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臨床醫學微影片】外展神經麻痺恢復機率臂叢的外展神經麻痺恢復率

  • 由 娛樂小舞臺 發表于 綜合
  • 2021-06-05
簡介從解剖上看,臂叢各支在前、中斜角肌間、第一肋骨面以及腋窩頂部三處比較集中,故臨床上常經肌間溝、鎖骨上及腋窩三種徑路以阻滯臂叢

外展神經麻痺恢復機率

臂叢是由頸5~8及胸1脊神經的前支組織,支配上肢的運動和絕大部分的感覺。上列脊神經出椎間孔後,在前、中斜角肌之間合併成為上、中、下三幹,在鎖骨平面的上方,每幹又分成前後兩股共六股,下行至腋窩頂時,三個後股組織成後束,下乾的前股延伸為內側束,上、中兩幹前股合成外側束,最後在腋窩中部分出正中、撓、 尺、肌皮等長支。從解剖上看,臂叢各支在前、中斜角肌間、第一肋骨面以及腋窩頂部三處比較集中,故臨床上常經肌間溝、鎖骨上及腋窩三種徑路以阻滯臂叢。

1。肌間溝徑路 病人仰臥,肩下墊一薄枕,頭偏向對側,患者肩下垂。要求病人抬頭以顯露胸鎖乳突肌的鎖骨頭,其外側即為前斜角肌,於前斜角肌的外緣可摸到一上小下大呈三角形的肌間溝,即為前、中斜角肌的肌間溝。此溝位於鎖骨中點上方2~2。5釐米或肩胛舌骨肌上方,外緣緊靠頸外靜脈,底部有鎖骨下動脈,溝內有臂叢神經。一般用22G穿於刺針於肌溝中段垂直進針,穿過面板和兩斜角肌間之筋膜時有突破感,回抽無血或腦脊液,即可注入麻藥。如突破感不明顯時,可使穿刺針朝內、後下方刺入稍許,常可獲得異感,深度為1~2釐米,然後注入麻藥。

此法只要定位正確,則成功率頗高,併發症亦少。因阻滯範圍較廣,除上肢外,又可用於肩及鎖骨部手術。藥量大時能阻滯同側頸叢。由於對臂叢下幹各分支阻滯較差,故有時前臂尺側麻醉不全,可加用肘部尺神經阻滯以彌補。

2。鎖骨上徑路 病人體位同肌溝法。在鎖骨下動脈搏動點外側或鎖骨中點上方一釐米處,以22G針作一皮丘,經皮丘向內、後及下方刺入,進針1~2釐米後可刺中第一肋骨,緊貼肋骨面尋找臂神經叢,如上肢出現異感,抽吸無回血,即可注藥。

此法的麻醉範圍僅達上臂中上1/3交界處,為此僅適用於上臂中1/3以下區域的手術。

3。腋窩徑路 病人仰臥,患肢上臂外展90度,前臂屈曲外旋,手掌放於頭下。在胸大肌肱骨端止點的下緣,接觸腋動脈的搏動,並向腋窩頂方向追蹤到搏動的最高位置,即為穿刺點。用左食指固定腋動脈,右手持22G注射針沿腋動脈上方刺入,穿過腋筋膜時常有阻力消失感或異感,並可見針頭隨腋動脈搏動而跳動表明針已進入腋鞘管,深度約1~1。5釐米,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麻藥。

此法麻醉範圍較小,有時撓神經阻滯不全,僅適用於肘關節以下的手術。

臂叢阻滯併發症 ①藥物毒性反應;②氣胸或張力性氣胸;為刺破胸膜或肺泡所致,多見於鎖骨上徑路穿刺。③鄰近的其它神經被阻滯,多見於肌間溝和鎖骨上徑路穿刺。如阻滯星狀神經節而出現霍納氏綜合徵,阻滯喉返神經出現聲音嘶啞,阻滯膈神經出現同側隔肌麻痺而導致通氣不足,此類併發症並不多見。④全脊髓麻醉:因藥物誤入椎管內所致,是最嚴重而罕見的併發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