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非常時期說“疫”字

  • 由 水寒說語文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18
簡介再後來,扁鵲說:“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病字頭一個意怎麼讀

非常時期說“疫”字

今天說說“疫”以及與之相關的漢字。

我不是醫學專家,只是一線語文老師,所以,只是從語文的角度給大家說說這些字。

要說“疫”,得先從“疒”說起,這個字就是我們熟悉的所謂病字頭,但是不讀bìng,而讀nè。

《說文解字·疒部》:“疒,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也就是說,這個字意思是“人有病痛而倚靠休養的樣子”。人生病了大多願意找個地方靠一下。

非常時期說“疫”字

看了上面關於“疒”這個字的字源字形的演變,就可以更清楚更形象地解這個字了。《說文》中的“象倚箸之形”中的“箸”也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筷子”,畢竟,人那麼大的塊頭,一根小小的筷子是無法倚靠的。這個“箸”是竹子,更具體來說,可以理解為很可能是竹製的床,人倚靠(躺)在上面,甲骨文中的字形的方向是有所調整的。你看,在甲骨文中甚至描述了人在生病時常有的出汗(人身下的兩點正是汗滴之形)的狀況。

說完了“疒”,再說說“病”。

病,形聲。疒形丙聲。本義:上古時指重病。《說文》中關於“病”的解釋就是“疾加也。”

所謂“疾加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病得嚴重了”。這又牽出了另外一個帶有病字頭的字——“疾”,“疾病”現在連用,不太有人刻意區別它們的意思,但是,在古代兩個字意思卻是有區別的。

“疾”,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大(人),從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說文》中關於疾的解釋是“病也”。段玉裁注說:“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

非常時期說“疫”字

所謂“析言”就是拆開來說,拆開來說“病為疾加”,那當然反之“疾”就不是重病,而是小病,是輕微的病。所謂“渾言”就是合在一起說,不加區分,那“疾”就是“病”,“病”也是“疾”。我猜測,古人覺得腋下中箭,不是頭部中箭,也不是心臟中箭,並非致命之傷,因此,將“疾”認為是小病。

關於“疾”與“病”的細微區別,在初中所學的《扁鵲見蔡桓公》一文中表現得特別清楚。

最初,扁鵲見蔡桓公時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那只是在面板紋理上的小病。過了一段時間,扁鵲再次見到蔡桓公時說,“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這時候病嚴重了,已經到肌肉了。再後來,扁鵲說:“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病已經進入腸胃了。最後一次見面,扁鵲見到蔡桓公轉身就跑。蔡桓公派人追問為什麼,扁鵲說:“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當病侵入到骨髓的時候,扁鵲這樣的神醫也沒辦法了,而這一切,都是蔡桓公諱疾忌醫的結果。

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說的是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扁鵲見蔡桓公》這個故事很生動地說明了這個道理。因此,後世也有故事附會說“上醫治未病……”這段話是扁鵲所說的,但不管是誰說的,都值得信服,畢竟是極有道理的話。

其實不僅僅是一般的疾病,“瘟疫”也是如此,如果提前採取一些預防的措施,或者在剛剛發生苗頭時就及時撲滅,就不至於發展到四處蔓延,人人自危的程度,這在人類歷史上有各種教訓與經驗可循。可惜,不管是個體也好,還是群體也要,有很多時候人也和豬一樣,也是“記吃不記打”的。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教訓的不斷重演,而不是經驗積累之後避免無端的損失。

回過頭來追溯一下“瘟疫”這兩個字的字源問題。

瘟:形聲。從疒,昷聲。本義:瘟疫。

疫:形聲。從疒,役省聲。本義:瘟役。《說文》的解釋是:“疫,民皆疾也。”所謂“民皆疾”就是老百姓都病了。

《周禮正義》中有這樣的文字:“諺日:鬻棺者欲歲之疫。非憎人慾殺之,利在於人死也。”賣棺材的人希望每年都發生瘟疫。比喻損人利己。今天的囤積口罩,高價售出,搶發論文,爭名奪利者,也正是這樣的“鬻棺者欲歲之疫”的心理吧。

“瘟”與“疫”兩個意思相近的單音節詞語,慢慢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雙音節詞語,這是現在古漢語中的單音節詞到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中最常見的轉化方式。兩者合在一起,表示“急性傳染病”。

絕大多數和“病”有關的字,都從“病字頭”,不一一舉例,只是列舉一些常見的。

比如,“瘡”形聲。從疒,倉聲。本義:面板上腫爛潰瘍的病。老百姓常說某人很壞,就說這個人“頭頂上生瘡,腳底下冒膿。”今日,非常時刻非常人,看看某些人的表現,比如,在電梯裡往按鈕上吐口水的;明知染疾,還四處亂串的;還有那些尸位素餐,寡廉鮮恥的,都可以配得上這句“頭頂上生瘡,腳底下冒膿”吧。

三國時期的才子曹植在《說疫氣》一文中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然後他認為造成瘟疫流行的原因是“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

最有意思的是最末一句“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近兩千年前,能有這種認識,殊為難得。看看今天,搶雙黃連,各種歪門左道,各種陰陽符咒,也屬於“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

說到“瘡”,就想到“瘢”。“瘢”是創傷或瘡癤等愈後的疤痕。“瘡瘢”連用,表示瘡傷癒合後留下的痕跡。又由“瘡瘢”想到另外一個同音詞“創瘢”,其實兩者的意思差不多,都是疤痕之意,只不過可能成因稍有不同。

有一句諺語是這麼說的: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自古以來,“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者多矣。給老百姓帶來的危害也多矣。當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成為一種流行性的社會疾病時,“瞞”和“騙”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最後說一個常見的帶病字頭的字吧。那就是“瘦”。

瘦:形聲。從疒,叟聲。從疒,表明與疾病有關。本義:肌肉不豐滿。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大多是飢餓的歷史,大多數人都吃飽了飯,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年的時間。所以,古人大多以胖為美,以瘦為病。今人則正相反。

在這個憋在家裡出不去的時候,很容易長胖的,但也彆著急減肥。畢竟,關鍵時刻,胖子還有自身的脂肪可供消耗一陣子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