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田翁野語 漢語之骨,入聲歸來(三)

  • 由 田翁野語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20
簡介平水韻是官話詩詞用韻的字典,這裡說官話詩詞,意思是此外尚有鄉音方言中的民謠山歌類漢語詩詞,那裡邊的入聲字應比平水韻中多得多,這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內容,我們討論的古詩詞,是指文人所寫、形諸文字、用官話韻的詩詞

儒的近義詞是什麼

古詩詞中的入聲字(三)

詩曰:武昌槍響皇權泯,世道誰期欲頓淪?略地攻城看武弁,滅儒焚典是文人。

思潮偏認拼音好,運動號稱文化新。愚眾取經行錯路,請來狼主作真神。

四、 入聲的範疇 前面我們定義入聲的時候說過,入聲是一種讀音,是種發音方式。據

此我們就可以推測入聲的範疇。

1、平水韻中入聲字 約有一千七百多個。平水韻是官話詩詞用韻的字典,這裡說官話詩

詞,意思是此外尚有鄉音方言中的民謠山歌類漢語詩詞,那裡邊的入聲字應比平水韻中多得多,這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內容,我們討論的古詩詞,是指文人所寫、形諸文字、用官話韻的詩詞。平水韻有官頒標準的性質,它的發音就是官話(即唐宋時期的普通話),它發音的標準音應是晉秦隴音(唐三百年的京音)和中原音(豫魯冀音和江淮音,豫音是北宋二百年的京音;六朝古都南京的語音曾是中國國語)。我們應知道以下事實,平水韻用到清末,可證明

唐至清末的一千三百年間,官話

(且稱古官話)

是以秦晉冀魯豫和江淮語音而不是北京語音為基礎語音的。

古官話音短,有入聲;普通話(今官話)音長,幾乎沒有入聲。語言學家把漢語分為八(七)大方言(一級方言),主要的北方方言使用人口占國人的七成以上。原先的分法,北方方言分為華北、西北、西南、江淮四個次方言,普通話的定義裡就有“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這一條。語言學家朝三暮四,後來又說應分為十大方言,北方方言變成官話方言,分為東北、北京、冀魯、膠遼、中原、蘭銀、西南、江淮八個次官話方言,把晉音像棄敝屣一樣,踢出了北方方言,踢出了官話(豈有此理!),可憐六千三百多萬人使用的晉語(說北京音的人口說是一千五百萬),失去了作為基礎方言的資格!大唐的龍興地,平水韻的編纂處,保留很多古音,很多古詞彙,北方方言胡化最輕的地方,華夏雅音的發祥和存續地,其語音竟成了非官話,被排斥在現代漢語基礎語音之外,實在是非夷所思!其被排斥主要原因,據說正是因為其中入聲多!保留古音,即是罪狀,還說晉音中俚語多,也是錯處。是非對錯他們說了算,信口雌黃是他們的權力!在不才看來,晉音是珍貴的漢語古音活化石,是研究漢語語音最重要的資料,其價值遠遠高過其他方言與普通話,她不僅是正宗的漢語古音,更是正宗的現代漢語語音之一。貶低晉音,不是數典忘祖,就是居心叵測!再嘮叨一句,山西話有個詞叫寫戲,看明清小說知道有個詞:寫船。寫的這項字義,其他詞彙無可替代,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卻找不到,它儲存在現代晉語中。

2、各方言中的入聲 我們討論古詩詞中的入聲,實際上了解平水韻內的入聲字即可。但

作為炎黃子孫,對現代漢語的入聲情況不可不知。民國初年政府頒行的

老國音

中,尚保留入聲字和分別尖音團音,入聲字以下江話(南京話)語音為標準。老國音委員會還特別說明這符合北京讀書官音,不可因北京土話無之而偏廢。融合南北二京之音,形成新國語,老國音可謂公允。然西學東漸,邪說氾濫,所謂新文化運動若洪水猛獸,雖比之後來不過屬小巫,但實是大巫之濫觴。既成潮流,烏合之眾推波助瀾,逆之者噤若寒蟬。連著名大書家髯翁先生,也推出標準草書,多采俗、簡字入書,寧左勿右。老國音出來後,左派們滋生起來,視其革命不徹底,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後快。幾個原先“崇拜皇權,篤信經學的儒生”搖身變為激進的憤青,力主拼音代替漢字,即拿國語漢字開刀,使漢語語音發生了一千多年來的一次突變(前面說過:1、定北京音為標準音。2、取消入聲,派入北京音的四聲。3、尖團音合流)。其中的錢生,功勞頗大,其人寒窗十載,炮製出個

國音常用字彙

,狗屎成了香餑餑,洋奴們嚼之不厭,直至今日,仍是人們的大餐。錢生為後人念念不忘,不才覺得,另一個名字才更值得我們記住:章太炎。他是濁流中的砥柱山,是中華文化興滅繼絕的勇士!

民國廿一年,反動政府頒佈了上述

字彙

,宣告了入聲在國音中的滅亡。但中華文化是滅亡不了的,入聲依舊牢固地存留於現代漢語中!存留在漢語的各種方言中。眾多的有識之士對所謂

新國音

不屑一顧甚至公然反對,新學堂不教入聲了,舊私塾照學不誤。倡導者與有司也裝聾作啞。直到新國音和政治掛上鉤,異議者才不敢作聲。學人對入聲諱莫如深,視為高壓電線,唯恐避之不及。大語音學家王力先生苦心普及詩詞格律知識,對入聲也是含糊其辭,蜻蜓點水,不敢說吟誦古詩詞入聲字必須讀入聲,只是把入聲字作上標識,讓後生們自己琢磨。可悲也夫!然而平頭百姓卻不知買賬,使用方言樂此不疲,入聲依舊鏗鏘作響。他們或覺得方言能表達鄉土情懷,能顯示人際親近感,他們有些人甚至覺得新國音令人生厭,對其凌駕於方言之上,強力“推廣、普及”心懷不滿,尤其對擅自改變他們姓氏的讀音、寫法怒不可遏,認為是辱沒他們的祖宗,汙辱他們的人格。例如你問某人貴姓,他會答道姓短促的“巴”(入聲薄),讓你覺得有種異常氣氛。

平水韻的常用入聲字有五六百個,而方言中的入聲字應該更多。理由如下。

甲、前面講過,古人曾說秦隴的去聲就是入聲,實際上北方方言區(北京、東北除外)好多地方中的

一部分去聲字

、與入聲字不好分辨,比如魯音中似乎就有這種情況。原則上講,任何漢字都能發成入聲(短促的發音。前面說過,入聲是漢語的一種發音方式),但其他聲調的字發成入聲可能會引起詞義的混亂,而上述的這些去聲讀成入聲卻不影響詞義。正好近日在頭條上看到張文平先生一篇解釋“殳”字的文章,說晉音把平聲殳字(古今音都是平聲)發成入聲。若所言正確,正是何字皆可讀作入聲的佐證。(代縣話:撤你個鼻竇!“撤”是否即是殳字的入聲?)把這些去聲字中一部分字看成入聲字,入聲字的數量能擴大多少!(說句題外話,不才覺得日語像是入聲語言。英語等外語中也應有入聲。)

乙、普通話中所謂的輕聲,絕大多數是入聲 輕聲是取消入聲時製造出來的一個東西,

說它是種特殊音變,說它聲調又輕又短,因沒有固定調值,不能當聲調看待等等。漢語幾千年沒聽說過有輕聲,突然在彼時彼刻,無中生有,蹦出此物,讓國人瞠目結舌。可見這些人糟蹋漢語漢字,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其實輕聲本是入聲,古詩詞中作為詞助的“得、了”等都讀入聲。在口語中,恐怕除北京音東北音把“輕聲”讀得輕外,其他地方絕大多數“輕聲”的發音並不輕。比如“桌子”一詞,京音“桌”音長且重,“子”若有若無。而魯音“子”發音清晰,與“桌”音長几乎相等,二字都似入聲。還有一個例子,冰雹的雹字,可能因為把包當成了聲符,所以普通話讀成包陽平。實際上這個字是入聲字,讀音起碼在魯音中還保留著,濟南話把冰雹叫做“巴子”,和鞋拔(入聲字)子的“拔子”發音相同,巴(拔)字短平,就是雹字的入聲發音(平水韻雹在覺韻中,韻母似應為握,前面說過,入聲字韻母模糊,在各方言中發音有別,魯音發成麻韻。其他方言中或許有發握韻的)。子字清晰,二字的音長比例,約為六四。兩個字是典型的入聲字。而普通話讀“拔子”,拔字音重且長髮音造做,子字輕得聽不見,二字的音長比例,至多九一。所以說,輕聲是北京音

把入聲讀輕

形成的東西,中國多數方言中,所謂的輕聲即是入聲,有資料說,馬來西亞的華語就沒有輕聲,京音的輕聲全發入聲。有輕聲的除了京音外,恐怕也就是東北方言和北京周邊的某些方言,在現代漢語中的比例不會太高。

綜上所述,入聲的範疇包括:1、平水韻中的入聲字,2、各方言中的入聲字,3、方言中的部分去聲字,4、輕聲字中的大部分字。前面說過,現代漢語中入聲的範圍比王力先生說的要多,王力先生說中國約有一半的地方保留著入聲,不才覺得國人中說入聲的人該有七八成。請看下回繼續分解入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