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今日垂楊生左肘”——通假字趣談

  • 由 脈望館 發表于 籃球
  • 2021-07-31
簡介”(《經義述聞》)根據這段話,我們可以總結一下識別通假字的方法:按借字義在上下文中講不通的,一定是通假字,再根據借字與本字同聲的特點尋找本字

肘讀什麼字

“今日垂楊生左肘”

——通假字趣談

一看這個題目,有的讀者可能會大吃一驚:胳膊上怎麼能長出垂楊來呢?要解釋清楚,這就要涉及到古漢語中通假字的問題了。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老將行》中的詩句,它借用了《莊子-至樂》中的典故。原文中有這樣一句:“俄而,柳生其左肘。”題中的“垂楊”就是這裡的“柳”。因隋煬帝曾賜柳樹姓楊,故有“垂楊”之稱。唐人成玄英卻解釋為:“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槨之象。此是將死之徵也。”實際上,他這是沒有理解原文的意思在胡扯。“柳”在這裡應是通假字,作“瘤”字講。這樣,再結合上句詩:“昔時飛箭無全目”,本文的題目就容易理解了:過去雖有後羿射雀而使其雙目不全的本領,由於年老體弱,長時間地不習武,胳膊上就像長上了瘤子一樣不利落了。

可見,通假字給後人閱讀古籍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為什麼會產生通假字呢?我們知道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是以形表義的,望形而知義。而漢字在創造的過程中,卻是先有“義”後定“形”的。正如清代訓詁學家段玉裁所說:“聖人之制字,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王懷祖〈廣雅注〉序》)這樣,漢字的侷限性就表現出來了。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事物和現象不斷湧現。這些事物和現象有“義”也有“音”,它們需要新的“形”來表示。但是,新的漢字不能立即造出來。怎麼辦呢?只有藉助於聲同或聲近的字來代替,於是就產生了通假字。

通假字的種類一般說來有三種。

第一種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的假借字。古人把它看作是一種造字方法,列為“六書”之一。其實,這不能算造字方法,因為它沒有產生新字,只不過是增加了一個新的義項而已。如: “而”字,本義是“鬍鬚”,被假借為連詞,表示順承或轉折;“罔”字,本義是“漁網”,被假借為副詞,其義為“無”;“易”字,本義是“變色龍”,被假借為形容詞,其義為“容易”;“孰”字,本義是生熟的“熟”,被假借為疑問代詞,其義是“誰”,等等。這些通假字因為使用的頻率較高,使得假借義比本義更為人們熟悉,也不會造成閱讀上的困難。因此,人們也就不再把它們當作通假字了。

第二種是本有其字而用聲同或聲近的字代替的通假字。以我們今天嚴格的用字標準來看,這些字實際上是“別字”。它的使用頻率不如假借字高。如:

1、 八月剝棗。(《詩經-七月》)(“剝”通“撲”)

2、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蚤”通“早”)

3、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倍”通“背”)

4、

周道:太子死,立適孫。(《史記-梁孝王世家》)(“適”通“嫡”)

以上四例都是借字與本字聲同或聲近,若按借字是講不通的,只有按照本字才能講得通。

所以它是閱讀中的難點,讀者稍不注意就就會曲解原意。如例1中的“剝”字,據說王安石就錯誤地解釋為“剝者,剝其皮而進之,所以養老也。”(轉引自《語文學習叢刊》第8集)王引之曾說過:“往往本字現存,而古人則不用本字,而用同聲之字。學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解之,則以文害辭。”(《經義述聞》)根據這段話,我們可以總結一下識別通假字的方法:按借字義在上下文中講不通的,一定是通假字,再根據借字與本字同聲的特點尋找本字。但是,有些借字與本字在今天已經不同聲了。如例4“適”與本字“嫡”。要確定這種借字的本字,只有靠查檢工具書、參考前人或今人的註釋以及弄通文意來解決了。

第三種是古今字。所謂古今字就是同一字的前後兩種不同的寫法。其中原有者是古字,後起者是今字。如:

5、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蘇軾《石鐘山記》)

6、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孟子-公孫丑上》)

例5中的“莫”字和例6中的“然”字都是古字。“莫”的本來意思是日沒草中,表示天色晚了,後又在其下加 “日”成今字“暮”;“然”的本來有燃燒之義,後又加“火”旁成今字“燃”。這些古字本來有本字的意義,代表著本字。但是,今字通行以後,古字已不代表本來的意義而代表別的意義了。在後人的眼裡,今字就是本字,而古字卻成為通假字了。

“今日垂楊生左肘”——通假字趣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