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史記》:可保一世的安穩,學季子的生存之道

  • 由 惜時悅讀 發表于 籃球
  • 2022-02-25
簡介但季子對自己的兄長諸樊說,長子是合理的繼承人,當國君不是自己應有之份,自己怎麼敢幹犯長兄呢

一個至加一個秦是什麼字

《史記卷三十一 · 吳太伯世家第一》

前 言

《吳太伯世家》主要講述的諸侯國吳國七百年左右的興亡史。不過,作者司馬遷尤其著墨並沒有承受王位的吳王壽夢的小兒季札,他的行事為人之道。他是孔子的老師,被孔子敬譽為至德之人。

本文與你分享的是,在這變幻無常的世界中,在這必須與人打交道的社會中,學季子的生存之道,可保一世的安穩。

《史記》:可保一世的安穩,學季子的生存之道

一、學季子不好高騖遠,安分守己;得局勢動盪中都能保全自己

季札是吳王壽夢的幼子。照當時普遍的社會傳統,子承父業是由出生順序決定的。

由於季札有智慧、有德行,因此吳王壽夢就想要將王位傳給他。長兄諸樊出於孝心,也認為季子的德行遠在自己之上,於是在父親死後,堅持要把王位讓給季子。

但季子對自己的兄長諸樊說,長子是合理的繼承人,當國君不是自己應有之份,自己怎麼敢幹犯長兄呢?

季子自謙說,自己雖然德行不夠,但卻希望能夠遵守節義。

吳國上下仍堅持要立季札為國君,他反而拋棄家室財產跑去當農民,以表決心。

《史記》:可保一世的安穩,學季子的生存之道

長兄諸樊死後,為了讓季子當上國君,留下遺詔,國君之位由幾位兄弟依序擔任。輪到季子時,他依然辭謝,只願俯首稱臣,當個輔臣而已。

人們常說,世上最複雜的地方就是朝堂之上。但是季子卻能夠在最複雜的地方始終活得愜意瀟灑,不為虛名、功名利祿所累;也始終得到所有人的一致好評、讚賞,無人看他不爽,也不認為他擋了自己財路;都認為季子是自己的知己、幫助者。

這是為什麼呢?很重要的一點,季子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他從不好高騖遠,始終安分守己。他不因為自己的德行高過諸兄弟就看不起兄長,在言行舉止上有所僭越。他不但絲毫不會,而且對各兄長都極其尊重和守規矩。以至於後來篡位的公子光都不會絲毫懷疑季子是自己王位的威脅,而對他有所加害。

二、學季子有原則底線,卻也能做變通;不受環境影響。

無論是父親,還是三兄長先後要將王位傳於季札,季札都堅決不受。說明季札對己有著高標準、高要求。在做人方面有他的原則底線。

尤其是,有次他出訪中原各國時,造訪徐國國君。徐君很喜歡季札身上佩戴的寶劍,但不敢明說。季子心裡也明白徐君的心意,但因為自己還要繼續出訪各國,心裡就想,等到自己任務完成,再將寶劍贈予徐君。

沒想到,等到季子出使回來,特意再找徐君時,徐君死了。於是季子特意到徐君墳墓,並把自己的寶劍掛在其墳墓的樹木上離開。隨從人員不解,問季子,徐君已死,那寶劍這樣留下不是暴殄天物嗎?

季子回答,這樣認為是錯誤的。我當時內心已答應徐君,怎能因為他死了就違背自己內心的諾言呢?

《史記》:可保一世的安穩,學季子的生存之道

從這件小事上,我們更能看出季子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以及行事為人的原則性。

但是,公元前515年季子出使,吳王僚的倆親兄弟在外攻楚。吳王僚落單在國內,身邊也沒有剛正忠誠之臣。諸樊之子公子光終於找到機會,精心佈局,成功暗殺了吳王僚,自己篡位稱王;也就是吳王闔廬。

季子回來後,說:“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意思是說,如果歷代先王的祭祀沒有被廢止,人民不至於沒有國君,社稷之神仍然得到奉祀,那就是我的國君。我敢埋怨誰呢?我只能哀悼死者,侍奉生者,來對待天命安排。禍亂不是自己製造,就應聽從新立之君,這是先人的原則啊。

於是,季子到吳王僚的墓上回報自己完成外交任務的經過,為吳王僚痛哭一番,之後回到朝廷中自己的位置等待新王的命令。

《史記》:可保一世的安穩,學季子的生存之道

吳王闔廬的篡位說是不德卻也合情理。在他看來,自己身為長子長孫,是父親諸樊的最合法繼承人了。但父親諸樊為了讓季子繼位,留詔讓他的三個弟弟依序即位,季子不當王,本該接下來是他,不應該是三叔的兒子即位。

季子沒有在這雙方的是非、成敗中站隊,或是忿忿不平、看不開。他反而是站在一個更高點來看待這段自己也攪在其中的政局中:先祖仍然得到供奉,社稷之神仍然得到供奉,百姓仍然有國君,我也沒有製造禍亂;這樣,我又有什麼可怨?只有哀悼死者,侍奉生者,順從新王,以應對天命的安排。

《史記》:可保一世的安穩,學季子的生存之道

這就是季子行事為人的高超之處,雖有原則,卻不迂腐、墨守成規;而是懂得變通。按今天的話說,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當然,說的不是趨炎附勢、牆頭草;而是懂得順應歷史的潮流。

所以季子才能夠在任何的環境中不但能夠潔身自好,又能護得自己周全。不至於像那伯夷、叔齊想不通,結果在昌盛之世代中活活餓死自己。是誰之過呢?

季子能夠在不利的環境中,及時調整自己,換個角度看待問題,使他的人生不為環境所影響,反而豁然開朗。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習的:有原則卻不迂腐,換個角度看問題。

三、學季子待人真誠,廣交好友;成為身邊人的良師益友

【原文】

去魯,遂使齊。說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

去齊,使於鄭。見子產,如舊交。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以禮。不然,鄭國將敗。”

季子外訪鄭國時,與子產相交如同知己般真誠、推心置腹。季子對他說,鄭國掌握政權的人奢縱其人,大難降臨,政權最後一定會落在子產身上。然後季子向子產直言:“你執政時,要小心地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要衰敗。”

我們看到,季子身為臣子受命出使各國。在與各國政要交往的過程中,他不但能夠看到這個國家的根本問題,而且能夠做出準確的預測。這是他的智慧的過人之處。

難得的是,季子將自己所看見的、所認為的,都照對方可接受的方式告知對方,使得他們聽取進去,並規避可能產生的國家禍亂或是延及自身的災禍。

《史記》:可保一世的安穩,學季子的生存之道

季子的這種待人真誠,直言不諱的性格為他積累了豐厚的人脈。重要的是,他成為身邊人的良師益友,與他相處之人都能夠因他得福。這是一個寶貴的人格特質,也是一個可貴的人生。

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不一定非要得到功名利祿不可;卻一定是個能夠以正面的影響力感化他人、造福他人之人生。

小 結

以上三點,季子優秀的人格特質,促使他在複雜的政局中隨遇而安,在多變危險的環境中化險為夷;留下一世英名。

點個關注,惜時悅讀,與你談古思今,共品人生。

惜時悅讀 相關薦讀:

《史記》:為什麼說做人就要學做孔子的老師季札?看這兩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