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書聖涮筆話黑池

  • 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籃球
  • 2021-08-28
簡介黑池人喜歡說,當年書聖在他們的澇池中涮筆,在池水中留下了靈氣

胡字部首查什麼

書聖涮筆話黑池

史耀增

合陽是旱塬,乾旱少雨,不說灌溉,許多村莊的人畜用水都非常困難。所以無論大小村莊,都有一個或幾個澇池,用來蓄積雨水,取之於天,用之於民,緩解用水困境,因此也便有了一些以“池”來命名的村莊,比如烏池、三池、新池等。而在這些以池為名的村莊中,最有名的當數黑池。

黑池在合陽縣城東南方20公里處,是古代合陽四鎮中的南鎮。民間傳說,黑池之名與書聖王羲之有關。當年王羲之遊歷天下名山大川,有一天渡過黃河上了塬,來到黑池這個地方,只見村中新樹起一座高大的牌坊,還未題名。村民得知是大書法家王羲之來到這裡,非常高興,便請他為牌坊題字。王羲之也不推辭,取出筆飽蘸濃墨,寫下“古晉墟”三個字。題完字到澇池中涮筆,滿池水立即變黑。說來也奇怪,這變黑的池水舀到桶裡卻是清亮地,喂牲口一點不礙事,更別說用來洗衣服澆花了。從此以後,人們便把這口大澇池叫作“黑水池”,把這村莊叫作“黑池”了。

黑池地處南北交通要道,是昔日由山西、韓城去往華陰、潼關的必經之地,人煙輻輳,經濟發達,文脈旺盛。

黑池是一個大鎮,分為東西兩村,稱為黑東、黑西;村莊周圍還有4個相距僅一二里的小村,是黑池的衛星村。北面是北黑池,東面是東窪裡,偏西北是黑池坡,偏西南是南社。黑西村的民間社火極為出名,尤以芯子杆設計奇特,製作巧妙,令人歎為觀止。1959年有兩床芯子赴北京參加在天安門前舉行的群眾大遊行。慶典活動結束後,兩床芯子杆被中國農業展覽館收藏。北黑池是合陽有名的“線戲窩子”,從清代的著名藝人王玉潤,到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赴省進京的王化南、王忠緒,直至今天的合陽提線木偶戲國家級傳承人,足跡遍佈二十餘國家和地區的王宏民、肖鵬芳都是北黑池人,他們用精湛的技藝為合陽線戲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元代,北黑池還出過一個著名的孝子王寶。清康熙年間曾在合陽擔任過縣令的錢萬選所撰《宰莘退食錄》載:“王寶,元中統時,黑池裡民。家貧少孤。事母至孝,常竟日不食,而母之甘旨來嘗闕。鄉里皆稱之。一夕,聞叩門聲甚急,啟視之,見黑騾二負鈔累累,當門立。四顧無一人,寶異之,挈所負入。出視之,騾不知所之矣。里人驚歎,以為純孝所感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本《合陽縣全志》和1928年範清塵所撰《合陽士女續志》中均有類似的記載。據老人傳說,當年北黑池的梢門洞子上就繪有“黑騾負金”的壁畫。村人還為王寶立廟祭祀,傳承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

到了明代,黑池又出了一位著名的傳奇作家王異。王異遠離家鄉,長期生活在外,故鄉人對其知之甚少,還是範清塵先生在其所撰《合陽士女續志》中最早披露了這位傳奇作家的情況:“王異,字無功,東南區人,於萬曆年間著傳奇三種,考詞曲之興由北而南,明之中葉為南方作家最盛時期,而陝西僅此一人。(見《曲錄》,參考鄭振鐸《文學大綱》卷三148頁)。”上世紀80年代,為編寫《合陽戲曲志》,主編王宏聲與筆者專門去西安、北京查閱資料,對王異的身世有了較為詳盡的瞭解。1996年版《合陽縣志》已經確定王異是“明代著名詞曲家,黑池鎮人,生卒年無考。”根據相關資料分析,王異比康海、王九思的活動時期較晚,他大部分的傳奇作品,應該都是隆慶和萬曆年間創作的。合陽名士李灌在寫給線偶戲作家範子厚《贈範君新作〈碧桃傳〉》一詩的小序中,說及王異少壯時在京都“出入教場,惟務音律著作”,無求仕途功名。王異創作傳奇劇本很多,史料所載的有《瑪瑙簪》《弄珠樓》《靈犀珮》《種玉》《水滸》《百花亭》《保主》《檢書》《看劍》九種,目前所能見到的只有編入《古本戲曲叢刊》中的《弄珠樓》《靈犀珮》《百花亭》三種。王異所作傳奇的情節離奇曲折,人物個性鮮明,詞曲典雅華麗,對白通俗易懂,在藝術上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所以,明代著名的戲曲評論家祁彪佳把王異的作品列入六品之中的第三位“能品”之中。

黑池還有一樣大受歡迎的地方風味小吃,叫作羊肉糊餑,湯濃味厚,羊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餅子筋而不粘,老少咸宜。而此種小吃的形成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金國大將王鎮準備投靠大宋,便處處學習岳家軍,愛護百姓,軍紀嚴明。行軍到黑池地面,老百姓紛紛端出羊肉湯、餅子慰勞部隊。王鎮命火頭軍將這些東西燴到一起,沒想到其味美妙異常。等到與嶽元帥會合時,王鎮便讓火頭軍依樣炮製,岳飛吃罷也大為讚賞,說道,漢人把餅子又叫餑餑,胡人很愛吃,胡漢應該成為親兄弟,這種食物就叫個糊餑吧!王鎮聽了非常高興。後來有人又給胡字加了個食字旁,就成了今天的羊肉糊(餬)餑。也許是水土的原因,羊肉糊餑唯有黑池的最為地道。王鎮喜歡合陽,晚年便落戶於此。黑池北面十里路處有個韓莊,村裡所有王姓人家都是王鎮的後代。

黑池南社則以鞦韆出名,早在1995年,南社的《戲鞦韆》便走上了陝西電視臺的熒屏。南社鞦韆的用料和綁紮技術都顯示著濃郁的農耕文明色彩,大車軸、鑄鐵車軲轆、牛套繩、勒麥車的大繩(俗稱勒繩)和粗細長短不一的把子繩都可以在縛鞦韆的過程中派上用場,而傳統的綁紮技術看似簡單卻異常實用。南社鞦韆除過農村常見的門式鞦韆之外,還有四根立杆連在一起,掛三副鞦韆繩的“三狀元”鞦韆;一根獨杆,兩副鞦韆繩,樣式酷似古代天平的“天平鞦韆”;兩個大車輪,四副鞦韆繩,時升時降的“過樑秋”和大車輪平放於柱頂,綁上四至六副牛套繩,水平旋轉的“輪兒秋”。更為奇特的是玩鞦韆板人化妝成一齣戲(如《梁秋燕》《櫃中緣》等)中的人物,先唱戲,再躍上鞦韆板,稱為“戲鞦韆”。衣袂飄飄,笑聲入雲,令人驚羨不已。南社鞦韆於2011年已列入陝西省“非遺”保護名錄。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引進60餘種外地鞦韆,利用村西廢地,建成“鞦韆谷”,如今已成AAA級國家旅遊景點。2018年,又樹一架高43米的木質鞦韆,被扛旗世界紀錄認證收錄。

黑池人喜歡說,當年書聖在他們的澇池中涮筆,在池水中留下了靈氣。他們得到這種靈氣的浸潤,從事書畫藝術的人歷來就多,當代更是出現了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原主席雷珍民、成都畫院院長王民平這樣的大家。黑池民間的草根書畫家更是一抓一大把,所以在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書法)之鄉”,讓黑池人的臉上極有光彩。

黑水池猶在,舀到桶裡的池水依然清亮,書聖涮筆的傳說依然在一代又一代的黑池人中流傳。令人可喜的是,近年來黑池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延續都是不遺餘力。他們堅定地認為,老祖先留下的寶貝不能丟,而在此基礎上的發展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當代人的責任與擔當。他們是這樣認識的,更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認真去做,讓黑池的文脈得以延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