產都一早上田頭,擺上三牲和紅粿桃祭拜,紅粿桃不包餡做得錐錐飽飽,揖上花生仁,乞求稻穀穗大粒飽,獲得豐收,經濟作物也同樣獲得好收成。十月十五日五穀節,各家各戶在家中拜五穀母,用新米飯,叫做“嘗新”。拜尖擔粿,包甜餡,表示每家人收成的稻穀挑不完,心中充滿喜悅。米缸的大米也要添得錐錐滿滿,拜五穀母的香要請到米缸裡面,是祈求年年豐收米缸滿滿之意。

二、時節食俗,有益身體健康

潮汕地區,各種時粿,世代相傳,深受人們的喜愛。潮汕有“時節做時粿”的民諺,說的是節俗的各種粿類。比如春節、元宵時興做鼠曲粿,這是把田野間的鼠麴草採集之後洗淨拌入糯米粉做為粿皮,粿內是甜豆沙,吃起來十分可口。鼠麴草性味甘平,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冬春之交,氣候漸變,人們易惹風寒,吃鼠曲粿,既爽口又防病。又如端午節做梔粿,先把梔子搗碎浸泡溫水,去渣存液,滲入糯米粉漿,製成梔粿。因為中藥梔子有清熱、瀉火、解鬱、涼血解毒等功效。端午節,季節進入夏天,人們體內容易積聚火氣熱毒,吃梔粿,具有瀉積火、增食慾、益健康之功效。潮汕人家以前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就是農曆正月初七煮吃“七樣羹”,“七樣羹”一般是芥菜、百合、韭菜、芫荽、芹菜、蔥、蒜共七種菜煮在一起,吃起來也十分可口。吃“七樣羹”,群眾的心態是取芥菜(大菜)象徵家大業大,興旺發達;百合象徵合內合外,和睦相處;芹菜“芹”與“勤”諧音,取其“勤勞”“勤快”之意; “芫荽” “芫”與“緣”諧音,取其結緣、緣分、投緣的意思,“韭菜”的“韭”與“久”諧音,取其幸福長久天長地久之意;“蒜”與“算”諧音,取其“合算” “勤儉持家”之意。“蔥”是各道菜的配料,取其易於配合,互相關照之意。其實,這七樣菜,各有特點,吃起來可口,又有助消化、除便秘之功效;特別是除夕、春節期間肉食比較豐富的情況下,有意識在食譜方面進行肉素結合,是不無道理的。吃“七樣羹”的風俗還有祈求新年各種蔬菜都獲得好收成的願望。再如中秋節,糕餅種類甚多,其中澄海東里的綠豆糕非常聞名。糕餅吃多了生火氣,綠豆糕吃了有清涼降火的作用,糕餅類這種有機的配合,是勞動人民智慧的表現。

三、節俗體現孝道和憑弔先賢

潮汕的清明節和冬節,都是下輩人上山為祖先掃墓的時節。掃墓,都在節日拜祭祖先的午飯後即傾巢出動。有時,因為天氣關係,也要擇在節前三天或後三天之內進行,再提前或延後都是對先輩不恭的表現。親人到達墓地時,先將墓前、墓身的雜草拔除,打掃乾淨,並用紅綠兩種漆油在墓碑上塗寫一遍,然後在墓地範圍內壓上“紙條”,另外,還要在碑石上端壓上12張冥紙,閏月為13張,這是給先人在陰間花費之用。整理完畢,即擺上祭品祭拜,表示對祖先的孝道。掃墓,在清明節進行的,叫做“過春紙”,因為“清明時節雨紛紛”,冬天天高氣爽,雨季己過,所以,不少群眾選擇冬節掃墓,叫做“過冬紙”。掃墓,是子孫後代對祖先盡孝道之舉。時至今日,孝敬父母還是社會上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兄弟多人,對贍養父母互相推諉的事時有發生,單子獨兒對贍養父母的事也常有刁難之舉,甚至弄僵了還要訴諸法律。所以,透過為祖先掃墓,提倡孝道,仍然有著現實的教育意義。

節俗中,還有憑弔先賢的。

潮汕的清明節,有人也叫寒食節,把寒食節納入清明節。事實上,寒食節之後第三天,才是清明節。寒食節起源據說是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十餘年,他的臣屬介之推在重耳流亡期間擴駕有功。後來,重耳返國即位,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賜,但一時竟將介之推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逃回家鄉附近一個大山,過著隱居生活。有一天,重耳突然想起了他,便到處尋找,最後知道他躲在深山林內,但遍尋無蹤。於是決定放火燒山,推想這樣做介之推便會乖乖地走出山來。孰料介之推志己定,與老母親一起抱著一棵樹木,活活燒死了。重耳十分悲痛,遂令全國每年在介之推被燒死的當日起,禁火—個月,表示沉痛的悼念。唐朝時改為清明前兩天禁火,到了第三天清明節晚上,即由宮內傳出火炬,賜於近臣。所以,清明過了,爐火稱作“新火”。北宋詩人王禹稱的《清明》詩這樣寫:“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居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寒食節,禁火3天,吃冷食也不點燈,到清明節那天再起火,稱為“新火”,窗前也點上燈,可以繼續埋頭讀書了。這首詩可謂是當年寒食節的寫照。晉國國君重耳對於忘掉賞賜介之推之事感到愧疚,親自帶隊決心要找到他,還算是一個明君。可惜,介之推不死於護駕之時,卻燒死於封官之日。為了紀念他,朝野百姓在他蒙難之日不忍心舉火,寧願吞吃冷食,於是有了“寒食節”。端午節, 民間舉行龍舟競賽及包粽子,就與憑弔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屈原是週末楚國人,精於詩詞,為楚三閭大夫,為楚懷王所器重。當時,正是秦楚爭霸之日,楚國的政治家分為親秦與反秦兩派,屈原屬反秦派,遭到親秦派靳尚等人排斥,並向懷王進讒,屈原失勢,遂作《離騷》。懷王被秦誘捕後,客死秦地,秦襄王繼位,不報父仇,還繼續與秦修好,屈原因此得罪襄王,被流放湖南長沙,心灰意冷,投汨羅江以死銘志。後人為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到了屈原投江的日子即端午節,全國詩人學士雅集,吟詩作詞,憑弔這位愛國詩人。在端午節俗中,舉行龍舟競賽及包粽子,據划船有拯救屈原沉溺江中之意:投粽子於江中,則是給魚蝦用餐,免得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噬食。

以上所言,是節俗中體現孝道和憑弔先賢之舉,這對於弘揚傳統美德,教誨後人,都是有現實意義的,也是節俗中積極因素的生動體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