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 由 晨之論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11
簡介從書法的角度而言,左面這個鉤就是“趯”,它要用“折”筆寫,點畫形態上就出現了“力士脫靴”的特點

靴怎麼寫筆順

讀帖仔細的人會發現,元代大書法家趙松雪所寫“豎鉤”的右下角經常會缺了一塊。為什麼會趙松雪會這樣寫豎鉤呢?我有個學生以為這是印刷問題,拿到帖她就用筆把這缺口給補上了。其實,這種寫法在書法上是個術語,叫做“力士脫靴”!這是怎麼回事呢?它與書法中“趯鋒”的書法方式有關。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以“永字八法”為例,它中間的鉤叫做“趯”。其實在書法中,“鉤”和“趯”是有區別的。鉤是一個“轉”,可以一筆帶出。“趯”是一個“折”,要實筆寫出。由於“趯”像人的腳,有足跟、有足尖,腳後跟去掉一點就像把腳後跟的鞋子脫下來,所以它被人稱為“力士脫靴”。(典故取自唐代寵臣高力士曾為詩仙李白脫靴之事)。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轉”是逐漸地改變方向,不過雖然每時每刻、每一點上都在改變方向,但具體到每一點上改變的程度非常小,幾乎感覺不到。“折”是運動中突然改變方向,所以有明顯的折角。

以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將”字為例,它的左右底畫就分別出現了兩個鉤。從書法的角度而言,左面這個鉤就是“趯”,它要用“折”筆寫,點畫形態上就出現了“力士脫靴”的特點。右邊的這個鉤是“鉤”,它要用“轉”筆寫,可以看作是圓弧形“豎”畫的簡單收筆,一筆即可將以將豎和它連在一起寫出。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分筆獨立寫出的鉤,在書法中稱為“趯(tì)鋒”,它跟“豎”畫是連線在一起的兩個筆畫。(它與推筆緩行以筆尖寫出來的“趯(yuè)鋒”同音但異義。)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趯(tì)鋒所出的鉤有兩種寫法。趙松雪與歐陽詢用的是相對簡潔一種。出鉤前先提筆將筆鋒立起來,然後順勢更換毛筆錐面,中鋒出鉤。不過歐陽詢的趯(tì)鋒勁潔爽利,一般沒有“力士脫靴”的現象,而趙松雪的趯鋒則經常出現“力士脫靴”。之所以如此,與筆毫過軟、彈性不足有關,也與出鉤時沒有全部轉為中鋒有關。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顏真卿和柳公權所用的趯鋒是另外一種寫法:出鉤前先畫一個圈兒,轉為中鋒再出鉤,這個方法叫“踆鋒”。踆鋒可看作一種小圈,是連筆調鋒的動作,涉及到兩個運筆動作的轉換。在下一個動作發出前,要先筆鋒稍停,向下扭轉筆心,為下一個動作的起筆蓄勢。這就好比踢足球前,腳在前踢之前,先要停腳等向後借勢之後再往前踢。這也就是《玉堂禁經》所說的:“踆鋒,駐筆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踆之。”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趯鋒出鉤的這兩種方法,前者用的是“翻”,後者用的是“絞”。康有為說“方筆用翻,圓筆用絞”。歐趙筆法取晉人筆勢流暢之意,故用翻筆,顯得乾淨利落。顏柳筆法取唐人筆勢沉鬱之姿,故用絞轉,因此其所寫豎鉤的下端多出現了“鵝頭”。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不過,不管是用哪種方法寫豎鉤,都是能寫出右下角有缺口的鉤的,有了缺口這就叫做“力士脫靴”。沒有“鵝頭”是頓挫隱藏在了在點畫之內,有鵝頭是把頓挫顯示在了點畫之外。帶出了額頭。顏真卿《告身貼》中的“於”字,一豎下來之後,踆鋒的圈比豎筆更低,然後趯出,這個看起來幾乎要掉下來了的“趯”就是“力士脫靴”。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趯”的左右位置,受踆鋒影響,也有變化。有的老老實實放在豎筆的中間,有的靠左,也有的靠右。就拿《告身貼》這個“於”來說,這個字是偏於左的,結果右下角好像少了一塊。趙松雪的作品有趯偏在左方的例子,歐陽詢《陰符經》中的趯則有趯偏在右方的現象。之所以右面後凸出來,這因為是多轉了一圈。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那麼,豎鉤的下端要不要有缺口,出現“力士脫靴”呢?這個要看個人喜好而定,多點變化能夠增加書法創作的姿態。所以,王羲之的《蘭亭序》中早就出現過有缺口的豎鉤,也出現過“頓鵝頭”的現象。趙松雪的豎鉤之所以屢屢出現這個特點,正是對於王羲之筆法非常熟悉的緣故。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無代書法大家趙松雪所寫的豎鉤,為何經常出現“力士脫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