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淺談仁愛與正義,弘揚社會正氣

  • 由 梓墨禹 發表于 綜合
  • 2022-03-15
簡介我們現在講仁愛,就是指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友好、同情、尊重和幫助

仁愛論是什麼意思

淺談仁愛與正義,弘揚社會正氣

我國曆史上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都對仁義發表過許多仁與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大意是說,一個仁愛的人,是一個以“博施濟眾”為己任的人,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實力。如果自己沒有站穩,又談何把別人扶起來。而孔子索性只說了兩個字:“愛人”。所以,“愛人”可算是仁的核心。我們現在講仁愛,就是指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友好、同情、尊重和幫助。

淺談仁愛與正義,弘揚社會正氣

那麼“義”呢?可以說它代表著一切合理的、美好的、理想的事物。正義,也就是公正之理公正之事,做人要有公正之心,能分辨是非,伸張正義,排斥邪惡。

明顯的,仁愛與正義,都是指人與人交往中應有的道德規範。有仁愛之心,是正義之舉的前提條件,後者又是前者的應有結果。孟子講,人常有“不忍”,就是不忍心;朱熹也講“仁是根,惻隱是萌芽”。惻隱是同情的意思

人的不幸,希望大家一樣幸福。有了這種仁慈之心,才一個正常的人,都會不忍心看到別人受苦遭難,同情別會去幫助別人,去做善事。

東漢末年鬧災荒,有個叫朱暉被強盜攔住。強盜們舉刀相逼,要搶財物而十三歲的少年朱暉卻拔出短劍衝上去理論,救下了這些人。歷史上,為維護正義救助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大有人在。正是他們用付出的代價,喚醒了人們的良知,換來了人們對社會公德的企盼和承認。由此可見,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捨生取義”,絕不是聳的空人聽聞談

仁愛之心和正義之舉並非人人都能具備,這是事實。歷史發展到今天,仁愛和正義已經被賦予許多新的意義。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由自己受凍想到天下窮人的受凍,希望有廣廈來“大庇天下寒士”,這就是一種崇高的同情心。

這些體現著仁愛和義舉的故事,在歷史上是很多的。

自古以來,像雷鋒、徐洪剛、李素麗等等,眾多的模範人物,把傳統道德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弘楊著社會正氣。一個人應該從小培養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愛心,培養見義勇為的正氣,這樣社會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