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 由 雲帆詩友會 發表于 籃球
  • 2022-06-24
簡介【雲帆詩友會】微刊投稿須知參看往期精彩:【2022】女神節詩詞大會【詩海雲帆 因你而美】雲帆詩友會六週歲生日特輯【年度盛典】四海詩人壬寅迎春大團拜2021雲帆“廬山·金秋名家筆會”圓滿落幕【雲帆頭條】星漢 我的廬山緣【風雨同舟】璐雨詩:我與

欽鷗怎麼讀音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

雲帆詩友會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雲帆視點】

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作者:陳中寅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作者簡介

陳中寅

,字孟晨,湖南祁東人。退休教師,高階職稱。77級本科,歷史學學士。系中華詩詞學會原理事,湖南詩協多屆常務理事,吟誦研究者與傳承者。行世有專集《待笛軒吟稿》和專著《詩國吟誦存譜》,網上設有“國詩吟誦館”。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創作背景

入聲和入聲字,牽涉著中華文明的根基和靈魂。它的傳承,首次中斷於元朝而被明朝撥亂反正,再次中斷於民國(中後期)而迄今未復。呼喚入聲和入聲字重歸教育體制,符合我國文化傳承的古來道統,符合當下的文化強國戰略。全國政協最近有兩個嶄新提案:一是文學史吸納當代詩詞,一是中小學開設吟誦課程。前者旨在推動賦詩填詞走進教科書,後者旨在復興國學中的吟誦“絕學”。其實,從國家層面考慮,兩者欲達目的,都得突破一個共同的瓶頸:入聲迴歸教育體制!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陳中寅

入聲“短促急收”,美感獨特,是古來漢字五聲之一,牽涉著中華文明的根基和靈魂。古來讀書音非常注重入聲,只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口語音才沒有入聲。歷史上,南北統一的漢族政權都會既考慮到北中國又考慮到南中國,文字政策南北綜合而看重讀書音,因而必採入聲。此乃文化學統(知識傳統)之所在,也是文化政統之所繫。中華文明之所以經歷五千年而獨存於世界,文化典籍之所以代代流傳還能識讀看懂,一個實實在在的原因就是:漢族政權採用了相對穩定的讀書音而非口語音,從而便利了古今文化的傳承。如果採用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的口語音,那麼,後世與前代的文化恐怕早就脫節了。有鑑於此,採用讀書音比採用口語音更為重要,更加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長治久安。此乃歷史經驗,不可忽視。

從創作角度看,傳統詩詞、散曲(南曲)和對聯寫作離不開入聲字,某些古風、古絕和詞調則專押、獨用入聲韻。從鑑賞角度看,詩詞曲聯名作欣賞和評析涉及到入聲字,忽視了入聲則難入詩美堂奧。從吟誦角度看,國語吟誦和崑腔吟誦(南昆吟詠)保留了入聲字,當代名家的傳統(方言)吟誦亦普遍強調入聲字。因此,對於入聲字這一文化遺產與國粹,今之創作者、鑑賞者、吟誦者有必要掌握之,傳承之。從現今漢字的使用頻率看,常用入聲字有一千多個,佔全部常用漢字的六分之一。古來漢字聲調分為平聲、仄聲兩大類,入聲屬於仄聲類。平仄共處的傳統聲調,展現出了和而不同的均衡美和對稱美。

入聲的“入”這個漢字,原本是個入聲字。由於1932年以來蔣家王朝的教育體制取消了入聲和入聲字,我國漢語字典裡便再沒有了入聲字的標法和讀法,因此,《現代漢語詞典》只得將入聲的“入”標為去聲ru。其實,該字收在平水韻第103部“入聲十四緝”中。湖南衡湘一帶,老輩讀書人將“入聲”讀成“夕聲”。翻看筆者身邊所藏的百年舊書《詩韻整合》(民國五年版即1916年版),“入”字所在位置前為“急”字後為“泣”字,故“入聲”的“入”字讀成“夕”應該沒問題。入聲字從政府的教育體制內被取消,第一次發生在元朝,時間只有44年之久,明朝建國後即被迅速恢復。第二次發生在民國中後期,至今長達89年,亟待恢復。古云:“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 漢字五聲乃天下正道,五聲璧還,天下歸心!今再整理出《入聲字傳承大事筆錄》,公之於同好,用以狙擊那些抓住“入派三聲”不放、將入聲排斥在教育體制之外的各種教科書和教輔資料。

拙文《入聲字傳承大事筆錄》,按年代先後所錄大事如下——

上古音時期(先秦至兩漢):

由於年代久遠,資料匱乏,漢語聲調爭議較大。八種主要觀點中,六種觀點認為有入聲。其中,王國維的觀點是漢字“五聲說”:陰聲(即陰平)、陽聲(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

中古音時期(魏晉至兩宋):

三國時魏國的李登著有《聲類》,西晉時的呂靜著有《韻集》。兩人都將漢字歸為五個聲類,並按古來習慣,用宮、商、角、徵、羽分別標示出來。兩書雖然未知何時失傳,但後世的唐朝有人據此認定:宮、商為平聲(含陰平和陽平),角為入聲,徵為上聲,羽為去聲。

南朝時,梁朝的沈約將陰平和陽平合而為平,確立起平上去入中古音“四聲說”。(後世之人又將每聲細分為陰陽二調,共為四聲八調)

晚唐五代,中古音四聲向五聲轉化,到兩宋時已完全變為中古音五聲:陰、陽、上、去、入。李清照在北宋時所撰的《詞論》一文明確指出:“歌詞……分五聲”,意為:詞的歌吟與歌唱,是根據漢字區分為五個聲調來進行的。

近古音時期(元明清):

1276年元朝滅南宋後,科舉長期被廢止,華夏讀書音逐漸消沉,北方口語音隨之氾濫。即便如此,元初的陰時夫所著《韻府群玉》,依然確立了包含入聲在內的“平水韻”版本106韻。

1324年周德清編撰的《中原音韻》出世,元朝口語音四聲取代了讀書音五聲,“入派三聲”的說法從此流傳開來。而今重新審視,元朝“入派三聲”的說法並不確切,準確說法應該是“入派四聲”,原先五聲中的入聲被取消。華夏入聲字的傳承,此乃首次中斷於政府的教育體制。不過,推行《中原音韻》的元朝,44年後就垮臺了。也就是說,元朝時“入派四聲”,入聲在政府體制中只缺席了44年。

1368年,明朝朱元璋北伐推翻元朝,撥亂反正恢復了入聲和入聲韻,舊時民間的“平水韻”重新吃香。1375年,樂韶鳳與宋濂奉皇帝之命編撰《洪武正韻》面世,此書作為明代官韻,將入聲歸併為十個韻部。從此,明代官話讀書音徹底取代了元朝的口語音。賦詩填詞之外,即便是散曲創作,有入聲的南散曲(南曲)蓬勃興起,無入聲的北散曲(北曲)只能走下坡路。明代晚期,喬中和《元韻譜》、王驥德《曲律》、金尼閣《西儒耳目資》三書,都明載了漢字五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

清朝時繼續傳承入聲和入聲韻,《四庫全書》《康熙字典》《詩韻合璧》等典籍的編撰行世,就是最好的證明。以上明清教育體制先後傳承入聲的史實,擊破了“元朝以後入聲沒有了”的膚淺說教。

現代音時期(民國與新中國):

從清末“國語運動”的1909年開始,明清官話改稱“國語”。民國建立後的次年即1913年,國家層面的學術會議便審定了國語漢字的標準讀音即國音。因此,國語和國音,指的就是民國時期的國家共同語和標準音。

1919年,《國音字典》面世。1920年,徐世昌(總統兼學者)政府的民國教育部頒文將《國音字典》推向全國,重新確立了兩宋和明清以來的漢字五聲:陰陽上去入。此舉功在千秋,足令日月生輝。

“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則率先研究了清末民初以來的漢字五聲。1923年,趙元任編撰的《國音新詩韻》面世,具體論定了國語漢字五聲的調值(實際讀音)。1930年,趙元任繼而發明了“五度標調法”。到此,民國前期的讀書音漢字五聲進一步完善,這就是:

陰聲,調號是一,調值為55

陽聲,調號是 / ,調值為35

上聲,調號是 V,調值為 214

去聲,調號是 \ ,調值為 51

入聲,調號是⊥,調值 為50(0表示休止)

然而,國內音韻學界的西洋化思潮也在不斷氾濫。主張取消漢字、推行“國語羅馬字”的這些人稱為“國羅派”。國羅派就是要廢除讀書音和入聲,就是要說話口語化,並把取消入聲作為漢字羅馬化的第一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土(大陸)不再完整,文化生態亦遭破壞,中華民國由前期進入中後期,語言政策在“國羅派”影響下最終大為改變。

1932年5月,蔣介石政府的民國教育部頒佈《國音常用字彙》,取代了1920年的部頒《國音字典》。到此,口語音最終取代了讀書音,“老國音”漢字五聲變成了“新國音”漢字四聲。華夏入聲字的傳承,再次中斷於政府的教育體制。《國音常用字彙》取消入聲字這一政策,導致了災難性後果:六千常用漢字中,仄聲字大減,平聲字大增,平仄漢字原來的相對平衡被打破。漢字聲調的傳統美感,被取消了其中最獨特的美味:高音短讀(“入聲高而短”)。專押和獨押入聲韻的詩詞篇章及其賞析與創作,從此沒法在體制內教學。傳統吟誦的“依字行腔”,原本可根據豐富多彩的漢字五聲分別行腔。取消入聲之後,最關鍵的按入聲字行腔這一點在體制內再無可能。如此,傳統吟誦在教育體制內完全消失。以上種種,釀成了詩國文化的“斷層”危機和“斷代”危機。

新中國50年代後期以來,舊時代的“新國音”四聲最終演變成了普通話四聲,入聲同樣不在教育體制之內,被一直侷限在華夏民間,侷限在民間傳統的詩詞創作、賞析和吟誦之中。因此,還我入聲!讓入聲和入聲字重歸教育體制;重新定義普通話,變普通話四聲為普通話五聲(包含入聲),已經成為了當下的國學訴求和時代呼喚。

2021年仲秋撰稿

2022年早春修訂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宣告

作品由雲帆詩友會約稿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讚賞不返還作者,

部分圖片轉自網路,僅為欣賞、交流、分享使用,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

版權人有異議,請聯絡編輯刪除。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雲帆詩友會】微刊投稿須知

參看往期精彩:

【2022】女神節詩詞大會

【詩海雲帆 因你而美】雲帆詩友會六週歲生日特輯

【年度盛典】四海詩人壬寅迎春大團拜

2021雲帆“廬山·金秋名家筆會”圓滿落幕

【雲帆頭條】星漢 我的廬山緣

【風雨同舟】璐雨詩:我與雲帆一起走過的日子

【風雨同舟】郎曉梅:我和雲帆

【風雨同舟】韋散木:我與雲帆二三事

【風雨同舟】濯纓:我與雲帆這些年

【風雨同舟】劉仁平:雲帆,是我今生錯不過的緣

【風雨同舟】楊子怡:我與“雲帆”這些年

【風雨同舟】李曉明(紐西蘭)與雲帆締結詩緣的故事

【風雨同舟】劉能英:我與雲帆這些年

【雲帆平臺六週年慶同題訪談】胡迎建:我與雲帆這些年

【風雨同舟】郭順敏:與雲帆共同走過的日子

【風雨同舟】陳秋蓮:我與雲帆這些年

【風雨同舟】張棟:雲帆印象

【雲帆平臺六週年慶同題訪談】南國風笛:我與雲帆這些年

【風雨同舟】張海鷗:我趁雲帆識雅人

【風雨同舟】錢治中(美國):感恩雲帆

【風雨同舟】雷海基:我認識的“雲帆”

【風雨同舟】蕭雨涵:竹緣之緣,吾與雲帆

【風雨同舟】崔德煌:我的雲帆情

【風雨同舟】宋善嶺:我與雲帆未了緣

【風雨同舟】崔杏花:我在雲帆這些年

【風雨同舟】凌澤欣:我與雲帆這些年

【風雨同舟】何其三:我與雲帆不得不說的故事

【風雨同舟】武斌:我所知道的雲帆“五個一”

【雲帆平臺六週年慶同題訪談】林丫頭:我與雲帆這些年

【風雨同舟】段維:我與雲帆那些事兒

【風雨同舟】楚家衝:初陽、雲帆與我

【雲帆平臺六週年慶同題訪談】張小紅:我與雲帆這些年

【征帆重啟】憶雪堂 雲帆歌 為平臺誕生六週年作

【風雨同舟】高朝先:祝福雲帆

【風雨同舟】吳長齡:彎道超車向雲帆

【風雨同舟】楊勝強:我與雲帆,天生的緣

【雲帆平臺六週年慶訪談】燕河:我與雲帆這些年

【雲帆詩友會】2022 迎新詩詞大會

【雲帆詩友會】2022 迎新詩詞大會

【雲帆】辛丑重陽節詩詞大會

【雲帆·辛丑中秋特輯】乾坤同一瞬,舉目各天涯

【雲帆】辛丑 七夕節詩詞大會

【雲帆·2021】父親節 詩詞大會

【雲帆辛丑端午詩會】雲帆詩會總第472期

【雲帆】2021 母親節詩詞大會

【雲帆】青春詩會 || 2021

【雲帆】2021 女神節詩詞大會

【年度盛典】雲帆·辛丑迎春大團拜

【雲帆】庚子重陽節詩詞大會

今月曾經照古人 || 雲帆·庚子中秋節詩詞大會

【雲帆】庚子·七夕詩詞大會

【雲帆】2020·父親節詩詞大會

2020·雲帆女神詩詞大會

【雲帆】2020·母親節詩詞大會

【雲帆】2020 || 迎新詩詞大會

【年度盛典】雲帆·庚子迎春大團拜

【年度盛典】雲帆己亥迎春大團拜暨平臺建立三週年特輯

首屆“雲帆詩友歷年佳作評選活動”獲獎作品公示

【詩事快訊】雲帆詩友會2019年會在廬山召開

己亥金秋·雲帆廬山年會雅集(一)

己亥金秋·雲帆廬山年會雅集(二)

己亥深秋·雲帆廬山年會雅集(三)

己亥暮春·雲帆廬山工作室雅集

已無峰可仰 且喜道能居 ——匡廬仰止八家吟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雲帆團隊

顧問

(以接受邀請時間先後為序)

熊東遨 熊盛元 楊逸明 李樹喜 鍾振振 周嘯天 鄧世廣 張海鷗 周燕婷 星漢 江嵐 抱朴書生 方偉 丁欣 段維 林峰

(香港)

胡迎建 魏新河 陳仁德 劉能英 南廣勳 馬建勳 周達 楊子怡 王玉明 凌澤欣 唐雙寧 黃友富

法律顧問

李清安

策劃

(排名不分先後)

南國風笛 羅琦 扈超峰 李軍 何其三 李靜 韋樹定 邢濤濤 韓保匯 小乙

詩教

阿朱 段維

外聯

(排名不分先後)

吳瑾 靜如 左啟順 袁曉宏 陳興 孫文 曹江寧 非也

編審

(以年齒為序)

安全東 崔德煌 半隱廬 抱朴書生 宋善嶺 蕭雨涵 郎曉梅 崔杏花 唐顥宇

美編

張小紅 牛應萍

收稿

牛應萍 木兮 鄒志洪 雷彥 趙文涵 翰墨童 可觀

執行主編

璐雨詩

雲帆詩友·個人專輯集結號(不斷新增中)

熊東遨

楊逸明

範詩銀

李樹喜

周篤文

陳永正

劉夢芙

熊盛元

鍾振振

胡迎建

魏新河

周燕婷

鄭欣淼

錢志熙

方偉

林峰

高昌

段維

丁欣

江嵐

金水

星漢

蘇俊

無名

劉慶霖

劉能英

陳仁德

鄧世廣

蔡世平

張海鷗

趙京戰

蕭雨涵

王蟄堪

半隱廬

崔德煌

崔杏花

唐顥宇

韋散木

抱朴書生

沈華維

蘇些雩

張紅果

武立勝

徐晉如

屈傑

潘泓

李子

阿朱

金銳

天許

深南

謝郎

羅偉

崔鯤

千山

周嘯天

包德珍

廖國華

姚泉名

劉道平

郎曉梅

李葆國

安全東

何其三

孟依依

何智勇

吳化勇

蕭劍勇

渠大白

唐雙寧

張智深

陳逸卿

戴霖軍

徐中美

李興來

李宗原

宋彩霞

冉長春

林丫頭

凌澤欣 耿立東 師紅儒

廖海洋

楊強

雍平

鑑水

燕河

曹輝

曹陽

何靜

吳瑾

寧靜

趙英

莫真寶

李偉亮

王紀波

王海亮

莫雨涵

傾一閣

黃飛鵬

王玉明

何永沂

張家安

張曉虹

孔繁宇

王守仁

周澤安

汪冬霖

趙秀敏

曾俊甫

王連生

王超群

馮仲平 李增山

閆震

何革

李靜

月白

楚成

慕白

郭七

鄭傑

張棟

何強

楚家衝

陳思明

邢濤濤

黃友富

程運欽

李榮聰

陳曉敏

楊子怡

陳楚明

李俊儒

樓立劍

徐俊麗

孔祥庚

馬旭升

唐雲龍

陸玉梅

劉曙光

楊森翔

國印周

趙義山

張銀華

馬建勳

祁麗巖

周維芳

韓倚雲

郭定乾

姚曉明

東閣茶

劉澤宇

董學增

扈超峰 張明新 林看雲 胡文漢 劉南陔

史外外史

觀棋不語

落雪聽禪

眭謙

晉風

胡曉明

曾真

夢煙霏

楊春傑

汪良忠

劉英明

李夢痴

白秀萍

許潔華

倪昌盛

張芳君

李昊宸

馬崢嶸

周路平

蔡紅柳

曹樹友

楊新躍

韓保匯

蔣世鴻

王善同

張慶輝

鄧榮森

曹繼梅

楚凌嵐

時玉維

黃愛和

劉希波

查筱英

左啟順

張建章

風清

孫文

尤悠

梅廬

龍佩

匡暉

姜彬

黃莽

小雨

楓葉

染清塵

朱思丞

戴愛琴

彭中文

王映錦

鄧壽康

沈鑑宇

南廣勳

胡水蓮

華慧娟

侯興黌

海天風

馬建華

張力夫

張海燕

楊勇民

夜輕寒

風馬驢

鄭曉京

楊景喬

王柳華

黃金輝

陳志文

馮恩澤

程良寶

熊華祿

周吉潭

孫臨清

南風

非也

木樨

玉蟾

何鶴

曹謙

潘松

桐蔭

安兒

月兒

王海娜

毛穀風

程裕禎

李如意

蔣有亮

哈聲禮

陳雅國

周學鋒

周向東

嚴錦堯

蔣昌典

劉太品

楊益安

傅筱萍

巴曉芳

柳金虎

汪時健

郭亞軍

李正安

陶永德

王惠玲

孫才

張奕 雨虹 老胡

文裳

陳越

劉燕

曉夢

眉卿

王瓊

傅佔魁

褚寶增

邵天柱

冷迎春

劉紅霞

段興朝

孔祥金

辜學超

朱澤民

陳少聰

晏水珍

王惠玲

鄔小香

劉秦文

顧青翎

王瀚林

蘇小隱

武建東

燕雁無心

天然

泰然

夢欣

文弱

盧星

馬徵

張琳

樊令

大凡

高寒

鄭毅

於勇

王悅笛

翁寒春

楊名忠

熊天錫

黃啟深

詹三霞

李曉明

潘樂樂

江合友

郭寶國

阮莉萍

雷海基

張正清

劉金平

王永江

沈塵色

程章燦

許建軍

塗宏飛

姚從新

王紅娟

李海彪

張彥彬

劉清天

周逢俊

鍾子邦

張巖山

張伯晉

張和平

胡平貴

橫道子

陳麥岐

陳顯赫

閆雙時

楊寶翔

李清安

餘秀玲

羅小娟 李瑞河

黃小遐

洪君默

宋曉光

陳少平

林志雄

康永恆

吳漢林

何乃政

詩影同春

鬱犁

周達

潛齋

南風

楊敏

樵風

田茂

李兵

梁風

劉軍

周晶

靜如

瘦竹

玲瓏

吳楠

蘇燕

文森

秦鳳

蘇聲

秋寶

周秦

範義坤

布鳳華

金嗣水

李雲樺

楊世龍

王繼權

牛應萍

謝少承

梁二白

葉兆輝

蔣永楨

方躍明

張金英

陳金如

唐龍

胥奇

張洋

天放

靜雲、微燈

武斌

張雷

土土

小乙

安洪波

朱寧

玉啟

蒿峰

鹿紅麗

章劍鈞

曹淑貞

曾繼全

張青雲

高語含

毛薆松

狐公

紫菩提

盧金偉

袁紹藻

成文生

楊立新

趙清莆

梅瑋峰

陳秋蓮

魏丹

相看不厭

鄭力

王一舸

六也

饒惠熙

韓開景

王惠維

曹國祥

吳容

胡長虹

向詠梅

梅鳳雲

蔣繼輝

張穎娟

石曉玲

邱曉林

蒙顯鵬

崔秀春

高志文

雨季

王聰穎

王改正

卓玉郎

陳竹松

於虹霞

闕東明

徐吉鴻

吳長齡

周繼舟

張建中

宋善嶺

慧質蘭心

芳芳

豐雲

胡彭

紫筠

左雲

戴慶生

李文朝

吳洪濱

莊輝

李紅星

劉正中

周紅平

劉剛

王國欽

雲裳

青石

阿岑

祁連雪

方建飛

朱昌元

趙瑞松

吳碩賢

邢建建

儲昭時

鄭登平

向志平

史耀華

陳金梅

馬鬥全

高朝先

何陽義

鍾庸庸

肖芳珠

廖潤昌

張幼鳴

盧冷夫

王少剛

鄭安

楚雪

謝南容

王嘯林

嚴秋林

秋詞

張偉新

郭順敏

蔡雨紅

金越

程志遠

盧競芳

光頭阿來

歸樵

韓夫子

鄧玉柱

郭子華

嶽貴春

汪俊輝

楊樹林

陳海洋

馬星慧

周佐福

拾雨齋

徐中秋

李軼賢

周磊

石厲

詹強

文曦

高友群

曹新頻

小鹿喲喲

虎巖三少

周堅橋

楚白起

陳姝棠

鄭小粵

吳文彥

田成才

李歌甫

周文彰

孫和平

郭羊成

劉文

陳靜

鮑海濤

毛瑞花

鴻雁

劉魯寧

張志堅

龔晴宜

冰心無塵

翟向傑

牛能

趙秋凱

辛中發

黃祥壽

翰墨童

盧荻

何香懿

黃從明

嶽春霞

郭通海

餘智武

譚君

何江

付威

王湛梅

徐耿華

王遠方

丁海軍

蕭蕭行吟

張玉梅

錢治中

彭詩云

碧玉簫

梓煜

黃海濤

葉永新

白髮科

王海燕

張小紅

璐雨詩

曹初陽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刊頭題字:魏新河;刊頭動圖:鄧莉璇

(馬來西亞)

編輯:璐雨詩

本專輯由雲帆詩友會獨家呈獻,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雲帆詩友會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點選閱讀原文,輕鬆購買《雲帆當代詩詞年鑑·2019》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雲帆視點」陳中寅:呼喚入聲重歸教育體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