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 由 厲羽萱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15
簡介馬幫在幾千年歷史的風雨中,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趕馬人的精神早已紮根在這條古道上

絆組片語和拼音怎麼寫

馬幫,這是一個古老的、早已消失在當代日常生活裡的名詞。

當代的物流運輸採用多種方式,海、陸、空多式聯運,機動靈活,朝發夕至,效率非常高。

然而,在我國廣袤的大地上地理環境複雜多變,時至今日,一些山區仍然生存著馬幫這個古老的職業群體。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在廣東河源,就有這樣一個由三對年輕夫妻組成的小型馬幫。

為了生活,馬伕們趕著騾馬勞作在密林深處,與崇山峻嶺、深溝陡坡做鬥爭,雖然箇中辛苦不為外人所知,

但據說他們月入四萬,讓許多工薪族羨慕。馬幫究竟是怎樣工作的?

三對馬幫夫妻的生存狀態如何?在馬幫幹活,真的可以月入四萬嗎?

01 又見馬幫

現代交通已然非常發達,但在地形陡峭複雜的地區,馬幫仍舊活躍著,他們負責運輸到門的最後數公里。

在河源市就有這樣一支規模較小的馬幫,仍然活躍在這裡的密林之間。讓人們意外的是,這個小型馬幫的運營者,是三對夫妻。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發展。電力部門建塔立電杆、山區人家營建房屋,乃至修路搭橋搞基礎建設都曾用到這支馬幫運輸原材料。

只要客戶有需求,這個小小馬幫都可以承運,不管是鋼筋、水泥、還是河沙、木材,它往往完成最後數公里的貨物運輸。

這支隊伍在三對年輕夫妻的辛勤經營下逐年興旺起來。

他們按量和路途遠近計費,價格公允,一次運輸的營業收入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這個價格還包含卸貨落地的服務。

這支小隊伍繼承了古老馬幫的精神,不懼風雨,敢於冒險,掙的就是這份辛苦錢。

他們分工明確,通常是女人們負責探路鋪路,清掃障礙,男人們負責驅趕騾馬,負責運輸安全。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遇到夜間休息,他們會輪流值守看護貨物。他們通常在凌晨四五點就要套好騾馬出發。男人們事先已經選好走哪條路,每天走多少路程,預備中途休息幾次,都會詳細的計劃。

機器會因為超負荷運轉而宕機,騾馬也會,因此他們準備了兩批騾馬承擔業務,這與現代物流車隊的牽引掛車“甩掛模式”頗為相似,哪一匹騾馬病了傷了,就有它的同事頂班。

在馬幫內部,騾馬比人嬌貴,平均每匹騾馬價格在一萬以上。因此,幾位經營者很是愛惜畜力,一有夥伴傷病,就緊張得不行。

遇到大雨天氣,負責探路工作的女人們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完成工作。他們一共6人,擁有18匹馬,人吃馬嚼,每天的花銷頗大。

扣除各項成本開支,三個家庭每個月淨收入四萬元左右,有人就會說,好羨慕,我也要去。然而事實上,這個小馬幫每年只有四個月可以接到業務,當地雨量充沛,留給他們運貨的日子並不算多。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所以,每年的這一百多天的時間是他們的全部希望。

為此,他們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常常染上風寒,腰腿都有風溼。

他們拋家別子、風餐露宿,經年不歸,隨時要與惡劣天氣抗爭。長年的野外跋涉,日光曬傷了他們的臉膛,每個人看起來都比較顯老。

為了按期交付貨物,運輸過程中,六個人只有靠吃乾糧果腹,只有在沒有接到業務的時候才能回到臨時住所稍作休整,吃上一頓熱飯。

成員小軍說,不能耽誤僱主的工期,十多年下來,馬幫成員老黎夫妻倆攢夠錢在老家建起了一座漂亮小別墅。

老黎說,他們年紀都有點大了,再幹幾年,等孩子們大了,自力更生了,就回去守著家裡老人過日子。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生活就是不停地做出選擇,一旦選了,就要踏實無悔地走下去。老黎他們三對夫妻選擇依靠勤勞致富值得尊敬。

02 神秘的馬幫文化

在我國的廣大西南地區,馬幫曾活躍在萬山之中。

以雲南為例,在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通車以前(分別在110年之前82年之前),整個彩雲之南沒有成熟的交通幹線。

那個年代,貨物的流通運輸完全依賴人力、畜力。即便以上兩條幹線貫通之後,它們可以輻射到的其他地區,騾馬仍是主角。

有一部老電影叫做《山間鈴響馬幫來》,故事就發生在雲南苗寨,主要內容是:百姓期盼馬幫運送物資到來。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這部電影的核心衝突就是土匪想要搶劫馬幫運來的貨物,邊防軍和民兵們當然不能同意。於是雙方鬥智鬥勇,邊民們最終大獲全勝,土匪被掃清。

電視劇《茶馬古道》講述的就是三個雲南大家族子弟的故事,他們很有大局觀,在國難當前的時候,拋開前嫌,以大義為先,組建馬幫商隊走上茶馬古道,保證了抗戰物資的輸送。

漫長的歲月裡,馬幫長年奔走在風格各異的族群之間,走村串寨,來回往復。

一群趕馬人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他們生死與共,互為依靠,因此聚眾成幫,形成了鮮明風格的組織,有各自的幫規,習俗和禁忌。

同行之間爭奪商路和市場份額,難免發生摩擦爭鬥,這個時候往往按照行規來商議處理。

馬幫有自己的行話和行為模式。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人們因為敬畏,總是篤信一些摸不著看不見的未知。

例如,趕馬人忌諱不吉利的言語,因為人和馬都懼怕毒蛇猛獸,所以特別避諱直接提起,他們用

“老梭”

代指

“蛇”

叫做,用

“老灰”

代指

“豺狼”

趕馬人相信萬物有靈,有神的存在。

對於與

“蛇”“豺狼”

同音或相近的詞語都忌諱提起,擔心引來蛇神、狼神。

白族人的馬幫也有這類禁忌,

用“大貓”代指老虎,豹子在白語裡稱“幫”,如果絆了腳,不能說“幫”,只能說“嘡”;遭遇劫匪,說“打財喜”了,諸如此類禁忌還有不少。

馬幫在出行方面也有自己的禁忌——出門必須先行擇定吉日,禁忌逢三(喪)、四(出事)出行。

每逢承運貴重貨物,頭領會花錢延請專業人士來卜算擇吉,以示吉凶禍福和去向,用到的卜卦方法有:

草鞋卦,雞頭卦,貝殼卦,草標卦

等等。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03 馬幫愛情故事

長喜是一名趕馬人,自小跟隨大伯三叔出門討生活。他沉默寡言,性格沉悶,年過三十,沒有娶親。

後來,他們經過一個被土匪襲擊的山村,毫無人性的匪徒濫殺無辜,帶走了可以帶走的所有糧食和騾馬。

他們綁架了一個十幾歲的姑娘。憤怒衝昏了長喜的頭腦,他嘶吼著,把鋼刀刺進了馬背上匪徒的胸膛。

他身中三刀,終於趕走敵人,救下了那個名叫“四芳”的姑娘。四芳說,她的爹孃都被殺了,年輕的恩人啊,讓我跟著你走把恩情來償還。

後來的事情特別簡單,不久之後,長喜有了自己的婆娘。那之後呀,他遠行於萬山之間,她在家中養大他們的孩兒、代他盡孝。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四芳學會了一首歌,長喜出門的時候,她總是這樣唱:

“三十晚上吃喜酒,大年初一就出門,今生緣薄見不著你,來世我還等著你。”

趕馬人的愛情是堅守的愛情。馬幫裡,有很多位長喜和四芳,他們的愛情都很相似,只是發生在不同的年代和地方。

04 馬幫:我是這條路上的主角

思普邊區盛產普洱茶,人無我有,這麼好的茶當然要賣出去。

正是有了馬幫,不畏萬山隔阻,將重重障礙踩在腳下,不斷地進入思普邊區,普洱茶才得以分銷天下,使得量產普洱茶才有了可能。

馬幫透過運銷普洱茶,快速發展了自身,發展壯大的馬幫自然又促進了運銷,一個良性迴圈順利形成了,並一直健康成長。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馬幫日益頻繁的運銷活動助推了普洱茶貿易發展興盛。

有了茶貿易的興盛,邊區的經濟日益發展,馬幫在運銷茶葉的同時,也運輸生產工具、各類生活用品。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馬幫為邊區帶去了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去了優秀的文化和思想。普洱茶和馬幫於是成為滇地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茶馬古道這個名詞,國人皆知。趕馬人的工作不單純是駕馭騾馬,更多是銷售工作,

商人逐利。

卡爾·馬克思說過,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先民們說:沒有路就蹚出一條路來!一個蹚字很簡單,然而當年馬幫的先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需要何其巨大的勇氣!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他們是一群冒險者。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馬幫行走的路線多在崇山峻嶺之間,被打劫,被掠殺是經常發生的。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箇中辛苦難與人言。那個正當壯年的趕馬人,早上還憧憬著:這一趟出門掙的錢就夠過春節的花銷了。

明天到了前面鎮上,給老婆孩子添置一身新棉衣,傍晚的時候,馬隊遭遇土匪,激鬥之中,他滾下了山崖,屍骨無存……

馬幫要面對的不只是“人禍”,更多的是“天災”。

大山裡多的是毒水毒草、毒蛇猛獸,瘟疫疾病滋生,趕馬人經常為此送命。

今天,遊客們行走在這條擁有馬幫神秘文化的精品旅遊線路上,大抵可以體會到些許當年趕馬人的辛勞。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這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馬幫在幾千年歷史的風雨中,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趕馬人的精神早已紮根在這條古道上。

時至今日,古道上依然散發茶香的古茶樹,見證了各民族間因茶結緣,難以分說的深厚情感。

人類一直在尋找永恆的家園,茶馬古道上就有諸多實證。

她是民族遷徙的畫卷,數千年來,在這條綿亙5000多公里的古道上,漢、藏、彝、納西、傈僳、哈尼、基諾、羌、普米、白、怒、景頗、阿昌等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真實反映了西南地區多元民族文化。

她就像西南地區的一張巨網,上面的繩結就是各民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互動。馬幫就是這張巨網的締結者。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佛教沿著趕馬人蹚出的路向東方傳播。茶馬古道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

我們可以看到,現如今,公路四通八達,馬幫幾乎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

2013年,地處藏東南的邊陲小鎮墨脫建成了公路,馬幫的鈴鐺聲漸成歷史迴響,當地的趕馬人迎來亙古未有的命運改變。屬於馬幫的時代結束了。

05 結語:馬幫精神今猶在

而今天,世代留居在蒼茫大山裡的人家,已少有聽聞馬幫震天響的鋩鑼聲,但馬幫的精神從未離去。

團結、守信、勤勉、寬容、堅韌不拔,它們融入馬幫後人的血液裡,形成樸素的價值觀,成為一門必修課。

揭秘“騾馬幫”夫妻的真實生活:在密林深處幹活,月收入高達四萬

很想去一次馬幫文化的故鄉——賓居古鎮,這裡群山蒼翠,萬木青蔥,在瀰漫水果香味的老屋前,聽著源於賓居的《趕馬調》入定,飲一杯古樹普洱茶,細數鋩鑼聲聲,暢聊馬幫故事。

“砍柴莫砍葡萄藤,養女莫嫁趕馬人。三十晚上做媳婦,初一早上提出門。不是阿哥無情義,欠下錢債掛在心。

你要出門莫討妹,你要討妹莫出門。(男)討你差下這筆債,不去趕馬還不清。……”

參考文獻

湖北日報網 巴東懸崖上的騾馬幫 2021-8

東方網 巫峽雲巔上的騾馬幫 2017-9-26

《趕馬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