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 由 明明漫談歷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13
簡介比如派遣使者賑災:宋代政府十分關心災害對百姓的影響,面對風災,災情有輕有重,輕則傷害莊稼,重則破壞房屋,造成傷亡

對策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在我國曆史上,自然災害可是非常繁多的,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瘟疫等等,都是讓人猝不及防,但是有一樣災害也是不容小覷——風災。

所謂風災,南北還頗有差異,北方多幹旱,大風會引起沙塵暴等天氣;南方沿海多咫風,往往會引發海潮覆田。那麼我國古代是如何應對風災的呢?我們不妨以宋代為例來看看吧。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一.恐怖多發的風災

在分析之前,我們得先確定一下什麼叫風災。風災是指因暴風、颱風或咫風過境而造成的災害。古人所說的:“大風”、“暴風”、“咫風”、“海風”、“黑風”、“狂風”等等都是風災。

不過古人對於風災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比如說颱風過後暴雨滂沱或者大鳳帶來冰雹等等,古人就不認為是風災了,但是其實還是屬於風災一類。

例如,太平興國九年六月,高州“大風雨,壞廊宇及民舍五百區”,因此,本文所指的宋代風災,包括普通大風、咫風、風雨、風潮、風雹、風雪等造成的危害。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宋代的風災對宋朝的影響不可謂不大,靖康年間,開封異常的天氣現象,大風、大霧、苦寒、冰雪等氣象災難也是北宋亡國的原因之一。根據風力標準,目前的古代風災大概可以劃分為三個等級:

一般大風,相當6-8級大風,主要破壞農作物,對工程設施一般不會造成破壞。“通利軍大風害稼”,就是一般風災。在風災統計中,將只造成農田損失,或沒情描述的風災災害等級均視作一級。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較強大風,相當9-11級大風,除破壞農作物、林木外,對工程設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比如“大風,髮屋拔木,數口止”。這樣的記載可以視為較強大風引發,在文中以此將其等級災害記為二級。

特強大風,相當於12級和以上大風,除破壞農作物、林木外,對工程設施和船舶、車輛等可造成嚴重破壞,並嚴重威脅人員生命安全。

如開寶元年(968)六月,京東西路單州,“大風飄廬舍四百區,溺死者數十人”。又如大中祥符二年(1009)九月,無為軍城北發生暴風雨,“大風拔木,壞城門、營壘、民舍,壓溺者千餘人”。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有宋一代,有記錄的風災一共有298次,其中北宋137次,南宋161次。共計發生風災298次,年均發生機率為93。 13%,平均約1。 07年發生一次。累計死亡人數在一萬人以上。甚至在南宋時期的超大規模風災,造成過海嘯決堤的悲慘事故,“海溢,決堤,溺死人”。

而且風災還會非常明顯的破壞農田,風災損傷農作物的記載在宋代史料中比比皆是。不僅僅在北方南方也偶有風雹害稼的事情發生。

如淳熙三年(1176)四月癸巳,兩浙東路台州的天台,臨海二縣“大風雹,傷麥”。眾所周知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古代的立國之本,風災對於農作物的破壞如此巨大,可見風災的恐怖。那麼宋代是如何應對這樣恐怖的風災的呢?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二.六大對策抵抗風魔

要說對付風災,古人大致有六個對策:

1. 災前預防

現代社會,我們知道大風由溫差帶來的氣流引起的,然而在宋代社會,人們則是從現實生活中總結出了預測大風的規律。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記載如何預防風災,其中提到,在江河湖泊上行船的時候,最害怕的是大風天氣。而冬天風是緩慢的增大的,坐船的人可以提前加以防範,只是在炎熱的夏天,往往會颳起沒有徵兆的暴風,行船的人很容易船翻人亡。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作者說的方法也十分簡單,但是充滿智慧。作者說,夏季的大風往往“作於午後”,想要乘船的人“五鼓初起,視星月明潔,四際至地,皆無雲氣”,如果看到了這樣的天象就可以放心前行,但是,“至於巳時即止”,這樣,就不會再和暴風相遇了。說白了就是如果發現萬里無雲就可以提前出發,這樣就能避開暴風雨,可以說是簡單實用。

宋代政府的風災預測機構為司天監,在《宋史·天文志》中有很多關於大風天氣的預測如“月暈,為風,毅貴”,不過宋代經常把星象和天象結合起來,占星在當時也算是“包治百病”了,不僅僅可以預測風災,也用來預測水災、旱災,饑荒等等。雖然從今天來看,這些預測方法並不是十分科學。不過有預測總比沒有要好得多。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2. “祭祀”“罪己”救災

宋代每年都有大量的祭祀活動,透過祭祀“風伯、雨師、雷神”等來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其中多是祈雨的祭祀活動,但也有與風災相關的。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開封府大風,“飛沙折木,晝晦數刻,”真宗命中使“詣宮觀建道場攘之”。一旦遇到危險就會祈求神靈保佑的習慣一直到今天的社會仍然存在,這種祭祀活動來自人類對於未知力量的恐懼和對於自身的平安幸福的渴望。

和祭祀救災有點類似的是皇帝還會下“罪己詔”,宋代遇到災荒,皇帝首先要出來負責,下詔罪己求言,避正殿,減膳食,做好自我表率,這就是董渭在《救荒活民書》中所說的“人主所當行者”。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在康定元年(1040)三月,宋仁宗頒佈了《大風諸道德音》,其中說到丙子口的“霆風示變,晝景中冥”領自己非常驚恐,躬身自省,一定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吏不奉法,人或滯冤,賦役靡均,賞罰未中”,如果這些有一樣就足以導致風災的發生,表示自己一定要勵精圖治,“諮爾有眾,鹹體膚心”。由此可見仁宗對於災異的重視。

3 派遣使者減免稅負

要說上面兩條方法都比較浮誇,下面可就都是實打實的了。

比如派遣使者賑災:宋代政府十分關心災害對百姓的影響,面對風災,災情有輕有重,輕則傷害莊稼,重則破壞房屋,造成傷亡。

此時,政府或下詔撫卹,或派遣使臣,前去災區視察災情,安撫災傷。面對嚴重的風災,宋代政府遣使救災,使臣一般負責安撫災民、督責救濟、安葬無主死者等事務。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4. 地方自救

還有地方也會及時自救,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夏六月,宋人劉彝在其所作的《宋居士王君墓誌銘》中提到,哲宗紹聖三年(1096十二月,王九疇生前曾遊玩洞庭湖,遇到大暴風覆舟溺人,很多人見死不救,只有王九疇“奚危赴急”,眾人制止他,他說,“使我援彼而死,亦命也”。最終有數人獲救。倘若沒有王九疇在臨災之時,伸出援助之手,那這一次暴風又將奪去更多人的生命。

從以上災區應急補救的事例可以知道,地方上發生了風災,臨災之時往往需要有一個既有責任心又有能力的地方長官,充分發揮救災能動性,靈活處理救災事宜。倘若是一個平庸的官員,只知道按部就班則會喪失救災時機,釀成嚴重後果。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5. 災後免稅

宋代有百姓訴災,政府檢田、檢放的制度。所謂檢田、檢放,就是政府核實百姓災情,檢查農田受災狀況,劃定分數,放免民田租稅的一種制度。然而與影響較大的水旱災害相比,風災的賦稅減免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由於部分貪民會偽裝災情,要求賠償,進而增加救災的難度,政府不知道真假所以不願意承擔責任,更不願意輕易更改律令條文,開這個先例。

大多數地方政府不願意承擔責任,遇到這種水旱之外的災害,只能派專門的清官來明察秋毫,做出合理的救災舉措。

百姓因風災而農田受損,只有當風災災傷大到一定程度,驚動到朝廷,朝廷才會下詔撫卹或委派特使專門處理,比如之前提到的那個無為軍大風災,就是朝廷最終下詔免去了一年的夏天租稅算是予以解決。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6. 災後重建

宋代風災的一個重要危害就是摧毀房屋、河堤等建築,風災過後,對這些殘破倒塌的建築的重建就成了災後一個重要的任務。

因大風而摧毀的門樓、官舍、殿閣等公共建築設施的重建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這一部分的重建工作在宋代普遍具有延後性,一般在受災之後的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完成重建工作。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嘉熙元年(1237)七月,在兩浙西路平江府有鼓樓“紀於大風”,“因循十餘年,屢更令,不克造”,這次鼓樓遭遇風災,期間一直試圖重建,但都未能成功,直到受災後的第十二年,才另修一座鼓樓。

由此可見,宋代的災後重建主要體現在公共建築上,這些重建往往需要幾任地方官的不懈努力,歷經數年乃至數十年才能完成。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總體來看,宋代風災危害較為嚴重,對當時的生產、生活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威脅。雖然宋人對於風災的認識具有侷限性,但是宋代政府仍然積極從事救災活動,儘量降低百姓因風災導致的損失。

在自然界無情的氣象災害面前,百姓遭受到了巨大的苦難,我們感到深深的憐憫與同情,宋代政府也沒有無視百姓的遭遇,而是積極的透過各種措施救民於水火,這值得我們的尊敬。

古代人如何對抗風災的?主要有6種對策

參考資料

【1】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

【2】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

【3】張文《宋朝社會救濟研究》

【4】陳振:《宋史》

【5】郭文佳:《宋代社會保障研究》

【6】丘區雲匕:《中國災害通史·宋代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