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揭秘夏朝文化《下》

  • 由 苦瓜苦瓜 發表于 籃球
  • 2021-09-20
簡介虞舜派崇伯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禹總結了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他“薄衣食”、“卑宮室”、“致費於溝域”(《史記·夏本紀》),採用疏導的方法,終於把洪水治服,禹的個人聲望與實力與日俱增

夏籥怎麼讀

古鈞臺

古鈞臺

又名

夏臺

,是夏啟王大宴諸侯、舉行開國典禮的地方。此後,夏代諸王踐位、中央施政、與諸侯商議國事都在此,成為夏“王宮王苑”的重要組成部分。

揭秘夏朝文化《下》

現存古鈞臺,在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階中學院內,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禹州知州於國璧籌資重建,為磚石結構,略呈方形,高4。4米,闊7。4米,臺下有洞,進深6。15米。南面正中有洞門,寬2。46米,高2。87米,塊石拱券,上額書“古鈞臺”,洞門兩側有磚刻對聯,上聯“得名始於夏”,下聯“懷古幾登臺”。臺上原有樓閣建築,民國時期毀損,1991年禹州市政府撥款10餘萬元重修。 重修後的古鈞臺,洞額與楹聯依舊,臺上築起的亭殿為雙重簷,兩滴水宮殿式,仿古建築周圍有24根明柱支撐,紅柱黃瓦,透花門窗。四邊圍以青石雕刻欄杆,石欄20塊,上刻與夏啟有關的歷史典故、風景文物畫圖,整體建築古樸典雅,巍峨壯觀。

歷史背景: 傳說在唐堯(帝堯)、虞舜(帝舜)做部落首領時,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洪水,大地一片汪洋,人民生活十分艱難。帝堯派崇伯鯀治理洪水,鯀用堵塞圍墊的方法,治水九年而無功。虞舜派崇伯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禹總結了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他“薄衣食”、“卑宮室”、“致費於溝域”(《史記·夏本紀》),採用疏導的方法,終於把洪水治服,禹的個人聲望與實力與日俱增。不久,他用武力迫使舜把帝位讓給自己,禹王成為夏部落聯盟的首領。據史籍記載,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將居民按照地域分為九個區域進行統治,徵收貢賦。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又制訂了刑罰法律,設定了監獄、軍隊等公共權力機構,初步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政權。 禹駕崩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他的王位。

甘誓

《甘誓》

是夏朝的啟在準備甘之戰討伐有扈氏時,在

(今中國陝西省戶縣西南)釋出的戰爭動員令。

揭秘夏朝文化《下》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

大意為;啊!六軍的將士們,我要向你們宣告:有扈氏違背天意,輕視五行,怠慢甚至拋棄了我們頒佈的歷法。上天因此要斷絕他們的國運,現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對他們的懲罰。戰車左邊的兵士如果不殺敵人,你們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戰車右邊的兵士如果不殺敵人,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間駕車的兵士如果不駕車直往前衝,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從命令的人,我就在先祖的神位前行賞;不服從命令的人,我就在廟堂前懲罰。我將把你們降為奴隸或殺掉。

亦有一說此處五行應讀五行(音航)指的是五種德行:仁義禮智信。

大咸

大咸,又名

咸池

大章

, 古代六樂之一,相傳為堯帝時的樂舞。又稱“咸池”。載於《周禮•春官•大司樂》。 而當中的“舞咸池,以祭地示。”證實了

咸池

這個名字。又據《呂氏春秋.仲夏紀》得來

大章

之名。

溯源 咸池相傳為堯帝時的樂舞,後來列為〔周禮.春官.大司樂〕所云周代“六樂”之一,用於祭祀上帝,又名大咸。 東漢經學家鄭玄〔周禮〕注云:“大咸,咸池,堯樂也。堯能殫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是大咸之樂舞意在歌頌堯的功德。然而鄭玄卻在〔禮記.樂記〕的注云:“咸池,黃帝所作樂名,堯增修而用之。”與前說不合,唯因五帝不相沿樂,黃帝已有“雲門大卷”之樂,舜、禹、湯、武皆自作一代之樂,堯似乎並無必要增修黃帝之樂,另立一名,故當以前說為是。 至於樂舞的形式及內涵,據〔呂氏春秋.仲夏紀〕在追溯古樂源流時所云:“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乃以糜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瞽叟乃拌五絃之瑟,作以為十五絃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由上可知大咸又名大章,

大韶

大韶

,簡稱

,又稱

九韶

簫韶

等,是舜的樂舞,也是古代著名的六代樂舞之一。傳說為樂師夔(一說質)所作。《夏·本紀》說:“舜德大明,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今一般認為起源於東夷(齊地)俗樂,周朝定為宮廷祭祀樂舞之一。經過歷代加工整理,成為後世文舞的代表作。《論語·八佾》載孔子觀後贊其:“盡美矣,又盡善也”。

揭秘夏朝文化《下》

大夏

(舞蹈)

《大夏》

是夏朝禹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樂舞。

據聞堯帝在位時,洪水氾濫,民不聊生,禹的父親鯀被四嶽推選領導治水,堯便派鯀去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使用障水法,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鯀歷時九年,終究未能平息洪水災禍。後來,堯將帝位禪讓給舜,鯀便被舜處死(一說流放)。

之後,禹便繼任父親的治水工作。他汲取了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法治理水患。經過十三年的治理,終於疏通九河。在治水的過程之中,禹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禹因治水有功,舜便將帝位禪讓給禹。由禹開始,史稱夏朝。

百姓為了歡慶治水的勝利,便開始歌頌禹治水的功績,並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而在慶典中所表演的樂舞,就是《大夏》。這還有另一種說法:即禹繼位之後,便命令大臣皋陶製作《夏籥》九樂章,以此來宣揚自己治水的功績。

《大夏》用籥伴奏,故亦稱

《夏籥》

。又因樂舞共分九成(即九段),所以也稱

《夏籥九成》

。“籥”字由最初的甲骨文研究顯示,它大概是用兩根竹管所製成的一種樂器。古人用繩子將兩根竹子捆在一起,管子上端有吹孔,可以吹奏發出聲音。一件籥可以吹出兩個音符,據說是“排簫”的前身。

根據《禮記‧祭統》和《禮記‧明堂位》的記載,周朝時期仍有《大夏》的表演。周朝時期的《大夏》,舞者由六十四人所組成,每八人站成一行,稱為“一佾”,共八行,所以稱為“八佾”。舞者的頭上戴著皮製帽子,上半身裸露,下半身穿著白色短裙。右手持羽毛,左手持籥,一邊歌唱,一邊奏樂,一邊舞蹈。是一種盛大的場面,表現出粗獷和質樸的味道。商周兩代,君王一直命人表演《大夏》,用以祭祀山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