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 由 史今古談 發表于 籃球
  • 2022-03-15
簡介張軌又通使南陽王司馬模,司馬模謂之曰:“自隴以西,征伐割斷悉以相委”,及西晉洛陽被劉曜攻陷後,吐谷渾要上隴,此時是最佳時機,而人員的大量流動也說明,此一時期涼州一帶西晉力量管控減弱,這也為吐谷渾上隴提供了客觀條件

古代陳氏陳怎麼寫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自西晉以來的南遷吐谷渾系出慕容鮮卑,鮮卑屬秦漢時期東胡之一種。

西漢時,東胡為匈奴冒頓單于所破,鮮卑遂遠避遼東以外。東漢時,鮮卑趁著南北匈奴相互攻伐之際,又逐漸轉盛,並開始向東漢朝廷朝貢。然而叛服不定,並與匈奴、烏丸相攻伐。之後,南匈奴內附、北匈奴西遁,鮮卑逐漸取代匈奴,成為在東北、北方與東漢王朝直接對峙的強大力量。

之後,鮮卑在檀石槐時期兵力強盛,建立起了橫跨東西的部落大聯盟。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三國魏初,慕容部首領莫護跋“率其諸部入居遼西”,隨司馬懿伐公孫氏有功,因“拜率義王,始建國於棘城之北”。吐谷渾在慕容廆繼位以後,與原部落分離,遷至陰山一帶、黃河之北。

吐谷渾卒於晉元帝建武元年。

永嘉之亂後,吐谷渾才趁亂南下,根據對永嘉之亂一般指以永嘉年間為主要時段的鉅變而言,吐谷渾從陰山到青海之地不幾年就去世了,而且去世時已是七十二歲的年齡。

在吐谷渾與慕容廆部落分離時,據考證,當在晉太康六年慕容廆繼位不久。從這一點來看,吐谷渾在陰山一帶經營了二十餘年。吐谷渾到青海之後,到第二代王吐延時,吐延臨終前言“所以控制諸羌者,以吾故也”,其在位十三年。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吐谷渾父子在青海之地十數年間就能控制諸羌,說明其在與慕容廆部落分離後、在到達今青海之地前,在陰山一帶當經歷了一個部落力量從最初的七百戶,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當陸續有一些部落加入。這在其弟慕容廆的發展歷程中也可以看到線索。

慕容廆自太康六年繼位後,到永嘉初年時,吐谷渾應該還未南下,慕容廆在遼東就已經自稱“鮮卑大單于”。

短短二十餘年,慕容廆已經成為可以影響西晉東北局勢的重要力量。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這一時期,是慕容廆勢力的重要擴張期,也當是吐谷渾部落逐漸壯大的時期,也為其西遷青海之後控制諸羌奠定了基礎。

對吐谷渾遷徙路線的研究,仍有重新討論的必要。

而這也關係著自西晉末年以來,鮮卑族南遷的普遍路線,有必要做詳細考察。

首先,關於吐谷渾早期史中的“上隴”“度隴”中的“隴”是否確指“隴山”,值得商榷。《宋書》《十六國春秋》之後諸史也基本上沿襲了兩書“度隴”“上隴”的記載,只有杜佑《通典》作“始度隴西”,很明顯,杜佑認為這裡的“隴”為“隴西”,並非確指“隴山”。又前引《太平御覽》引《十六國春秋·前燕錄》作“南遷隴右”,則《宋書》《晉書》中的“度隴”“上隴”,也可以理解成“隴右”“隴西”之義。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所以,吐谷渾自陰山南下後,“上隴”“度隴”之“隴”,不一定確指“隴山”。

而根據崔鴻《十六國春秋》和杜佑《通典》,更應該理解成“隴右”。

之所以先討論這個問題,就是要弄清楚吐谷渾是否如網友所討論的,經過隴山、隴右南部至枹罕,也即李文學細化的由隴山經過秦州道西行的問題。那麼,吐谷渾在永嘉之亂時,為什麼以高齡而南下呢?

《太平御覽》引《前燕錄》載吐谷渾與慕容廆部落分離後,“遂附陰山,面黃河”,則其當在黃河之北的陰山一帶活動。此時在河套、鄂爾多斯高原一帶,有大量的匈奴人活動。

如永嘉四年,

鐵弗匈奴劉虎在被西晉劉琨所敗後入居朔方,這裡成為其活動中心。

當然鐵弗部匈奴中也有鮮卑等族的加入,如此時都於平陽的漢國劉聰,便因劉虎為匈奴宗室。從“監鮮卑諸軍事”的官稱來看,朔方一帶也是生活著大量鮮卑。而此時的山西一帶,主要為匈奴五部。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在西晉時,匈奴劉豹為左部帥,卒後劉淵代為左部帥。太康末,西晉又拜劉淵為北部都尉,劉淵相繼任“五部大都督”、“監五部軍事”等職。惠帝時,天下亂起,匈奴五部共推劉淵為大單于。不久劉淵自立,稱大單于,聚眾五萬,都於平陽。後又眾至十萬,遷於左國城,“遠人歸附者數萬”。

西晉永興元年,劉淵即漢王位,隨後與晉軍戰於大陵、離石一帶,此時劉淵也得到了諸鮮卑、氐、羯等族的歸附。永嘉二年,劉淵即皇帝位。永嘉四年劉淵卒,劉聰殺劉和繼位,而此年劉聰命將攻破洛陽,並俘獲晉懷帝。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在攻陷洛陽後,長安仍為晉有,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繼位。

劉聰不斷派軍攻打晉軍在平陽至長安之間的防線。此一時期,劉淵在北部雖然還面臨著劉琨勢力,而且石勒、曹嶷勢力也發展迅猛,對劉聰政權造成威脅,不過其戰略重心還是長安。

建興四年,劉曜攻陷長安,俘獲愍帝至平陽,劉聰改元麟嘉。吐谷渾南下上隴的時間,應該就是在劉漢攻陷洛陽,並與在長安的晉愍帝司馬鄴政權爭奪長安之際。

秦州是長安西面門戶,因直到劉曜建趙時,其地一直是各方重點爭奪的地區。

先後有張輔、賈龕、南陽王司馬保、陳安等據守此地,與前趙軍隊進行著拉鋸戰,而在劉漢攻取長安之前,長安屬於西晉最後的防線,置重兵以守。即使在相對平穩時期,要經過某政權重點控制地區,如通使或貿易,都有阻礙,何況像吐谷渾這樣的部落遷徙。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永嘉之亂後,西晉涼州刺史張軌據河西,此地相對安定。在張軌及其子孫統治時期,關中士民有不少向此地遷徙。當時在涼州有許多粟特胡商,因洛陽和長安為劉淵、劉曜等所據,貿易活動中斷,但河西走廊經濟並未遭到破壞,這些胡商以互市人的身份與長安保持著經濟聯絡

。這些政權之間的攻伐,往往造成道路不通。

如劉氏佔據長安時,東晉欲通使前涼張駿,以耿訪為使。

耿訪在咸和八年到達涼州,中間以“驛路不通”而在梁州停留了七年之久。按時間計算,其出使之時正當劉曜據長安之時。劉曜據長安時,在長安到秦州一線,是劉曜與西晉殘餘勢力展開爭奪戰的重點區域,而長安西北防線也是重要的戰略屏障。此時驛路不通,也是由於關中隴右劉氏與西晉殘餘勢力激戰,在各重點路段有重兵鎮戍之故。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所以,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及其後一段時間,吐谷渾想要率部落經過隴山,至長安西而循渭河以上至枹罕,這條路基本上鎮戍重重,而且也沒有必要選擇如此艱難的行程。

另外,當時長安為劉曜攻破後,涼州張寔派韓璞等率軍東赴國難。

在南安一帶諸羌能斷軍路,且相持百餘日,足見在南安一帶羌族勢力相當強大。羌族的大量聚居,也使得此條沿線的通行,對吐谷渾來說並非上選。所以《宋書》《晉書》等言吐谷渾“上隴”和“度隴”,應該並非指經過隴山沿此路向西,而且“上隴”也當概指進入隴山以西的隴右地區。而此時的河西一帶,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永嘉中,張軌在晉永寧初(301)出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可見此時在河西已經有大量鮮卑部落,能斬首萬餘級,說明鮮卑力量也發展至非常強大,並且具備了很強的組織力量。

而此時在中原腹地,八王之亂導致動盪不息。涼州成了中原人士避難之所。

永興中,在河西一帶鮮卑之盛。張軌又通使南陽王司馬模,司馬模謂之曰:“自隴以西,征伐割斷悉以相委”,及西晉洛陽被劉曜攻陷後,吐谷渾要上隴,此時是最佳時機,而人員的大量流動也說明,此一時期涼州一帶西晉力量管控減弱,這也為吐谷渾上隴提供了客觀條件。

另外,自西晉以來鮮卑族的遷徙,也為吐谷渾上隴提供了經驗借鑑。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禿髮烏孤與拓跋鮮卑同祖。拓跋力微在位時間,在魏黃初元年至西晉咸寧三年,可見匹孤率眾徙河西的時間相比吐谷渾要早很多。禿髮鮮卑最早遷來時所在區域,東邊至麥田、牽屯。麥田當今靖遠縣東北、牽屯。

鮮卑初來之時,部眾基本上是沿著黃河活動,即使在最東邊,也是在離黃河不遠的今固原一帶的清水河流域活動。

泰始初年,乞伏鮮卑部落在祐鄰的率領下開始南遷,從最初的五千部落,戰勝屯於高平川的鹿結部七萬餘落,

可見高平川一帶在西晉泰始之前就已經分佈有大量鮮卑部落

。禿髮鮮卑遷來的時間下限在西晉初年,泰始初年在高平能有七萬餘落的鮮卑,應該是在此之前不斷遷徙的結果。而這些鮮卑部落,在曹魏時曾進行過安置。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約在魏甘露元年至景雲四年鄧艾都督隴右諸軍事時,曾將鮮卑降眾數萬人安置於雍、涼之間,即今陝西中南部和甘肅一帶,則這時在雍涼間已散佈有大量鮮卑人。

對於這些鮮卑人,胡三省注曰:“此河西鮮卑也”。

對於這些鮮卑部落的安置,也當是遵循分散安置的原則。

但從高平川聚集有七萬餘落鹿結鮮卑來看,沿河流域仍是重點安置之地,這也是因鮮卑習俗之故。

《太平御覽》引《十六國春秋·前燕錄》載吐谷渾西附陰山,面黃河,則說明其到了陰山南一帶,並未過黃河,仍然保持著塞外遊牧的狀態。

而此時在陰山一帶當有許多鮮卑部族,而且這些鮮卑人也大量遷徙到河西。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張軌最初在永寧初出任涼州刺史時,鮮卑反叛,其能斬首萬餘級。而且又在永興中,遣司馬宋配擊鮮卑若羅拔能,斬拔能並俘十餘萬口,鮮卑能在河西一帶形成如此勢力,肯定與此地鮮卑族的不斷積聚有關。而鮮卑族從塞外不斷南下應該是一個長期進行的過程,吐谷渾南下是這種鮮卑南下潮流中的一支而已。

吐谷渾從陰山入塞,繼而上隴,這一過程應該較短,《宋書》《晉書》等言其由於永嘉之亂,才有機會上隴

,則最符合上隴時間的就是永嘉之亂後

。涼州在張軌統治時,由於中原喪亂,有大批中原士人流徙涼州,客觀上為吐谷渾的上隴提供了條件。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而且作為前涼的統治者,對於人口向涼州的流徙也頗為自得。如張寔在位時,司馬保為劉曜所敗後,“

其眾散奔涼州者萬餘人。寔自恃險遠,頗自驕恣

”。前涼統治者對流徙人口的態度,也是這一時期吐谷渾得以上隴的客觀條件之一。

而且,前涼統治者還對其治下的異族武裝進行利用,如洛陽陷落以後,張軌聽聞秦王赴關中,便派軍護衛,其中就有武威太守張琠所率胡騎二萬。這兩萬胡騎中,應該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張軌在永寧時鎮壓鮮卑部族後所統鮮卑兵馬。

鮮卑族在河西一帶成功遷徙後的經驗,為吐谷渾的上隴提供了借鑑。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在永嘉之亂時,吐谷渾年事已高,而其毅然決然選擇南下上隴,應即是前人成功的經驗使然。而且此時在關中一帶的非漢族主要是羌氐,在長安附近以及長安周邊居住著大量羌氐,吐谷渾在這些地方,較為缺乏立足的基礎。但河西附近、涼州一帶鮮卑族的大量活動,無疑使得鮮卑出身的吐谷渾在此地能很快融入。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吐谷渾自從到今青海之地後,在吐延時就可以控制諸羌,並控制了“易控御”的白蘭地區,則吐谷渾在枹罕也未停留多久,就前往青海之地。

綜上所述,吐谷渾上隴的路線應該並不是從隴山到秦州,沿著枹罕道而行

。此一帶在晉末為兵亂的前沿陣地,鮮卑族南下選擇從此透過顯然可能性不大。而河西之地鮮卑族大量聚居,並且在張軌時能成為主要的反叛力量,與其地適宜放牧有關。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吐谷渾的遷徙路線應該是從西部鮮卑活動的地域,沿著黃河到金城郡再到枹罕。

時間應該就是趁著永嘉之亂後中原人士遷往河西的時候

,此一時間也是晉王朝力量最弱,而各割據勢力各懷心思、加劇擴張之時。

張軌據涼州時,曾上表請從西平界置晉興郡,晉興郡治即在枹罕。從吐谷渾自永嘉之亂後到枹罕的時間來看,應該途徑涼州管轄的地域,而最終至枹罕,也與此地聚集大量遷徙鮮卑族有關。在此時中原板蕩之際,張軌政權大力吸收流民,甚至新置郡縣以處之。

在枹罕之地並沒有過多發展空間的情況下,

吐谷渾又走向青海,很快在諸羌散佈的今青海地區南部建立了統治

,經過幾代吐谷渾王的經營,終於在葉延時建立了以吐谷渾為號的政權,並集合了諸多羌族及其他族群勢力,朝著更高階的政權組織形式發展。

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四散的部落如何建立起吐谷渾政權?

在河西、青海等地,從西晉以來就應該不斷聚集著鮮卑南徙的部眾,如建立南涼的禿髮氏,以及吐谷渾內部的諸多鮮卑族姓等等,皆是長期民族遷徙的結果。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史今古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