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優秀的管理者,從不在無效的工作上浪費時間

  • 由 新浪財經 發表于 綜合
  • 2022-06-12
簡介有效的管理者必須經常檢討他們和同事的工作計劃,他們會問:“如果我們還沒有進行這項工作,現在我們該不該開始這項工作

任何組織的管理都是從

優秀的管理者,從不在無效的工作上浪費時間

德魯克認為,阻礙企業卓越績效的兩大因素,一是不聚焦,二是無法捨棄過去。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情。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須不停地花費時間、精力和才智,來彌補及跳出昨天的行動和決策。因此,管理者必須不斷精進,讓自己的決策更有效果。

管理者專心一志,第一項原則是要擺脫已經不再有價值的過去。有效的管理者必須經常檢討他們和同事的工作計劃,他們會問:“如果我們還沒有進行這項工作,現在我們該不該開始這項工作?”

如果不是非辦不可,他們就會放棄這項工作,或者會將它擱置起來。至少他們不會再將資源投入到不再產生價值的過去。而對於已經投入的最佳資源,尤其是非常匱乏的人力資源,他們會立即抽調出來,轉而投入未來的新機會。

但是一位管理者往往不可能完全擺脫過去,這真是無可奈何的事。

所謂今天,乃是昨天所做決策和所採取行動的結果。人總是人,有誰能夠預見未來?昨天的決策和行動,不論當時看起來如何勇敢、如何睿智,都有可能形成今天的困難和危機,甚至被證明是愚蠢的行動。

不管是在政府、企業,還是在其他機構,管理者的一項具體任務就是要把今天的資源投入到創造未來中去。換句話說,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須不停地花費時間、精力和才智,來彌補及跳出昨天的行動和決策。不論昨天的行動和決策是他自己做的,還是前任做的,他都得彌補和拋開。事實上他在這方面所耗的時間,應該比其他任何任務所耗的時間都多。

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把昨天遺留下來的、不能再產生成果的工作儘量減少。

人遭遇了重大的失敗,改正並不太難,他們能檢討自己。可是昨天的成功,卻能留下無盡的影響,遠超出成功的有效期以外。尤其危險的是,有些活動本應該產生良好的效果,但是由於一些原因卻沒能產生效果。過去的成功和活動,往往演變成“經營管理上的自我主義的資產”,並且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但是,這些過去的成功和活動最需要無情的檢討,否則組織的血液都流失到這種自我之中了。而且這種“經營管理上的自我主義的資產”,往往佔用了組織中最能幹的人才,卻還說那是“值得的”。

所有的組織都很容易染上這種毛病,即不能正確地看待過去的成功和失敗,在政府機構中這種情況更為常見。

政府機構的計劃和措施,如其他機構一樣,過一段時間就會跟不上形勢變化的需要。這些計劃和措施不但被認為是永恆的原則,還會演變成法令規章,誰也動他不得,成為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並且得到政府立法部門有關人員的支援。

在1914年之前,美國政府的組織不大,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也有限的時候,這種毛病還不致為害過甚。但是時至今日,政府機構已承受不了將精力和資源浪費到昨天的事情上了。然而,在我看來,今天的美國至少有半數的聯邦政府機構,不是仍然拘泥於根本不必要的規章(例如“州際商業委員會”,其最初成立的目的本在於防止私營鐵路的壟斷,而鐵路壟斷的可能性,30年前就已經不存在了),就是把精力放到滿足政治家的私願上(絕大部分農業法案便屬此類)。各項努力本應有成果,但實際上這麼做卻註定永遠不會有任何成果。

所以,以美國來說,當前最迫切需要的,莫過於一項強有力的新原則:政府的每一項法案、每一個機構、每一個計劃,都要視為是“臨時性質”的,經過一定年限後便該自動失效。否則,也必須客觀地研究其存在價值、成果和貢獻,再重新立法來延長其有效期。

約翰遜總統在1965~1966年間,曾對政府的每一個機構及其計劃做過一項研究。約翰遜總統的這項研究,是仿效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的“計劃檢討”制度:刪除過時的和無效的計劃。約翰遜總統這一步走得很對,確實迫切需要。不過,如果我們仍舊抱著傳統觀念,認為一切計劃如果無法證明其確屬無效,就應繼續存在,那麼這項研究恐怕仍難產生結果。

我們應有的觀念是:任何計劃如果無法證明其確屬有效及需要,便該立即放棄。否則,現代的政府會用其種種法令規章不斷地窒息整個社會,到最後政府本身也將因自己的臃腫而窒息。

政府機構容易受上述毛病的感染,其他組織也不能免疫。奉勸各大公司的企業家在抱怨政府官僚習氣的同時,也檢討一下:

自己的公司是否充滿了形形色色的“控制機制”,其實卻什麼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公司是否在進行種種研究,其實只是用來掩飾自己缺乏果斷?自己的公司是否擁有各方面的人才,其實只是為了表示你們“有”各種研究和“有”各種關係?自己的公司是否沉湎於昨天的過時產品,浪費自己的主要智囊人物的時間,也扼殺了明天的產品?

再奉勸各學術機構,也請別再譴責大型企業裡驚人的浪費現象了,在會議上,他們同樣會為已過時的學科列入必修課而力爭。一位希望自己有效,也希望其組織有效的管理者,必然會自我檢視一切的方案、活動和任務。

他會問:“這件事現在還有繼續做的價值嗎?”如果認為沒有價值了,他便立即停手,而將時間精力轉移到其他只要做得好,便能使自己更為有效的任務上,也能促使他的組織更為成功。

尤其重要的是: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項新的業務,一定先刪除一項原有的業務。這對控制組織的“膨脹”是非常必要的。“膨脹”如不加以控制,組織就會變得渙散、難以管理。社會組織恰如生物有機體,必須保持小而精的狀態。

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創業維艱,新工作不易上手,總會遇到困難。一項新的工作在開始之前,便該有遭遇極大困難的時候予以克服的手段,否則開始時便種下失敗的種子了。

要準備克服重大困難的手段,唯一靠得住的辦法只有靠最有才幹的人來主持。但是最有才幹的人,通常總是太忙了。如果不把他原有的負荷減輕,怎能期望他再承擔新的工作?

當然,有人會想到另聘新人來負責新工作,但這太冒險了。我們增添新人,大部分是增添在已有成規可循的工作上。而對於新工作,我們應責成確能證明有能力的人來擔任。老實說,做一項新工作,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倘若再另聘新人來做,就更是賭上加賭了。

我們都親眼見過許多人在其他單位工作成績非常卓越,而轉到我們的單位工作時卻一敗塗地。這類教訓實在應該記取。

當然,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時時注入新血。如果任何職位都只在原有名單中找人提升,這組織必將萎縮。問題是新人不宜用於風險最大之處,例如高層職位,或主持某一新工作的職位。任用新人,可用在“比高層略低”的職位上,用在已有成規或目標明確的職位上。

要“出新”,必從“推陳”著手。任何一個組織,都不缺乏新的創意。所以,嚴格說來,我們的問題不是缺乏“創意”,所缺乏的只是創意的執行。人人都在為昨天的任務而忙碌。

只要能夠推陳出新,即使是最暮氣沉沉的機構,也能獲得生機。杜邦公司有一個好例子:某一產品或流程在“尚未”開始走下坡路之前,他們就毅然放棄。杜邦公司從來不將其有限的人力和資金,用來保衛昨天。

但是大部分的公司,往往抱著另一種觀點。他們總是說:“只要我們努力,我們總會有市場!”他們總是說:“我們公司靠這項產品起家,我們有責任讓這項產品在市場上維持下去。”

有趣的是,這樣的公司,雖然常常選派他們的管理者參加各種有關創造力的研討會,卻偏偏找不出新的產品。而杜邦公司,卻天天忙於生產和推出新的產品。

推陳才能出新,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美國仍舊採用1825年的各項交通制度,可斷言今天一定還有古董馬車——當然一定是國營事業,一定有鉅額的經費補助,也一定有“重新訓練馬匹”的狂熱研究方案。(本文完)

本文摘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事優先”一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