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我們大腦中的抽象世界:心智模型

  • 由 禁代曲奇 發表于 棋牌
  • 2022-01-20
簡介而如果一個事情,沒有經過謹慎的分辨,就進行了抽象,就很容易捨棄掉了一些“其實很重要”的特徵,那因此建立的心智模型很可能是不準確,甚至和事實背道而馳的

心智模型是什麼

今天要來講一下什麼是心智模型。它感覺很抽象,很模糊,單看這幾個字很難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但它又是我們之後要做的幾個話題,比如多元思維模型,如何學習(別人的思維模型)這幾個話題的基礎。所以,今天就來講一講,這個奇妙的東西:“心智模型”。

如果你看過學習相關的教程和暢銷書,又或者是與計算機有關的文章,你可能已經看到過這個詞了。但關於它的定義和描述,就是這麼樣的一大串,讓人很摸不著頭腦。

1,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侷限。

2,心智模型是以非邏輯的形式,表述角色在時空中對人、事物的識別特徵,行為模式與關係圖譜的認知理解。

3,心智模型是根深蒂固存在於人們心中,影響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他人、組織和整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諸多假設、成見、邏輯、規則,甚至影象、印象等。

4,心智模型指一個人對某事物運作方式的思維過程,即一個人對周遭世界的理解。

我們大腦中的抽象世界:心智模型

那心智模型到底是什麼呢?首先我們得先講講什麼是“模型”。但在講模型之前,我們又得先講講“抽象”。

抽象是指:從具體事物抽出、概括出它們共同的方面、本質屬性與關係等,而將個別的、非本質的方面、屬性與關係捨棄,這種思維過程,稱為抽象。

簡而言之,抽象是一個把重要的特徵抽取出來的過程。

比如說我們面前有一堆毛茸茸的動物,有大有小,有老有少。顏色各異,有的健康有的不健康。但是都長了兩隻長耳朵,短尾巴,特別擅長蹦蹦跳跳。我們把這些共同特徵抽取出來,然後取一個名字,這種毛茸茸,長耳朵,短尾巴的東西以後叫兔子啦!

至於每一隻兔子的具體特徵,比如有多重啦,什麼顏色的毛啦,健康不健康,年齡大還是年齡小啦。這些特徵都不太重要,就被我們捨棄掉了。反正你們就都是兔子!

這就是抽象。把重要的特徵抽出來,不重要的特徵扔掉。

因為它涉及到一個選擇過程,選擇需要的特徵和捨棄的特徵,因此這個概括和抽象也會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我覺得動物裡,顏色是重要的特徵。於是抽象出一個黑色動物,一個白色動物來。或者你也可以把烏龜和金魚歸類成為“水裡遊生物”,又或者因為兔子跳得高,把兔子歸為鳥類。可見抽象,概括,歸類的方式有很多種。而比較系統,全面,概括法則更明晰的方式,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就變成了通用的概念。

好了,抽象講完了,我們開始講講抽象和模型的關係。

模型,是對於現實世界的事物,現象,過程或系統的簡化描述,或其部分屬性的模仿。

可以簡單理解為,抽象出來的東西,就是某種模型。比如說學習人體的時候,老師拿出來一幅大骨架子,這是骨骼模型。它就是把人體中,其他的器官啊,血液啊亂七八糟的東西捨棄掉,單把骨骼拿出來。而且這個骨骼是不是粗壯,有沒有骨刺,有沒有裂痕,有沒有骨質疏鬆,這些細節也都給抽象掉了。只保留人體骨骼最普遍的特徵,這就是骨骼模型。

飛機模型,也是把飛機的其他部分扔掉,只把形狀抽出來,模仿飛機的外形,做出來的飛機模型。

如果你查資料模型的百科,上面也會寫著:資料模型(Data Model)是資料特徵的抽象。資料(Data)是描述事物的符號記錄,模型(Model)是現實世界的抽象。

好了我們現在知道模型是抽象出來的東西了。那什麼是心智模型呢?那就是我們內心,腦海中,思維深處創造出來的模型。

我們的大腦很喜歡收集和處理資訊,正是為了建立一個又一個的模型。我們經常不是靠事情本身的樣子來理解世界,而是靠我們腦內的模型。

比如大家都喜歡聽故事,一些鄰里坊間的八卦,親朋好友的傳聞,或者虛構的神話故事。我們聽故事的過程,就是在收集“能夠構建模型”的素材。

於是我們愛聽故事,而且聽完故事不會聽完就算了,我們要“構建模型”,也就是要從其中梳理出一些普遍的,抽象的規律來。比如聽完田螺姑娘的故事,我們會感嘆好人終將會有好報。聽完演藝圈八卦,會感嘆一句演藝圈真亂。聽完某人的出軌事蹟,會覺得渣男一生黑等等。

這些假設,規律,印象。就是我們大腦從這個故事裡面,抽象出來的東西。那個始亂終棄的渣男,亂糟糟,容易婚外情的演藝圈。或者好人終會有好報的世界,就是我們在腦海中形成的心智模型。

而這些故事中更“無關緊要的”細節,在這個模型形成的過程中,就被我們拋棄了,被大腦抽象掉了。比如這個渣男可能有一手好廚藝,前期很愛他的女朋友,也花了很多時間追求她,給她做菜吃,兩人和和美美的。但這些細節我們都不會記得,也根本不重視。我們只記得他之後出軌了。我們會說“他是個渣男,是個欺騙感情的人”。這段感情和這個人的其他細節都被我們抽象掉了,在我們的大腦中,他只剩下一個特徵:“渣”。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在意事情的真相,我們只在意自己抽象出來的模型。

然後我們會再用這些模型,來描述,解釋我們身邊的事情。比如下次再聽到一個明星醜聞,我們就會理算當然,見怪不怪地感嘆一聲:我早就說過嘛,演藝圈就是亂。

好了,聽完這些。再看關於心智模型的解釋,是不是就能理解了。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侷限。

心智模型是以非邏輯的形式,表述對人、事物的識別特徵,行為模式與關係圖譜的認知理解。

心智模型是存在於心中,影響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諸多假設、成見、邏輯、規則,甚至影象、印象等。

心智模型指一個人對某事物運作方式的思維過程,即一個人對周遭世界的理解。

其實這些一長串話,講的都是一件事。心智模型,就是我們在心中抽象出來的模型。

大腦喜歡建立模型,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把大部分的細節特徵抽象掉之後,剩下的結論和規律,就更容易記憶,容易理解,也更好在大腦與大腦之間互相分享。

比如說一堆歷史事實記不下來,但是歸納成“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規律,瞬間就能記住了。

老師跟你說甲班的學生分別考了98,95,92,86,85,83,81,79,75,72,65,61,54

乙班的學生分別考了97,96,91,88,85,83,81,74,65,61。

那你聽完之後,聽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我們歸類總結一下,說甲班 平均分是78。9。乙班平均分是82。那你是不是一下就能理解了,乙班成績比較好。

你說一大堆某人的情感史,他怎麼戀愛,怎麼分手的。別人可能聽得雲裡霧裡。但是你要是說一句,他是個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那立刻大家都知道怎麼回事了。

因為抽象出來的模型,方便記憶,理解和分享。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習”,就是去吸收,記憶別人歸納出來的心智模型。

比如老人們為人處事的經驗和道理,科學家們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假設,這些都是一個又一個的心智模型。

我們在學習宇宙大爆炸,板塊漂移說,進化論這些知識的時候,也等於在透過科學家們的各種現象研究,推導軌跡,來學習他們構建出來的心智模型。把他們構建的心智模型接納成為自己的一個心智模型,再用它們來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

我們就是透過這種方式,能快速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成果。再在前人的基礎上尋找,推演新的,更合理的心智模型,這樣一代又一代地進行“心智模型的進化”。

當然,除了科學家嚴謹考證推敲形成的心智模型之外,生活中還充斥著各種各樣奇形怪狀,隨意抽象而成的心智模型(比如“河流總是向東流的”“黑人都很暴力”“女生理科不好”)。這個時候,抽象的壞處就體現出來了。

既然是抽象,就肯定捨棄了一些東西。無法反映全部事實。

比如你要是甲班那個考98的人,又或者是一個膽怯的黑人,就會體會到被模型捨棄的痛苦。因為別人的模型中,甲班的成績就是不好,黑人就是暴力。而特殊案例,在抽象的模型中,是會被忽略掉的。

而如果一個事情,沒有經過謹慎的分辨,就進行了抽象,就很容易捨棄掉了一些“其實很重要”的特徵,那因此建立的心智模型很可能是不準確,甚至和事實背道而馳的。用這樣的心智模型來理解世界,指導自己的行動,很有可能會大吃苦頭。

比如再講一個渣男例子。如果看到了一個渣男抽菸喝酒無所不為,卻左擁右抱,身邊美女無數,因此得出了“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心智模型,卻忽略了渣男(“深諳社交法則”或者“是富二代家財萬貫”)一些更重要的特徵,自己也去抽菸喝酒,紋個紋身,覺得就能吸引許多美女投懷送抱,(或者覺得說一句“阿姨,我不想努力了”,就能升職加薪)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們在學習別人的心智模型的時候,要小心謹慎。得更嚴謹地判斷這些心智模型是不是可靠,比如考察一下他是根據什麼來抽象的(是根據親身經歷,道聽途說,熒幕上的故事還是資料),是否放大了某些無關緊要的特徵,而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特徵。

也許別人抽象出來,對他很重要的特徵,對你來說不重要。而他捨棄的那些,對你來說才是珍寶。

這就像是吃別人嚼過的飯,雖然好吸收,但誰知道里面有什麼。

……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過雨紅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