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歷史與審美

  • 由 焦恍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31
簡介講得狠一點,沒有歷史修養,或者說歷史感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的審美能力

嫁禍栽贓可以立案嗎

審美和歷史有關係嗎?

應該說,不是有關係,而是有著決定性的關係。講得狠一點,沒有歷史修養,或者說歷史感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的審美能力。這個判斷倒過來說也成立,那就是,一切美的本質都是歷史性的。

為什麼呢?

道理講出來是很簡單的。我們說,無論所謂的“美”本身,還是審美的過程,追根溯源,都是“人”的內涵的表達。換言之,不存在所謂單純的“自然美”,只有和人相關的要素摻乎進來,才有所謂“美”的觀念。這應該是現在對“美”,包括美學的基本內涵的一個基礎性的認知。

如此一來,問題就明晰了。“人”的要素,一般我們把這個更多地稱為所謂的“人性”,主要是在什麼地方得到彰顯和體現呢?當然是在歷史中。所以,起碼就邏輯而言,歷史自然就是美的基礎。這個推理得出的過程並不太難,但要體認這一點及其艱難。

難在哪呢?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恐怕已經被虛偽的歷史所包圍了,所以,歷史和美的自然連線被算是人為地切斷了。注意,我用的詞是“虛偽”,而不是“虛假”,在歷史中,虛偽可比虛假厲害多了,假的東西其實造成的損害及其有限,很多時候“假”還會用來表達一種善意。比如論語裡的“親親相隱”就是一種主動對“假”的尋求。

虛偽可就麻煩多了,尤其是當虛偽還在表面上表現出一種對所謂“絕度客觀”,“絕對真實”的幾乎偏執地追求的時候更是如此。今天的主流歷史學界大概就算是這種傾向的,他們把歷史當作科學一樣地進行分門別類地分析和研究,試圖尋找歷史領域的“絕對真理”。他們先驗地認定了這種絕對真理一定是存在的,而且人類一定有能力去認識這種真理。我不知道他們的信心從哪裡來,反正,幾百年前的康德在哲學領域已經就人類的這種狂妄的信心和能力進行了徹底地批判。不知道這種批判對於現在的歷史研究家們有沒什麼啟發。我認為起碼他們應該認真地去看一看康德的批判,這是學者的責任。

我把話題拉回來,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歷史和審美之間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吧,光說一些大道理實在是太空洞了。

一般而言,美總是和人類的藝術活動聯絡在一起的。在最大的尺度上,人類在兩個藝術領域已經取得了非常豐富,甚至可以說完整的發展。這兩個領域就是詩歌和音樂。如果按照我個人更加激進一點的看法,我甚至認為只有這兩個領域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藝術。因為造型藝術,比如說繪畫和建築,她的技術性太強,一定程度上已經沖淡了其藝術的內涵,另外還有中國的書法藝術,雖然她的確是滿足了一般藝術規範的幾乎所有要求,但由於和漢字的關係過於緊密,實際上削弱了其他民族對她的理解。,使得她的代表性有所降低。

總而言之,就最為一般的觀點來看,詩歌和音樂是人類藝術實踐中最為重要的兩個部門。

先來說詩歌。牢牢佔據詩歌藝術頂尖地位的無疑是中國人,中國的帝國時代被稱為詩的王國,這是眾所周知,並實至名歸的。沒有任何一個其他民族能在如此之漫長的歷史時段內走完整個自身民族語言的詩歌化程序,湧現出了那麼多的詩人和無與倫比的偉大作品。

觀察中國的詩歌史,很容易你就會發現她的發展有著鮮明的歷史性。今天稍微受過一些這方面影響的人都知道,對中國詩歌發展路徑的基本氣質型判斷大致就是,漢賦的鏗鏘,唐詩的雄渾,宋詞的婉約和元曲的細膩。這種氣質本身反映的其實就是中國古典社會歷史發展的特點,即每一個時代其最為基礎的精神氣質和風貌。而這些正是反映那個具體時代特徵的詩歌所試圖,或者說自然地要展現給我們的東西。

就純粹的詩歌發展本身而言,這就是最為基本的審美要素。中國的詩歌為什麼如此地精美絕倫,引人入勝,因為她背後的那個社會也是同樣如此。藝術品表達著真正的時代脈搏,而不是我們慣常在表面上觀察到的那些浮光掠影的東西。這其實也是常識,只不過這是需要進行深入反思的常識,不太為人所見罷了。

再來說說音樂。當然我們所說的音樂主要是西方音樂,正如中國的詩歌,西方音樂的發展也同樣是一條清晰可見的河流。其他地方的音樂,比如說中國的音樂,在完整性方面是遠為不足的。

西方音樂的規模展現始自於宗教音樂,我們很容易可以從各種聖詠,教會讚美詩裡面感受到人們心靈的純淨和虔誠。接下去是由宗教音樂引發的復調音樂體系的發展,然後緊跟著歌劇,清唱劇,各種室內樂,最後一直到古典音樂的高峰,交響樂。其秉承的一致氣質是嚴謹,精美,和近乎於嚴苛的形式完整和協調統一。進入新世紀以後,西方音樂又有了最新的進展,她著重於具體人的感受和情緒的表達,比如我們都知道的以藍調,搖滾為代表的新時代作品的大量湧現。其主要的基調就是現代化社會所帶給人們的壓抑,憂鬱,迷離,甚至憤怒的情緒。

顯然,和中國的詩歌發展一模一樣,所有的特徵都和其背後的時代緊密相關,並且深刻地表達著她所依託的時代。

不用再多說些什麼了吧,美,審美,和歷史是完全統一的。

一個沒有歷史修養的人根本不可能具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同樣,一個缺愛藝術修養,或者說根本不知道何為真正的藝術品的人,不可能對歷史有什麼真正的認知。

把歷史當做純粹的學術去研究,當然,不能否認歷史有學術的成分,但是這很可能就是今天人們在文化領域最大的無知。這種歷史科學化的傾向既損害了歷史本來的美感和莊嚴,也同樣損害了學術應有的嚴謹和尊嚴。

一定要知道,“歷史”在真正的歷史中,從來也沒有和人的心靈遠離過。以前不會,未來也絕不會。更準確的說法其實應該是,根本沒有所謂單純的過去和未來,一切都是當下,一切都是歷史,在這其中,美,無處不在。

“美則生,失美則死”,因為在“美”的背後,是我們永遠也無法失去的“真正”的歷史。

最後再加一句,我們總是在追問,學歷史到底在學些什麼呢?“以史為鑑”呢?還是古為今用?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實際上,歷史學習的根本要求是審美感受,在今天,在這個時代,尤其如此。缺乏審美感受是無法生活的,你會被形形色色的知識,系統,乃至智慧,尤其是人工的,所淹沒並窒息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