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臨摹《蘭亭序》心得體會

  • 由 球場外的新聞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04
簡介透過這次臨摹學習,驚歎這小小的一副字帖,真要臨好了臨像了,難度竟是如此之大,因為在《蘭亭序》28行的324字中,竟蘊涵著如此豐富精妙的筆法,絕非一朝一夕便能運用自如:精妙的筆法首先體現在那變化多端的起筆和收筆

責的結構和部首是什麼

在這次名家工作室學習班的學習期間,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對《蘭亭序》進行了學習臨摹。這次的學習臨摹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字帖臨摹,而是對《蘭亭序》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化的研究和臨習,透過自學蘭亭序的文字內涵、聆聽老師關於“蘭亭論辯”的講座、反覆多次的精準性臨摹、區域性結構單獨臨摹和對通篇《蘭亭序》的全部臨摹,使我一步一步加深了對《蘭亭序》的理解,初步體味到了箇中的種種精妙,從幾乎沒有什麼基礎開始,逐步掌握了通臨《蘭亭序》的一些技巧。因此說,透過這次對《蘭亭序》的學習臨摹,我收穫了很多心得,現簡要記述如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特別是我們的導師陳振濂大師給予批評與指正。

體會之一:書法是一種有思想表達和精神內涵的藝術。

我們都知道,書法藝術是一種線條藝術,因此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之前在練習書法的時候,都非常關注書法的外在形式,比如怎麼把線條寫流暢了、寫生動了、寫活潑了、寫漂亮了,對一幅書法所要表達的文字內容,卻往往未加過深的體會與考慮。這次看到名家工作室的課程安排中,對《蘭亭序》的臨摹分量特別重,便特地抽時間認真研讀了《蘭亭序》的內容以及書寫蘭亭序的背景情況。透過研讀,我加深了對王羲之創作《蘭亭序》的心情和心境的理解,再回觀這幅作品,果然線上條美輪美奐的字裡行間,看出了些許端倪。譬如,《蘭亭序》所記述的內容可分三個層次,每一層次的內容不同,所反映的情緒也不同,書寫的效果自然也會流露出不同的風格差異。第一層次的內容,是描寫蘭亭聚會的時間、地點和環境,此時作者的心境顯然比較平和,因此字型也比較工整、端莊、典雅,行間距也相對較寬,傳達給作者的是一種疏朗明媚的心境;第二層次開始感嘆生死之無奈,作者的心理活動顯然發生了一些質變,因此從字型上和章法上也有了些微的變化,字型從一開始的偏楷,逐漸向行楷遞進,應該是作者情緒波動的情不自禁的流露,行間距也逐漸變得緊密起來,字型或大或小、或粗或細,字距或密或疏、或收或放,均傳達給觀者一種跌宕起伏、慨然長嘆的心境;到了第三層次,表面似乎情緒有所平復,表現在字型大小又漸趨一致,但事實上作者的心情已經達到了一種悲愴的頂峰,主要表現在行間距已完全錯綜交疊在一起,而且塗文改字的情況也多次發生。經過這番細心的體會,我的眼前彷彿浮現出了王羲之執筆狂書的整個過程,然後自己再下筆臨摹,也禁不住帶上了這樣一種跌宕起伏的心情,感覺筆端流暢出來的,已不僅僅是一種線條藝術,而是一種思想與情緒的傳達。

體會之二:精彩的書法藝術是章法完美的完整作品。

儘管《蘭亭序》應該是即興之作,在神采煥發的同時,出現了一些行間距疏密不均、整列字向一邊傾斜、漏字插字,甚至塗塗改改等在常人看來都可能是敗筆的情節,但書法大師的功力往往就正好體現在常人的眼力所不及之處。透過對《蘭亭序》的反覆讀帖、揣摩和感悟,逐漸在那些貌似失誤的地方看出了味道,看出了章法來。首先,不論剛才例舉的那些情況是否敗筆或刻意為之,反正通觀全篇《蘭亭序》,給人的是一氣呵成、渾然一體的整體完美感,這便是章法上最大的成功,或者更極端一點地說,能用眾多的失誤來構築成一篇精彩的、完整的書法作品,這難道不比規規矩矩、工工整整地創造出一篇精品更困難、更顯示功力嗎?想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在臨帖過程中就更加有意識地去品味王羲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感悟的結果是:書法藝術與繪畫藝術在此有相通之處,必須時時處處注意佈局、構圖和章法。而《蘭亭序》正是如此,貌似隨意甚至偶有失誤的書寫,其實到處佈滿了書家巧設的玄機。比如“有崇山峻嶺”,貌似“崇山”二字只是簡單的補漏插入,可是細觀前一行文字,已呈右傾之勢,變化的感覺是出來了,但是總不能接下去的通篇都這麼右斜吧?那後邊的變化又何在呢?因此書到第四行,應該重新擺正過來了,但如果只是簡單的寫正,勢必又會承托出第三行的傾斜,觀感就不美了。而在此處插入“崇山”二字,正好起到了不動聲色矯正行列之效果。即便“崇山”二字並非王羲之刻意插入,而是不慎漏書,那麼能夠以如此精彩的方式補入,也足見對章法的超高把控能力,非精品力作不能為也。同時,為了使通篇文字呈現出“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章法效果,王羲之在處理很多左右結構的字型時,故意將左右部首分得很開,比如“引”、“以”、“仰”,給人感覺特別疏朗;而在處理一些筆畫較多的字型時,為了不致字形垮散,都寫得非常緊湊密集,並以筆畫的筆勢、粗細等變化來豐富字型,如“蘭”、“興”、“觀”、“聽”“觴”等很多字就是很好的代表。透過這樣的字形疏密、粗細、大小巧妙搭配,以及字與字之間的穿插呼應,都使整幅作品呈現出了充滿節奏變化、又相得益彰的完整章法。

體會之三:變化多端的用筆技巧讓人回味無窮歎為觀止。

因為需要精確臨摹,就必然得細心揣摩其用筆的各種細微特徵,這是之前從未接觸過的臨摹方法。以前臨摹圖畫或者字帖,只一味追求外觀一致,而幾乎沒有去用心思考過如何用筆,才能讓這種外觀上的相似形神兼備,同時臨摹到原作的那種神韻。透過這次臨摹學習,驚歎這小小的一副字帖,真要臨好了臨像了,難度竟是如此之大,因為在《蘭亭序》

28

行的

324

字中,竟蘊涵著如此豐富精妙的筆法,絕非一朝一夕便能運用自如:精妙的筆法首先體現在那變化多端的起筆和收筆。比如第四行倒數第三個字“清”的右半邊有三條平行橫線,本極易寫得呆板的字型,卻被王羲之寫得雋秀流暢,妙處何在?細品之方可發現,原來上下三橫的起筆和收筆,皆有所不同,再加上長短的錯落,便顯得風姿綽約了。不用心體會,就無法領略到這種精妙。這種例子在字帖中比比皆是。筆法的精妙同時體現在筆勢的翻轉行進之酣暢淋漓上。縱觀《蘭亭序》的運筆,正如大家所形容的“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真是字字皆瀟灑,令觀者果然有“清風出袖、明月入懷”之感。可以感覺到,王羲之手中之筆是何等的鬆弛與靈動,如一杆生命在他手中自由翻飛,才能書畫出如此恣意瀟灑卻又不失穩重大方、俊逸清秀又不失堅韌帶勁的好字來。筆法的精妙還體現在豐富多彩的字形變化上。通觀《蘭亭序》,其實重複的字不在少數,但是卻根本沒有給人以重複之感,為何?蓋因王羲之筆下的每個字都富有變化與個性之故。最典型的便是“之”字,整篇序中的

20

個“之”可謂是字字不同,千變萬化,奇妙神秘,令人拍案。當然,《蘭亭序》的筆法之精妙遠非這些,我輩初悟此道,便已覺感悟良多,受益匪淺。相信在今後的繼續不斷學習中,定會對《蘭亭序》有更加深刻的體悟,從而使自己的書法藝術修養邁上新的更高層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