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山東臨清的汪家大院,有故事的醬菜,那時候這樣競爭

  • 由 懶遊的故事 發表于 綜合
  • 2022-03-10
簡介後來,大家又推舉汪永椿為行業帶頭人,汪永椿則建起“汪家大院”,作為共同的生產作坊,經營者們一起努力,生意越來越好,臨清逐漸成為馳名中國的醬菜之鄉

汪家大院在哪裡

1400多年前,隋煬帝楊廣開挖大運河,連通中國南北的水運大動脈形成,山東臨清成為了一座運河城市,今天要講述的是臨清“汪家大院”的感人故事。

山東臨清的汪家大院,有故事的醬菜,那時候這樣競爭

臨清的繁盛持續了數百年,當時,運河兩岸方圓二十多里都是商業區,活躍於市場上的商人既有本地人,也有徽商、晉商和來自江浙的商人。

山東臨清的汪家大院,有故事的醬菜,那時候這樣競爭

在古城,有一處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徽派建築“汪家大院”。這座曾佔地面積1600平方米,三進三出的宅子,如今只留下了兩堵馬頭牆。但發生在這裡的故事,依然被後人所傳頌。

山東臨清的汪家大院,有故事的醬菜,那時候這樣競爭

清朝時,每年漕糧北運期間,往來臨清的客商、船工和民夫達數十萬人之多。他們習慣購買一些耐存放的鹹菜,以備路途之需。再加上臨清食鹽價格便宜,因此,本地十幾家商號做起了鹹菜生意。

山東臨清的汪家大院,有故事的醬菜,那時候這樣競爭

徽州商人汪永椿沿大運河一路北上,他看到臨清醬菜業有利可圖,便創辦了一家“濟美醬園”。臨清人做生意,和氣生財,從不排外。雖然大家同在一條街上競爭,但其他商鋪都對這家新店的老闆很客氣。很快,汪永椿在臨清紮下了根。

山東臨清的汪家大院,有故事的醬菜,那時候這樣競爭

可是,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徽州人精細,不但用料講究,醬菜口感也更好,逐漸有了名聲。不僅是外來的客人,就連當地百姓都轉而購買汪家醬菜。

山東臨清的汪家大院,有故事的醬菜,那時候這樣競爭

長此以往,當地醬菜鋪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雖然經營一日比一日慘淡,但是臨清醬菜鋪的老闆們並沒有抱團排擠汪永椿。古城人的友善,讓這位徽商感慨萬千。於是,他主動公開了自己的獨家秘方。

山東臨清的汪家大院,有故事的醬菜,那時候這樣競爭

當地的醬菜是用鹽醃製的,汪永椿是用醬醃製的,醃製出來以後晶瑩剔透,帶著甜味兒,他也同意將自己的釀造技藝分享給大家。後來,大家又推舉汪永椿為行業帶頭人,汪永椿則建起“汪家大院”,作為共同的生產作坊,經營者們一起努力,生意越來越好,臨清逐漸成為馳名中國的醬菜之鄉。

山東臨清的汪家大院,有故事的醬菜,那時候這樣競爭

臨清本地商人對外地商人尊重包容的態度,促進了商業繁榮。鼎盛時期,臨清城內有街二十三,市十二,巷二十九,廠七,數百家布店、茶葉店、瓷器店等大小商鋪,按照行業類別,分佈在運河兩岸的衚衕中。這些衚衕的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山東臨清的汪家大院,有故事的醬菜,那時候這樣競爭

這個衚衕在臨清來說,最盛的時候有五百多條,每個衚衕都有每個衚衕的名字,每個衚衕都有每個衚衕的故事。它的街巷、衚衕,都以手工業聚集而命名的,例如鍋市街、馬市街、竹竿巷、箍桶巷、油簍巷、剪子巷、手帕巷、估衣巷等等,說明這裡過去的手工業發達。

山東臨清的汪家大院,有故事的醬菜,那時候這樣競爭

就像這條竹竿巷,竹竿並不是北方生產的,透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把南方的竹竿運到了北方,也帶來技術,當地人也學會了編筐編簍和編竹器這些東西,產品在當地生產,在當地買,也往南方賣,所以臨清南來北往的人多了,竹竿巷的人,南方的人,當地的人,南方的人,都融合成一個大家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