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北京明白”都是90後——他們因何成為主控臺上的主角

  • 由 青瞳視角 發表于 籃球
  • 2022-05-26
簡介北京飛控中心主任李劍說:“我們重點關注有發展潛力的青年科技骨幹,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觀念,提早育苗鋪路、納入視野範圍、進入梯隊後備

中實方陣是什麼意思

“北京明白”都是90後——他們因何成為主控臺上的主角

原標題:“北京明白”都是90後——他們因何成為主控臺上的主角

“北京,我是神舟十三號。”

“北京明白,祝賀神舟十三號。你們辛苦了,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們在北京迎接你們凱旋!”

太空“出差”三人組的星際動態,牽動著億萬國人的眼球。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順利“回家”,返回過程中,喊出“北京明白”的高健,也再一次走進公眾視野。

“北京明白”又上熱搜。不僅因為“天地對話”中,句句乾淨利落的“北京明白”讓人聽來安心踏實,更因為人們驚歎,“北京明白”怎麼這麼年輕!

事實上,“北京明白”並不是單獨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高健作為其中一員,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90後。而他的小夥伴,個個都是90後。

“北京明白”,究竟“明白”什麼?

“‘北京’是整個任務指揮所的代表,各家的資訊要由北京來掌握。我答‘明白’的意思是,第一,我聽清楚你跟我說的什麼;第二,我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在高健看來,做好這項工作的首要條件是身體素質好,能抗得住高強度的工作,上到高階機關,下到通訊等各個保障崗位,可能都是由北京排程崗來協調。另外,北京排程崗相當於技術和指揮的中轉樞紐,要懂得決策的流程,反應要快,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技術狀態。

“只要工作就會打起120%的精神,一個小差錯都可能造成‘蝴蝶效應’。”高健說,或許電視上只出現了幾個片段,但神舟飛船的整個對接過程長達十幾個小時,這個階段,崗位沒有一個人是放鬆的。

這麼重要的崗位,為啥年輕人能夠快速挑大樑?

這得益於北京飛控中心靈活高效的用人機制。北京飛控中心的年輕人都是高學歷人才,如何把好苗子培養成棟樑?北京飛控中心主任李劍說:“我們重點關注有發展潛力的青年科技骨幹,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觀念,提早育苗鋪路、納入視野範圍、進入梯隊後備。讓高層次科技人才首先在重大任務中接受鍛鍊歷練,承擔或參與重大工程專案,在任務團隊和創新團隊中擔任要職。”

“一年人力、兩年人手、五年人才、十年人物”。這是90後姑娘鮑碩進入飛控中心時,領導給她定的目標。如今,她已成長為“天問一號”北京總排程,是該中心40年來首位女性總排程。

據介紹,北京飛控中心274個重點崗位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85%以上,他們大多是1995年以後畢業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其中,超過100名青年科技幹部已成長為各領域的技術帶頭人,關鍵技術課題負責人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形成了元氣滿滿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方陣。

“大膽起用新人除了能快速培養人才,也是‘形勢所迫’。”李劍說,“中國航天發展速度快,任務緊密,迫切需要年輕人快速成長為崗位能手,甚至成為獨當一面的專家,我們必須為他們提供更多成長的沃土。”

為了充分發掘人才,北京飛控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激勵政策,破格選拔優秀青年科技幹部擔任領導職務,設立“科技幹部突出貢獻獎”“特別貢獻獎”等,激勵了一大批技術全面、作風過硬的高素質青年航天飛控人才脫穎而出。

大膽用新的背後,離不開超乎想象的訓練和考核!

不僅日常訓練從嚴從難,而且在上崗前還設定多項考核,只有經過層層篩選才能真正從事一線操作。

如何考核?“我們打造了一支強大的質量師隊伍,靠他們嚴格把關。”北京飛控中心副主任張躍東告訴記者,在任務中,他們始終牢記一絲不苟的崗位操守,全面識別任務風險隱患,制定針對性解決措施。“你這一頁的方案用詞不夠準確,頁首頁尾都不夠統一……”在機房裡經常能夠看到擔任質量師的總體室工程師陳翔,逐頁指出新人在方案設計中任何不規範的地方。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飛控人員的真功夫都是磨出來的。

今年34歲的高陽,是該中心天舟二號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在天舟二號第一次發射推遲後,徹夜奮戰24小時,調整工作專案,完成了第二天發射的準備工作。當第二次發射推遲後,他和團隊又必須在9天之內將此前3個月的工作全部重新規劃梳理,使貨船具備“全相位對接”能力。從去年5月20日到29日,10天內他每天只睡幾個小時,用24小時不出樓的勁頭,完成了第三次發射準備。同事們都說,高陽就像“長”在了自己的崗位上。

“大家看到的只是任務的一次成功,實際上,我們在地面上演練了100種不同的方案和情況。大家看到所有的正常,就是因為我們熟悉了所有的不正常。”高健說。

4月16日上午10時許,“熱烈慶祝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的字樣出現在飛控中心的大紅屏上,但慶祝沒有持續進行,大樓內通知顯示屏上依舊安排緊湊,各項任務團隊接力上崗,在奔赴璀璨星空的征程中,他們,一直在路上……

(本報記者 崔興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