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面脆油香新出爐:中華博大精深的餅食文化,農耕文明的大智慧

  • 由 好書天天伴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28
簡介湯餅非餅:麵條也可以是餅,體現了中國的吉祥文化在古代,“湯餅”是指需要用湯煮食的麵食

氣繁體字為什麼有米

引子

每到一個地方,我總是對當地的餅食情有獨鍾,抵擋不住那散發出的面香與油香。

據說清代乾隆年間,湖州有一戶人家做甜餅時,嫂嫂用糖和麵,調皮的小姑偷偷撒了一把鹽,結果做出來的餅,甜鹹相間,味道極佳,從此“姑嫂餅”的名聲大噪,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人生的頭等樂事是吃喝。餅食,則最能體現中華飲食文化之博大精深。

面脆油香新出爐:中華博大精深的餅食文化,農耕文明的大智慧

餅的誕生:農耕文明智慧的產物

不同地域的主食,反映了一個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同時也是其在這種自然環境中的選擇。

先秦前期,北粟南稻,是北方和南方地區人們的兩種主食。但是,先秦後期人口迅速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大大增加,增加栽種次數無疑成為最有效的手段,小麥因其夏熟的特點,在五穀中脫穎而出。

這樣,麥從先秦主食體系中的救荒作物,成為了中國北方人民的主食。北魏賈思勰農學著作《齊民要術·大小麥篇》中,麥成為了首選種植的農作物。

戰國時期,圓磨的發明,是我國飲食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將中國的主食帶入到了全新的麵食時期。漢魏時期,是我國圓磨普及與推廣時期,也是麥食由粗食變為細食的過程。

面脆油香新出爐:中華博大精深的餅食文化,農耕文明的大智慧

小麥與圓磨可以說是一對雙胞胎。小麥種皮堅硬,不適合粒食,但它具有大麥、承稻和玉米等作物所沒有的麵筋,適合磨成粉加工成麵食,小麥磨成的粉製成的餅,具有筋道和彈性,口感極佳。

因此,小麥與圓磨,這兩種農耕文明中不可缺少之物,為餅食的誕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隨著古代麵粉加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餅食在中原地區迅速發展。

漢代劉熙在《釋名·釋飲食》中說:

“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

”所以,古人所說的餅食,就是以水和麵,好像並起來的意思。

華夏大地的每一種主食,都與中華悠久綿長的農耕文明息息相關,同時也推動了這個古老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發展!

面脆油香新出爐:中華博大精深的餅食文化,農耕文明的大智慧

餅的名稱與製作方法的變化

千百年來,中國餅的種類和名稱與製作方法不斷髮展變化。

小時候看《水滸傳》,以為武大郎賣的“炊餅”就是我最喜愛的鍋盔。後來才明白,宋代的“炊餅”是“蒸餅”。宋仁宗趙禎即位後,為避諱其“禎”字,人們將“蒸餅”改為“炊餅”。

直到南宋以後,餅的含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餅專指各種扁圓型的麵食,非扁圓形的麵食,都不再成為餅。而且在製作方法上,以烤為主,以蒸、炸為輔,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現在。

漢代時,餅的品種已有十多種。

《齊民要術》中,記錄了多種餅食,包括胡餅、蒸餅、湯餅、燒餅等。

當然,餅食也並非北方的專利,其實南方人制餅要比北方人精細不少,清代詩人兼大吃貨袁枚《隨園食單》中,就提到了多種餅食,比如蓑衣餅、薄餅、蝦餅、鬆餅。他還寫過一首《蓑衣餅》詩,其中有

“月影盤中得,冰花齒上飛”

的詩句,描述了江南地區餅食的美妙滋味,能將餅食描寫得充滿仙氣,恐怕也只獨此一家吧!

餅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姑且管窺蠡測,談幾種北方常見的餅食。

面脆油香新出爐:中華博大精深的餅食文化,農耕文明的大智慧

胡餅:見證胡文化與漢文化的交融

公元前二世紀末張騫出使西域,中外交往的發展使異域的食品大量湧進來,中原地區的飲食越來越多地受到胡食文化的影響。

胡人為中國帶來了獨具特色的餅食,胡人的餅也因此被稱為“胡餅”。王長文、王羲之這樣的名人雅士,他們都十分喜歡吃胡餅。

隋唐時期,中國人進入全民吃餅的時代。作為當時國際大都市的長安,也有大量胡人定居,胡餅也成為風靡唐朝的食物,不管是上流社會還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愛胡餅。

白居易擔任忠州刺史時,寫了《寄胡餅與楊萬州》一詩: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餅從爐內烤熟,餅上有芝麻。芝麻是一種由西域引進的植物,將芝麻撒在表面烤製出來的胡餅,帶著肉香味,讓人垂涎欲滴!

當時有一種叫做“古樓子”的大胡餅,是極具西域特色的一種胡餅,唐代富豪們特別喜愛這種美食。《唐語林》卷六載:“時豪家食次 ,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

面脆油香新出爐:中華博大精深的餅食文化,農耕文明的大智慧

為了吃上美味的胡餅,有人甚至丟官。《朝野僉載》中記載:“張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加一階,合人三品,已團甲。因路傍見蒸餅新熟 ,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則天乃降敕,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遂落甲。”

宋代,胡餅仍然是備受歡迎的美食。《東京夢華錄·餅店》記載了當時東京產銷胡餅的店鋪不僅多,而且規模龐大:“凡餅店有油餅店,有胡餅店。若油餅店,即賣蒸餅、糖餅、裝合、引盤之類。胡餅店即賣門油、菊花、寬焦、側厚、油確、髓餅、新樣、滿麻。”

直到清代,胡餅仍然是百姓喜愛的一種餅食,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就多次提到了胡餅。

胡餅這種異域食物在中國長久的盛行,尤其在唐朝,胡漢文化的交融達到頂峰,體現到了民眾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從側面看,不正是中華民族開放、進步、包容的體現嗎?

面脆油香新出爐:中華博大精深的餅食文化,農耕文明的大智慧

湯餅非餅:麵條也可以是餅,體現了中國的吉祥文化

在古代,“湯餅”是指需要用湯煮食的麵食

。也就是說,包括麵條、餛飩等一切水煮的麵食都屬於湯餅,和我們現在認為的“餅”不是一個概念。

魏文帝曹丕的女婿何晏面板非常白皙,人稱“傅粉何郎”,人們一直懷疑他是否抹粉面板才會如此好。有一天,魏明帝給了他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餅,由於當時天氣炎熱,何晏吃湯餅時滿頭大汗,他於是用衣服擦汗,大家才發現,結果越擦越白,大家才明白他是“天生麗質”。

古人有正月初一、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生日等特殊日子食用湯餅的習俗。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寄相思,食湯餅是魏晉時期北方的一種習俗。在農業社會,

男耕女織

牽是最為普遍的一種生活模式,七月七日吃湯餅正好是社會對這種生活模式的肯定。

面脆油香新出爐:中華博大精深的餅食文化,農耕文明的大智慧

更為有趣的是生日吃湯餅。因為麵條十分細長,人們常常將湯餅稱為“長壽麵”,所以古代有吃湯餅祝壽的習俗。

兒孫們更要十分細心操辦湯餅食物,恭送到長輩面前,祝福長輩長命百歲。在宋代,湯餅深受普通百姓喜愛 ,因此湯餅祝壽之風也十分濃厚。蘇軾《賀陳述古弟章生子》一詩云:

鬱蔥佳氣夜充閭,始見徐卿第二雛。

甚欲去為湯餅客,惟愁錯寫弄璋書。

唐代李林甫不學無術,徐卿第二個小孩子出生,本想去為客人端上湯餅,但是發現寫錯了。蘇軾藉著李林甫的笑話,祝賀主人喜生貴子。這也是蘇軾一貫性情的體現吧!

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中說:“今之熱湯兒面,即古之 ‘湯餅’也。所以如今小兒洗三下面,古謂之 ‘湯餅會 ’。”可見,清代有小兒出生後第三天吃湯餅的習俗。

中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圖個吉利。吉利對於中國人來說,就像水之於魚,天空之於鳥,只要當人們有了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時,吉祥文化就被創造出來,湯餅祝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面脆油香新出爐:中華博大精深的餅食文化,農耕文明的大智慧

蒸餅:汽蒸與酵面技術成熟的產物

蒸食,利用高熱蒸汽,將食物放在蒸籠中,很好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也少了煎、炸、烤等方法煙熏火燎的困擾,簡單方便又有利於健康。

使用汽蒸食物,是中國飲食文明中一個重大的貢獻。從“氣”的繁體字來看,下面是“米”,其造字顯然與蒸食有關。從蒸熟第一碗米飯開始,中華民族就向世界展示了創造性的飲食智慧!

古代的蒸餅,在廣義上包括上籠蒸熟的各種式樣的麵食,其中包括現在所說的饅頭、包子等。

傳說諸葛亮南征時,發現當地人用人頭充當祭品,覺得十分殘忍,於是採用發酵法蒸制面食,模仿人 頭形狀,代作祭品。但是,當時發酵技術並不成熟,所以人們蒸食不多,一般為死麵,口感不佳。

唐代劉宴入朝時,看見熱氣騰騰的蒸餅,不由食慾大增,於是命令隨從購買,用袍袖託而食,對蒸餅的美味大加讚賞。

在先秦時期,中國已有酵面技術,魏晉南北朝時期,酵面技術開始發展,出現了發酵麵餅。宋代,酵面技術又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人們所吃的麵食一般都採用了發酵製法,這時,蒸餅於是成為了人們的主食。

楊萬里 《食蒸餅作》雲:

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

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

詩人一腹大於蟬,飢飽翻手覆手間。

須臾放箸付一莞,急喚龍團分蟹眼。

楊萬里餓得兩眼冒金星,看見熱氣騰騰的蒸餅,一口就能吃掉一個,真是大快朵頤!

從一籠饅頭慢慢升騰的蒸餅中,看到甑蓋在蒸汽的衝力下不斷震動,從淺層次說,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層次看,可以讓人聯想到博大高遠的天地之氣,表達了一種樸素的陰陽二氣的哲學觀。

面脆油香新出爐:中華博大精深的餅食文化,農耕文明的大智慧

結語

俗話說:“吃飯無小事。”餅食作為中國傳統飲食的一部分,不僅種類繁多,而且與餅有關的故事,也如恆河沙,難以盡述。既然無緣嚐盡天下餅,只能權當紙上談兵,望餅止饞罷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