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說起鞦韆,還是古人會玩

  • 由 自說文史 發表于 綜合
  • 2021-10-11
簡介鞦韆者,千秋也

鞦韆是什麼意思

鞦韆,在校園中常可以看到。我小學時,有些孩子能把鞦韆盪到幾乎與地面水平,那場景,看到就頭暈,畢竟那是五六米高的架子。

說起鞦韆,還是古人會玩

說起鞦韆,你可能不知道,它出現的時間,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

鞦韆起源

關於鞦韆的起源,大概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人類摘果子為生時,常常要爬樹,有時候為了方便就會像猴子一樣從一棵樹盪到另一棵樹,於是就產生了盪鞦韆。

這種說法偏於結果導向,沒有證據,唯一的證明就是,在今天雲南等森林地區,仍保留盪鞦韆習俗,而北方平原地區沒有,但這仍然是猜測。

說起鞦韆,還是古人會玩

第二種說法是,鞦韆起源於山戎族,後來齊桓公伐山戎時,把它帶回了回來,在《古今藝術圖》等書中都有提到過。

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轎者。——《古今藝術圖》

鞦韆,山戎之戲,其民愛習輕矯之態,每至寒食為之。自齊桓公北伐山戎,此戲傳入中國。——《事物紀原》

照這麼說,鞦韆是山戎族的人用來練習身手用的。

鞦韆釋名

鞦韆為什麼叫鞦韆?這和漢武帝有關。

鞦韆者,千秋也。漢武帝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漢武帝后庭鞦韆賦》

鞦韆,漢武帝后宮之戲也。——《湘素雜記》

由此可見,鞦韆是“千秋”之意。傳入中原以後,漢武帝很喜歡,並以此來祈禱能活個千秋萬歲,所以他讓後宮的妃子們多玩鞦韆。

鞦韆發展

鞦韆從先秦時已經傳入中原,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到唐朝時,成為宮裡女子所鍾愛的娛樂活動。

唐玄宗非常喜歡這個運動,他見鞦韆上半空中的女子,慢慢落下時,衣帶飄飄,簡直就是仙女下凡,所以忍不住讚歎道:這特麼簡直就是半個神仙啊!

說起鞦韆,還是古人會玩

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開元天寶遺事》

除此之外,王維、杜甫、韓愈和王建等人,也有描寫盪鞦韆的的詩詞。比如王建寫的《鞦韆詞》:

長長絲繩紫復碧,嫋嫋橫枝高百尺。

少年兒女重鞦韆, 盤巾結帶分兩邊。

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

下來立定重系衣,復畏斜風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貴, 終賭鳴璫鬥自起。

回回若與高樹齊,頭上寶釵從墮地。

眼前爭勝難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年輕的姑娘們,雖然看起來身單力薄,但是在鞦韆上還敢放開雙手,如同鳥兒展翅一樣。鞦韆被盪到與樹一樣高,連頭上的髮釵都掉到地上了,她們也無心顧及,只要比個高低勝負。

這簡直就是一幅《鞦韆美人爭勝畫》。

到了明朝時,鞦韆開始從宮廷走向民間,越來越流行。

東接回軍,北鄰大河、莊名大溝崖。清明日高豎鞦韆數架、近春婦女聚其中,予以他事偶過之,感而賦詩。採架傍長河,女郎笑且歌,身輕如飛鳥,手捷屢拋索。——《觀鞦韆並作序》

女子成群,載歌載舞,而且個個身手矯健,足見當時女子玩鞦韆的盛況了。

水鞦韆

鞦韆不僅可以在地上玩,還可以在水裡玩。宋代時,這種水上鞦韆,深受皇帝的重視,宋徽宗還親自檢閱過水上鞦韆。

說起鞦韆,還是古人會玩

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有兩畫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戲人上竿。左右軍院虞侯監教鼓笛相和。又—人上蹴鞦韆,將平架,筋斗擲身入水,謂水鞦韆。——東京夢華錄

在兩隻船上立秋千,盪鞦韆之後,再翻身跳水,似乎是一種雜技競技。

轉磨秋和磨擔秋

磨擔秋大概類似今天的蹺蹺板,不過這種蹺蹺板能旋轉,可玩性更高,能一邊不斷升高降低,一邊旋轉,像推磨一樣的鞦韆,故而叫磨秋。

轉磨秋有點像今天的旋轉木馬,但更刺激。在柱子上栓四根繩子,繩末各有一環,四人各抱著環跳躍,旋轉,像是推磨的鞦韆,所以叫轉磨秋。

轉磨秋起源很早,考古學家曾在雲南古墓中,挖掘出一個銅鼓,銅鼓上面就有轉磨秋圖。

說起鞦韆,還是古人會玩

另外還有紡車秋,就是在紡車上面,加上鞦韆,相當於今天的摩天輪里加鞦韆。這幾種鞦韆在雲南等地仍可見到,也是他們的節日習俗,紅河地區哈尼族至今仍有磨秋節。

只能說,對於鞦韆,還是古人會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