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專家復原宋朝普通話!河南官話像粵語?快來聽聽

  • 由 人民日報 發表于 足球
  • 2021-07-16
簡介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新俊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一般意義上的河南話是指第一類中原官話,在宋代時主要是由河洛方言加東京(今開封)方言而形成,是以中古音《廣韻》為代表的音韻系統,“現在的南方口音比如廣東話則較多地保留了中古音的成分,現代語

客家話和河南話有點像啊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在咱們河南老百姓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觸到無比熟悉的河南話,“中”“得勁”“吃了冇”“排場”等充滿中州韻味的詞不絕於耳。但近日,收藏家馬未都在一檔節目中揭秘了宋朝人的普通話是如何發音的,聽後讓大多數觀眾感到意外,節目中朗誦的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聽起來廣東味兒十足。

許多讀者致電本報希望就河南話的演變問題探一究竟。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在查閱史料、採訪專家的基礎上,初步理清了宋朝官話、現代河南話以及客家話、廣東話之間的淵源,在專家看來,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也有專家認為,咱們現在熟悉的河南話,其實跟古代河南話的關係不大。

宋朝“普通話”為什麼像廣東話?

馬未都在節目中介紹,這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科學家、學者用音韻模擬技術,結合史料中的音律記載,還原了宋朝人的口音。

有網友感慨:“我活了20多歲,聽了這麼多年河南話,卻不知道宋朝人說話帶著港腔!”也有網友質疑:“這樣的語音還原有多少準確性呢?”在不少網友看來,雖然古代人說話和現代人有很大差異,但是河南話和廣東話之間的距離太大了,兩者在語言長河的演變中又是如何交融、發展的?

馬未都解釋,雖然現代人沒有生活在古時,無法判斷宋朝人到底是如何發音的,但透過科技還原出來的發音相對來講還是有道理的,“語音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改變是一個事實,”馬未都表示,“這不僅僅是地域問題,就算一直生活在一個地方沒有挪窩,口音也是改變的,這是一個規律。”

河南大學國際漢學院教授、“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國家核心專家及河南省首席專家辛永芬則從專業的角度對兩種語言進行了解析,雖然在普通人聽來,宋朝“普通話”跟廣東話有些相似,但區別還是很大的,辛永芬解釋,首先兩種方言的聲調系統是不一樣的,原來宋朝時的聲調有8個,現在的廣東話有9個聲調,而且宋朝時的韻母發音比現在複雜,辛永芬說:“宋朝時重修《廣韻》,聲母有36個,還分清濁音,隨著口音的演變,現在的廣東話也不分清濁了。兩者的區別其實還是挺大的”。

歷史悠久的河南話到底是什麼?

據資料記載,河南話屬漢語中原官話,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通行於河南大部分地區的中原官話,即為人們通常習慣所說的狹義的河南話;其次是通行於豫北太行山一帶的晉語,主要分佈在濟源、焦作、新鄉、鶴壁、安陽等地;還有一小部分是通行於豫南地區的江淮方言,以信陽的新縣、光山縣為主。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種方言雖然同屬河南話,但它們之間均不可以順利交流。尤其是江淮方言,在某種意義上屬於河南話向西南官話的過渡地帶,比如新縣、信陽市區南部、羅山縣帶湖北口音,東部潢川、固始、商城帶有濃重的安徽口音。

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新俊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一般意義上的河南話是指第一類中原官話,在宋代時主要是由河洛方言加東京(今開封)方言而形成,是以中古音《廣韻》為代表的音韻系統,“現在的南方口音比如廣東話則較多地保留了中古音的成分,現代語言學家的擬音技術也在某種程度上參考了南方方言。”張新俊表示,“所以聽起來宋代‘普通話’和現在的廣東話有點像。”

若論其河南話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夏朝,據史料記載,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處於夏朝統治版圖中,其方言源自受東夷一定程度影響的華夏語,商朝統治中原幾百年後,商語被中原地區的華夏語所同化,成為今日河南話的雛形,也就是洛陽話。

以洛陽方言為標準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全國通用的語言,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魏書咸陽王禧傳》就有關於北魏孝文帝通令“斷胡語,用正音洛陽話”的記載。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當時的金陵話是洛陽話的沿用。經歷過秦漢魏晉的演變後,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推廣以洛陽話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仍然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

由此可見,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河南話都是官方指定用語,“在歷史上,我們的河南話一直是有延續的,從來沒有斷過。”辛永芬如是說。

“官話”是如何演變成的

馬未都表示,節目中模擬出來的口音並不是某地的方言,而是宋朝的“官話”,所謂官話就是中國古代統治者提倡的標準溝通的語言,叫雅言,據說孔子講的就是雅言,因為孔子廣招天下門客,如果用當地方言來講課的話,溝通就是個大問題。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中國曆代官方語言有雅言、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稱呼,也是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對“普通話”的定義。辛永芬表示,歷史上各朝統治者規範讀音的最大作用就是便於交流,秦朝雖然提倡了“書同文車同軌”,在文字上實現了相通,但語音並沒有徹底規範,也無法透過行政手段進行規範,只有靠長期的民族融合、人口遷徙來慢慢調整。官話一般是指文人寫字、賦詩、做文章所用,方言更多是為廣大老百姓所用。

“方言是任何歷史時期都存在的,語音從魏晉南北朝到現在也一直在變化,而且一直趨向於簡化。”辛永芬介紹,閩南話、湘語、吳語都是從中古時期的中古語演變來的,但幾種語系相比,變化最快的是北方官話,這跟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相關。

張新俊介紹,無論是官話,還是雅言,在歷朝歷代主要還是以統治者定都的城市方言為主,同時會兼顧這種口音的使用基礎,比如人們現在熟練使用的普通話,事實上,在清朝末年就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政府於1909年規定北京話為“國語”,民國時期曾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假如一秒回宋朝,你能聽懂老祖宗的話?掃描二維碼聽宋朝官話啥語調!

河南人的口音變化最快

辛永芬介紹,在全國範圍內的歷史時期,中原地區的口音變化是最快的,宋朝時的河南話還是8個聲調,到了明朝就變成了5個聲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從元朝到明朝的歷史社會動盪和朝代更迭。

辛永芬認為,我們現在熟悉的河南話口音是從明朝時期開始逐漸定型的,張新俊的觀點卻是現代的河南話,除了林州話體系外,跟中古語幾乎沒有太多關係,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元明時期的社會動盪造成的人口大遷徙使得中原地區的口音發生了很大變化,明朝中期以後,社會逐步穩定下來,中原地區的語言也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咱們現在熟悉的口音。

為何單單要把林州話拎出來?原來林州話和河南話並不屬於同一語系,林州話屬於晉語,也和閩南語、廣東話一樣保留了較多的古語成分,有學者認為,林州之所以能夠把古音儲存得如此完整,是其地理原因所致,河南雖大部分地處平原,但林州位於太行山脈,大部分地處山巒,交通閉塞,使得古老的音韻得以延續和保留。

有熱愛古詩詞的讀者會發現,很多詩詞用現代普通話朗讀並不押韻,反而福建客家話、廣東話朗讀會更顯韻律,這種現象也有理論依據支撐。辛永芬解釋,福建兩廣地區的方言更接近於古代語言,因為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這兩個地區的變化比較慢,保留了更多的古語成分。因此就有了“不是古人說粵語,而是粵人說古語”的說法。

張新俊介紹,福建兩廣地區的方言也在不斷變化,不能與古語畫等號,只是比較接近而已,“從歷史人口遷徙來看,福建兩廣的居民很多都是南宋以後的中原人遷移而至,與外界接觸少,語言融合慢,所以較多保留了唐宋時期的讀音。另外,很多古詩詞都是根據南宋劉淵的《平水韻》來進行平仄押韻的,當時所有的讀書人都必須遵從,不然就通不過科舉考試。《平水韻》是根據中古音系統編撰而成,結合上述原因,所以我們就感覺很多古詩詞用福建兩廣地區的方言朗讀順口了。”

宋代官話向現代普通話演變的特點

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看宋代官話向現代普通話演變的幾個特點:

1。入聲消失。入聲就是一種音節末尾的子音,又稱入聲韻尾。主要有-p、-t、-k這三種入聲韻尾。此一特點在如今官話區幾乎完全消失,只在南方方言區有所保留。

2。g、k、h聲母的顎化。很多漢字原本為g、k、h聲母,但在普通話中都變為j、q、x。比如影片中:巧(古音kao或kiao,變為qiao)、間(gan→jian)、期(ki→qi)、橋(kiao→qiao)、久(giu→jiu)、豈(ki→qi)。

3。雙唇鼻韻消失。普通話有前後鼻音之分(-n、-ng),但在古代還有第三種鼻音韻,即雙唇鼻音(-m)。注意,此m不是做聲母,而是韻母。例:金(gim→jin)。

4。m聲母變為w聲母。很多字古代是m聲母,如今變為w。如影片中“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無”字,古音為mu。粵語為mou。

粵語保留的古漢語詞彙

1。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

解說:“食”是廣東話,廣東人把“吃飯”說成“食飯”;“肥”也是廣東話,蘇軾的意思是“胖”,粵語把“胖”稱“肥”,胖人叫作“肥佬”。

2。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

解說:“樽”是粵語,廣東人把瓶子都稱作“樽”。酒瓶子,廣東人稱作“酒樽”。

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解說:廣東人把“天氣冷”說成“天氣凍”。“天氣好冷”說成“天氣好鬼凍”。

4。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解說:廣東人把“多少”說成“幾多”,是問數量時的常用語。例如問人:“多少錢?”廣東人說成:“幾多錢?”

(來源:大河客戶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