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好大一個黑鍋!孔孟在世都會心疼馮道。三不欺原則多少人做到了?

  • 由 上承經典 發表于 籃球
  • 2023-01-03
簡介由於歐陽修《新五代史》和司馬光《資治通鑑》這兩部史書的巨大影響,加上宋明以後程朱理學極力標榜“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馮道被定在“無廉恥”、“奸臣”的恥辱架上被人唾罵

欺懷什麼意思是什麼

好大一個黑鍋!孔孟在世都會心疼馮道。三不欺原則多少人做到了?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後,

崇尚文治。

為了

重整綱常,扭轉

五代遺留的惡濁

社會風氣,

總結前代的經驗教訓

趙匡胤

命令薛居正

編寫

五代史

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舊五代史》。

薛居正知道

皇上很

重視這部史書,

肯定

要在書中表示

自己的

忠心

啦。可是要怎樣表達呢?當然中心思想就是那句:生是趙家的臣,死是趙家的鬼,絕對忠誠,誓不二主。有了這個標準,靶子就好找了,就是馮道,因為他

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哉!

”(《舊五代史》)

在《舊五代史》中這樣評價馮道,顯然薛居正也只是嘆息馮道的遭遇,並沒有橫眉怒指,因為

他自己也是

五代舊臣

,侍奉過多個皇帝,

底氣不足啊。

所以,他罵馮道

不忠,也只是向趙匡胤表達自己的忠心而已。

但是到了歐陽修和司馬光這一代就不一樣了。

他們

生於

宋真宗

時期。

當時北宋政權已經

很穩固

官員們都信誓旦旦地表示

朝廷的絕對忠誠。

而且他們

生在宋朝,長在宋朝,沒有

“二嫁”甚至“多嫁”的“前科”,自然對馮道這個靶子批判得異常堅決而且猛烈。

由於

歐陽修

《新五代史》和

司馬光

《資治通鑑》這兩部史書的巨大影響,

加上

宋明以後

程朱理學極力標榜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馮道被

定在

“無廉恥”、“奸臣”的恥辱架上被人唾罵。

很顯然,當時那種道德建設僅僅是為統治者服務的一種工具,並且有時候人為顛倒了大小輕重。而作為標杆的

馮道,就

只能成為

犧牲品

實際上,細說這種評判,有時候簡直可笑。

比如

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稱馮道為

無廉恥者

,並要求馮道應該像

小說中的人物,

王凝

的妻子

李氏那樣,

因為一隻胳膊

被丈夫以外的男人碰過,就

果斷拿起斧頭,咔嚓一下,砍斷了那隻

“被玷汙”的胳膊,以此表示自己對丈夫的忠貞不二。歐陽修心裡想啊:你們這些不自愛的苟且偷生之人,還不如一個女子的貞操,不感到羞恥嗎?

歐陽修主要是因為馮道一臣多主,沒有對皇帝從一而終的所謂的

“失節”來批判的。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

更是發揮了

歐陽修

這種觀點

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

有死無

此人道之大倫也

可他們難道不明白嗎?在那個活著都堪稱奢侈的五代亂世,如果要求臣民

“有死無二”,那麼五代時期的人,在一生中應該殉葬

13

次,來表示忠貞不二,因為有

13

個皇帝輪流做啊。至少應該

5

次把?因為有

5

個朝代更替。這不荒唐嗎?

相反,他們的開國皇帝

趙匡胤

是周世宗柴榮的愛將,

柴榮死後,

不但

沒有

做到

有死無

反而辜負柴榮的託孤重任,

在陳橋

兵變中

黃袍加身,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政權

試問,皇帝都不能

“有死無二”,有什麼理由要求臣民那樣做?這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思嗎?那些

宋明理學家們

如果生活在五代,能做到

“有死無二”

嗎?

對此,明朝狂人李贄,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這種批判:

他們也只是

嘴上

空喊仁義道德,實際上念念不忘

高官厚祿。而且

李贄在《焚書》

中也替馮道五朝十君的經歷做辯護,他認為馮道

“歷事五季之恥”,原因是“不忍無辜之民日遭塗炭”。

況且

生存權是最基本的人權

難道不是嗎?

另外,關於一臣二主是否忠心,偉大的孔子早有定論。春秋時期的管仲,首先輔佐的是公子糾。在公子糾被齊桓公殺死以後,管仲並沒有以死表忠,而是歸順齊桓公,幫其成就霸業。孔子認為,不能狹隘地評價管仲,不能要求他

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裡上吊自殺,而

不為人知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

論語

,而應該看他對歷史的貢獻,對百姓的所為: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就是說管仲幫助齊桓公統一天下,人民到現在都受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

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髮

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後民族了

還有,唐代名臣魏徵,也是五易其主,並沒有人以

“不忠”來詆譭他,也沒有因此影響他的名譽。由此可見,殺身成仁自然是“忠”,但保全性命、轉投新主也未必不“忠”。要看他都做了什麼,而不是拘泥於表象。宋人

吳處厚在《青箱雜記》

中,就對這種膚淺的評判行為予以矯正,並借用孟子的話承認了馮道的品格:

“蓋俗人徒見道之跡,不知道之心。道跡濁心清,豈世俗所知耶?餘嘗與富文忠公論道之為人,文忠曰:‘此孟子所謂大人也。’”

寫史書還夾帶私貨的,不止薛居正一人,歐陽修也是。

1965

年,

我國著名

史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柴德賡先生撰文指出,歐陽修貶低五代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宋代。

1981

年,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姚瀛艇

教授

撰文指出,歐陽修希望透過《新五代史》來申述其報效朝廷之心。確實,以歐陽修與司馬遷的思想高度,不可能發自內心的認為,馮道真的那樣不堪,只能說明他們不得不

“在其位,謀其政”,迎合最高統治者的要求。你看,都是有原因的。史書,有時候,有些內容,也是扭曲的。

說到這裡,馮道之所以後來被痛罵,原因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源自君主的強權意志,以適應當時道德建設的需要。從這個層面上說,痛罵馮道,也不是他們的錯。但是我認為,無論歷史怎樣演變,對一個人的評判,始終應該有一個千古不不變的準則,甚至是唯一的中心原則,那就是

孟子說的: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只要一個人慈悲為懷,為老百姓謀幸福,拯救黎民於水火,他,就是個好人。您認為我說的對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別忘了關注、點贊、分享啊。

縱觀馮道一生,他都在踐行孟子這個愛民準則。馮道並沒有死守一家一姓的小忠,而是堅守

忠於天下萬民

的大忠。

任由朝代興亡,百姓是不變的。只要愛護百姓,馮道對得起天地良心,心胸坦蕩。正如他在

《長樂老自敘》

中說的

“三不欺原則”:

“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以三不欺為素。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

你看,他為人處事那麼圓通,實際內心是卻是多麼堅貞。

好了,嚴肅的評價先到這裡吧,下面我們再扒一扒關於馮道那些,有趣的事兒。請看下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