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最有希望恢復大唐榮耀的戰神,晚年卻淪為戲痴,慘死於伶人之手

  • 由 歷史人物故事會 發表于 籃球
  • 2022-05-10
簡介而當劉守光被其兄劉守文攻擊時,李克用、李存勖也多次派兵相救,可見,至少在李克用去世之前,契丹、幽州都沒與晉國結仇

貴字怎麼組詞?

金碧輝煌的大殿內,身著龍袍的皇帝正揹著手來回踱步,他是大唐昭宗李曄

。此刻,他正在等一個人——他不停地

看向宮門外,好像希望能夠看到什麼。

終於,地平線上緩緩現出一個頭來,輪廓不大,卻承載著整個大唐的希望。

他緩緩露出真容,竟是一位少年,只見他緩步入太極殿,向皇帝走來。剛才正焦急不堪的昭宗,此刻彷彿突然看見了希望。

按理說,他應該很高興地立馬上前接見他,但他沒有。是顧及到皇家威儀嗎?不,不是的。也許只有昭宗自己知道,那天,他終於等來晉王的捷報,正當他興奮地正準備親自上前迎接使者時,卻見來者是一位少年。乍一看,他好似看見了少年的太宗皇帝。那是源於幼時,他在先帝的帶領下,曾在太廟瞻仰過太宗雄表。

直到那少年跪倒在地,告訴他:

“家父李克用遣臣告陛下,三賊已皆為陛下討平。”

他方才如夢初醒,趕忙扶起這位器宇不凡的少年。閱完捷報內容後,他拍了拍少年的肩膀:

“兒將來之國棟也,勿忘忠孝於予家。”

隨即賜給了他華美的鸂鶒(xichi)酒杯和翡翠盤,遣使隨他一同回營犒勞眾將。

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想起那張堅毅卻又透著幾分稚嫩的臉,他心想:

“大唐誕生了一位了不起的少年。”

最有希望恢復大唐榮耀的戰神,晚年卻淪為戲痴,慘死於伶人之手

公元896年,邠寧節度使

王行瑜

聯合鳳翔節度使

李茂貞

、鎮國節度使

韓建

兩州勢力,一同攻入

長安

,挾持唐昭宗欲行伊尹之事。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聽聞,率領沙陀騎兵南下入京勤王。李存勖時年十一歲,也隨軍作戰。戰事告捷後,奉命入宮報捷。唐昭宗見之甚奇,稱讚他“可亞其父”,於是自此小名“亞子”。

李存勖出身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他們一脈世代承襲沙陀酋長之位。他的祖父

朱邪赤心

因鎮壓

龐勳兵變

有功,被唐朝皇帝賜為李姓,成為事業編,從此開始吃官飯。而李存勖,雖然含著金湯匙

出生

,卻並非什麼柔柔弱弱的公子哥。

他自幼習武,酷愛《春秋》,到了十三歲的時候,便已經略通大義。雖為其父李克用與側室曹氏所生,卻深得喜愛。他精通音律,擅長騎射,心性豁達,膽略過人,可以說是文武雙全。

他十一歲孤身入宮報捷,被封為檢校司空,遙領

隰州

刺史。之後他為其父李克用出謀劃策,助其解開太原之圍,又勸說其出兵救下幽州劉仁恭,以形成

掎角之勢

,挾制朱溫。

天祐四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梁朝。李克用聞訊大怒,拒不承認後梁政權的合法性,仍用唐朝“天祐”年號。

最有希望恢復大唐榮耀的戰神,晚年卻淪為戲痴,慘死於伶人之手

兩年後,李克用病逝,李存勖繼任晉王,時年二十四歲。此時的河東正面臨幾個嚴重的問題——外有朱溫的梁軍虎視眈眈,潞州之圍尚未解開;手握重兵的幾個叔叔,又對於年輕的李存勖即位深感不滿,欲殺王奪位,投奔梁朝。

河東,如雨中浮萍一般。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時刻,李存勖沉著應對,在取得心向新王的監軍

張承業

、大將

李存璋

等人的支援後,當機立斷,誅殺

李克寧

、李存顥一席人,初步穩定了國內政局。

隨後,他率騎兵萬眾,白袍白甲,在大霧氣瀰漫的清晨,奇襲梁軍前寨,無數梁軍還未反應過來便被殺死。然後,晉軍兵分兩路,從東北、西北兩角夾擊梁軍大營,軍士擂鼓助威,殺聲震天,所到之處,無不披靡。梁朝招討使符道昭馬倒被殺,梁軍死傷以萬記,殘軍四散潰逃,丟下糧資器械無數。

自此,潞州之圍解開。

遠在汴州的朱溫聽聞,搖頭長嘆道:

“生子當如李亞子,至如吾兒,豚犬耳!”

最有希望恢復大唐榮耀的戰神,晚年卻淪為戲痴,慘死於伶人之手

民間傳言,李克用臨終前,曾將李存勖叫到床前,交予他三枚箭矢,囑託道: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李存勖接過三箭,仇恨的種子在心底發芽。他將三矢放在太廟裡供奉,每次出征前都要以少牢之禮祭拜,即用豬和羊祭祀,將箭矢取出,放入錦囊中,揹負上陣,凱旋歸來後再放回去。後來他果然平定

桀燕、打敗契丹、吞併後梁,完成其父李克用的遺志。

晉王三矢

的典故最早出自宋初

王禹偁

所著的《

五代史闕文

》,歷代學者都對其真實性表示過懷疑。根據《舊五代史》記載,李存勖即位之初,曾“遣使告契丹,賂以金繒,求騎軍以救潞州

。”司馬光在其《資治通鑑考異》中也曾指出,李存勖剛繼任晉王時曾經向耶律阿保機贈送財物以換取契丹騎兵支援。阿保機很滿意,對他說:“我和你的父親是兄弟,他的兒子有難,我不能不管。”於是發兵助他解開潞州之圍。

最有希望恢復大唐榮耀的戰神,晚年卻淪為戲痴,慘死於伶人之手

而當劉守光被其兄

劉守文

攻擊時,李克用、李存勖也多次派兵相救,可見,至少在李克用去世之前,契丹、幽州都沒與晉國結仇。“三矢還廟”一事,大概是後人編撰出來誇獎李存勖英明神武的軼事罷了!

那麼正史究竟如何記載接下來的劇情呢?

在除掉異己,解開潞州之圍後,接手了河東的李存勖在坐穩了王位,開始著手完成父親的遺願。

他內修國政,肅清貪腐、撫卹孤寡、打擊盜賊,興修水利,寬緩刑罰。就連李存勖本人外出的時候,只要遇到飢寒之人,就必然親自下馬詢問。在他的以身作則下,數月之後,晉國民風大變,百姓歸心。

常言得民心者得天下,這為李存勖後來稱帝打下堅實基礎。

隨後,他整頓軍紀,操練兵馬,為王霸之業做準備。

他採用驕兵計,聯合成德、義武、昭義、振武、天德五鎮遣使奉冊,尊稱劉守光為“尚父”,以滋長其野心,使得劉守光野心膨脹,於公元911年八月在幽州悍然稱帝。李存勖又借“復唐”之名,聯合成德鎮、義武鎮一同討伐桀燕,不久便攻下幽州。

四年後,壽州兵變,刺史盧文進引契丹兵南下。契丹皇帝耶律阿保

機率

領五十萬大軍,進犯幽州。守將周威德率孤軍堅守城池,同時向李存勖求援。

李存勖聽聞此事,派遣李存審、李嗣源、閻寶統領七萬步騎支援幽州。到了城外之後,與幽州守將裡應外合大破契丹軍,打得他們丟械棄甲。此戰,晉軍俘虜斬首敵軍數萬人,繳獲牛羊、輜重無數。打得阿保機正確認識了自己的這位幹侄子,到死都沒敢再南下。

最有希望恢復大唐榮耀的戰神,晚年卻淪為戲痴,慘死於伶人之手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打敗後梁、擊退契丹後,向東攻取

河北

,向西兼併

河中

,奠定了後唐的版圖基礎,隨後,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

四月,一支騎兵冒著大雨夜渡黃河,趁梁軍正深陷夢鄉之時,攻入鄆州城。他們奉後唐莊宗之命前來,討伐無道的朱梁。

六月, 李存勖御駕親征,採用謀臣郭崇韜之計,在黃河東岸修堡壘,築新城,以接應鄆州唐軍。隨後,他還派遣十餘艘鉅艦入黃河中流配合後唐軍隊作戰,最終擊退梁朝王彥章。

十月,後唐軍隊進入汴州城,黃甫麟將梁末帝的頭顱裝入木匣獻於李存勖馬前,自此,梁朝滅亡,後唐軍隊名震天下。

吳越

南平

等國聽聞,紛紛納貢稱臣。

最有希望恢復大唐榮耀的戰神,晚年卻淪為戲痴,慘死於伶人之手

而在各地的割據政權紛紛上表稱臣的時候,有一個人卻例外,他就是前蜀後主王衍。

是他很強麼?啊不,是他很狂。

他治理下的國家,後宮干政,宦官專權,皇族標價賣官,執政機關貪腐嚴重,百姓苦不堪言整個國家猶如還剩下最後一口氣的病鹿,只差誰來徹底終結它了。而軍神李存勖,顯然是這個執刀人。

他先假意與前蜀交好,使得王衍懈怠下來,撤下了後唐邊境上的守衛。隨後,李存勖發兵六萬,劍指前蜀,巡遊中的王衍剛返回成都便被中書令

王宗弼

囚禁。不久,李繼岌帶兵入蜀,前蜀正式滅亡,南方諸國無不驚懼。

自此,李存勖基本坐穩江山,後唐一時風光無限,五代領域,無此盛者。

最有希望恢復大唐榮耀的戰神,晚年卻淪為戲痴,慘死於伶人之手

如果李存勖就這樣繼續努力,勤政愛民,後唐也許會是李唐第二。

但人,都是會犯錯的,天下安定後,他也開始犯皇帝最容易犯的錯誤——貪圖享樂,他開始去追逐自己的藝術夢。

他為自己

取了個

藝名叫李天下,對於群臣的上奏充耳不聞,將國政交予後宮和宦官打理,自己則專心在皇宮聽戲。他日益寵幸伶人,最後不顧百官勸阻,給他們加官進爵,而昔日隨自己一同打天下的武將們反倒被冷落在一旁。

我們都知道,出師表中武侯曾指出“親賢臣,遠小人”國家才能興盛,而“親小人,遠賢臣”國家便會危險。李存勖前期智勇雙全,又依靠個人魅力籠絡了一幫能臣,後唐才得以強盛。如今他卻寵幸伶宦,遠離群臣,整日只知唱戲聽曲,貪圖個人享樂。這樣下去,只會招致身死國滅的下場罷了。

果不其然,同光四年,魏博兵變,朝廷派遣李嗣源前去平叛。誰知,這一去如放虎歸山,蛟龍入海——原本前去平叛的李嗣源反而

掉轉

槍頭,帶兵向京師攻來。

李存勖慌忙組織兵馬反攻,卻發現身邊竟無可用之將,還有大批軍士長期遭到剋扣軍餉。而當初一起打天下的能臣們,不是被他寵幸的伶宦陷害致死,就是長期遭受打壓心生怨恨,倒戈相向。

當初那個君臣相近,軍民相親的後唐早已不復存在。

他有些恍惚,好在作為皇帝,他還有一點餘威。身邊的軍士們雖心懷不滿,但也依舊願意為他而戰,但更多的,是為了當初那個意氣風發、愛民如子的少年將軍。

在征討叛軍的路上,他望著路邊衣不蔽體的百姓,回想起軍中那些食不果腹的軍士,心中五味雜陳。醒悟,什麼時候都

不遲

,只是對帝王來說,醒悟得太晚往往是致命的。

到了興教門之後,他命軍士守守在宮門外,自己則在殿內進食。喝著白粥的他正在思考平叛後究竟該如何補償眾將和百姓,卻忽然聽見門外殺聲震天,他趕忙出門檢視,卻見亂兵四起,軍士鬥作一團。

見他出來,為首的一人指著他說:“抓住暴君,重重有賞。”他定睛一看,那人,竟是他曾經最寵幸的伶人——郭從謙。

他張口正要說什麼,忽然一支箭矢向他射來,正中他的臉頰。他緩緩倒下,意識開始模糊,眼前漸漸變暗,直到,什麼也沒有……

最有希望恢復大唐榮耀的戰神,晚年卻淪為戲痴,慘死於伶人之手

史載,李存勖於公元926年四月在興教門逢伶人郭從謙叛亂,他與宿衛並肩作戰,殺死叛兵數百人,後不幸為流矢所中,時年四十三歲。而在他死前最後一刻,他越過正室而立的皇后劉氏僅僅派人送來一碗米湯便匆匆離去;為數不多對他忠心耿耿、伴他左右的軍士,也早已死的死傷的傷;平日裡他寵信的一眾伶人們,更是各作鳥獸散,最後,身邊僅剩善友一人而已……

陽修在《伶官傳序》中寫道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

人事哉!”

李存勖十一歲開始便隨軍作戰,靠著過人的勇略,一路過關斬將,建立起強大的後唐政權,是天下人敬佩的英雄豪傑。但當他獲得天下後,卻開始貪圖享樂,放任伶宦專權,自己對國事充耳不聞,終日與伶宦為伍,這便註定了他“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的下場。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支援他打天下的晉國軍民沒有得到合理安置,於是紛紛棄他而去。他聽信讒言,濫殺忠臣,使得叛軍打來時候無一人可用,最終死於亂軍之中。而叛軍之首,正是被他誅殺的忠臣舊部郭從謙,也曾是他最寵愛的伶人……

參考文獻:

【北宋】薛局正:《舊五代史》

【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

【北宋】

王禹偁

所:《

五代史闕文

【北宋】孫光憲 :《北夢瑣言》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