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濟南靈巖寺“鐵袈裟”之謎,當代專家經過研究,揭開了歷史的秘密

  • 由 未識君時不知情 發表于 武術
  • 2021-08-07
簡介至於鐵袈裟力士像的鑄造年代,專家們認為可能是唐代初期,屬於唐高宗與武曌(武則天)舍資在靈巖寺所鑄“六身鐵像”中的一塊殘體

袈裟有什麼用

“袈裟”是佛教僧侶普遍穿著的一種特殊衣物,素來有“法衣”之稱,其多為布絹絲綢所制。可是您聽說過“鐵袈裟”嗎?在山東省濟南市的一座寺廟中,就有一個時逾千年的鐵袈裟,而它的出現,卻引來歷代學者的爭議。鐵袈裟究竟從何而來?現代考古學家又會給出怎樣的解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有一座著名的靈巖寺,靈巖寺的建造歷史可追溯至東晉時期,在北魏孝明帝時期又進行了重建,於唐代達到了鼎盛。該寺歷史悠久且佛教底蘊深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為海內“四大名剎”,現今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在靈巖寺東南側的“轉輪藏”仙人巖東側廟堂遺址懸崖下,有一塊高約2。05米,寬約1。94米鏽跡斑斑的巨大鐵塊,其整體造型相當不規則,並且伴有凸起的縱橫紋路,外形酷似僧侶的袈裟,故此也有“鐵袈裟”之稱。

鐵袈裟是靈巖寺著名的“八景”之一,從古至今,都被歷代文人墨客所瞻仰,因此也留下了不少關於它的詩篇與記載。不過在觀瞻鐵袈裟的同時,所有人不禁產生一個疑問,如此形象逼真的巨大袈裟,究竟是從何而來?

如果查閱相關史籍資料,我們會發現,在清康熙年間,由馬大相所編的《靈巖志》一書中就有關於靈巖寺鐵袈裟的“鐵袈裟圖”。在“鐵袈裟圖”一側,還配有文字曰:“世傳定公建寺時,有鐵自地湧出,高可五六尺,重可數千斤,天然水田紋,與袈裟無異,故名”。意思就是說,鐵袈裟並非人為製作雕鑿而出,反而是自己從地裡生長出來的。如此解釋,不免令人感到有些疑惑,如果說草木可以從地下生長而來還算合理,但是一大塊鐵疙瘩由下而上自動長出,想必有些解釋不通。

大清乾隆皇帝,號稱是“歷史上最喜歡遊山玩水的皇帝”,靈巖寺著名的鐵袈裟,自然也逃不過乾隆皇帝的旅遊範圍。乾隆一生篤信佛教,尤其對鐵袈裟,更是加以盛讚,居然以物詠詩,專門為鐵袈裟作詩8首,並欽定其為靈巖寺八景之首。

乾隆皇帝對於鐵袈裟的由來究竟有何看法呢?我們可以從乾隆55年時其本人所作的詩中尋找答案。乾隆詩曰:“一領淨衣那論斤,法身披祗當絲紋。鑄鐘想以不成廢,置此半途徒費勤”。從詩文內容來看,乾隆皇帝認為,靈巖寺鐵袈裟並非地下自然生長而來,更不是人工雕琢的產物,應該是鑄造大鐘時所餘下的廢料,是一種渾然天成的藝術品。

如果從古代生產力來看,乾隆皇帝的推理並非毫無根據,在清初年間,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曾在《山東考古錄》中的“考鐵”一文內,對鐵袈裟進行了考察描述。在他看來,濟南地區自古盛產鐵質,鐵袈裟與孔夫子府學文廟前的鐵牛,可能都是漢代鐵官在冶鐵時所遺留的廢鐵。

從理性角度來看,古人猜測雖有根有據,但是都難逃臆測之嫌,如果想弄清鐵袈裟之真正來源,必須要根據現代科技以及考古理論進行分析確定。現代考古專家對鐵袈裟的由來又會有何高見?

考古學家們在實地考察研究了鐵袈裟之後,認為其上紋路看似繁複,卻遵從一定的規律,稱得上是“玄妙異常”,系人工雕鑿痕跡,並且袈裟披縫處的連線方法,也是鑄鐵工藝中較為普遍的“合縫法”,完全可以排除其是天然形成的論斷。

除此之外,考古專家們還發現,鐵袈裟的造型與龍門石窟唐代力士像十分接近,尤其是姿勢與衣服紋路,更是如出一轍。在山東青州、博興、長清、歷城等地的盛唐小石塔龕門外,也有類似於鐵袈裟造型的力士像。正是因為如此,考古專家們斷定,鐵袈裟應該是一尊體型巨大的力士造像下半身部分。原造像左腿直立,右腿側伸,腰束帶,下有戰裙,但是因為其早年間因故損毀,導致腰部以上與膝下全部不翼而飛,這才留下了如今人們看到的“鐵袈裟”。考古專家們還補充道,如果這尊變成鐵袈裟的力士像完整如初,其高度起碼要超過6-7米左右。至於鐵袈裟力士像的鑄造年代,專家們認為可能是唐代初期,屬於唐高宗與武曌(武則天)舍資在靈巖寺所鑄“六身鐵像”中的一塊殘體。

談及此處,我們還是要澄清一點,如今考古學家們所得結論,都是基於歷史記載之上的科學推測。至於鐵袈裟來源真相如何?還需要更多出土文物的佐證,不過小編相信,隨著考古專家們的不斷努力,揭開鐵袈裟之謎的日子應該並不遙遠。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