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 由 大河州 發表于 綜合
  • 2022-01-20
簡介公元前630-前625年,佛羅倫薩考古博物館藏在這件黃金胸針上,伊特魯里亞的金匠大量使用了微小的黃金細珠,在金制的平面或曲面上,焊接出具有浮雕感造型的獵豹與裝飾花紋,工藝之細緻,冠絕古今

老普林尼的以什麼著稱

許路佳

在上一篇《曇花一現,初探歷史迷霧中的文明之花》裡,我簡單地介紹了伊特魯里亞人的文化背景,宗教觀念與優雅藝術。今天,我將著重為大家講述伊特魯里亞人在黃金珠寶上的非凡造詣。

1. 早期黃金工藝簡史

在講伊特魯里亞黃金工藝之前,我先和大家一起,簡單梳理一下早期人類黃金工藝的歷史,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伊特魯里亞文明,在古代黃金藝術史的地位。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伊特魯里亞人的黃金胸針細節放大圖

人類社會冶煉、製造黃金器物的歷史非常悠久,根據目前最新的考古發現,人類有意識地使用黃金,至少已有6500年的歷史。在這6500年的人類歷史裡,歐亞大陸的各個文明透過貿易、戰爭、遷徙,把黃金崇拜與鍊金工藝,傳播到舊世界的每個角落。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黃金工藝在早期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演化,我把複雜的歷史過程,簡化成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000年),我把它稱為“初現高峰”

。在距今6500年-5000年前的環黑海沿岸地帶,出現了黃金工藝的”第一次高峰“。這裡提到的“環黑海地帶”是指在黑海南邊的安納托利亞、喀爾巴阡-巴爾幹地區、黑海北岸、以及高加索山南北區域。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環黑海冶金地帶的區域地圖

在這個範圍區域,考古學家出土了目前

考古發掘最早的“黃金寶藏”

。這些寶藏包括了黑海西岸的“

瓦爾納黃金

”,以及高加索山北部地區的“

邁科普文化

” 。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瓦爾納寶藏的出土黃金,公元前4500-前4200年

瓦爾納寶藏,位於今天保加利亞境內的黑海西岸城市 — 瓦爾納。在這裡,出土了包括了黃金權杖、黃金衣飾、黃金手鐲、項鍊等在內的超過3000件的黃金製品,時間可以追溯到

公元前4500年。

瓦爾納寶藏的黃金總重超過6公斤,純度最高可達97。5%以上。在黃金工藝上,瓦爾納黃金使用了

熱錘碟、模鑄法

等金屬冶煉工藝,其中出現了疑似失蠟法的三維黃金製品。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瓦爾納墓葬中出土黃金最多的43號墓,黃金器物達980件,墓主人為男性,去世時45歲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圖片內黃金製品為瓦爾納出土,圖片內b圖,疑似失蠟法工藝

比瓦爾納晚了1000年左右的

邁科普文明

,分佈於北高加索山前地帶,西起庫班河畔,東到裡海沿岸的廣泛區域。在這個區域,更是出土了超過

7000件黃金製品

和大約

1000件銀製品

。這一時期。黃金工藝也是得到了大幅進步,邁科普“庫爾幹”式墓葬中出現的金銀動物雕像, 清晰地體現出他們開始大量

使用失蠟法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邁科普文化的金牛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邁科普文化的金、銀壺,金壺13。4cm,銀壺13。6cm

透過立體中空的工藝,邁科普的金匠們,成功地讓黃金製品“站”起來了 。三維的立體造型代替了二維為主的平面錘碟,黃金的表現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想要詳細瞭解瓦爾納黃金與邁科普文化的朋友,請參看之前公眾號釋出的《

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黃金在哪裡?》和《草原藝術之光 — 邁科普的金牛》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邁科普文化的立體金珠,表面有典型的螺旋結紋,這一結構說明,邁科普文明對於立體黃金工藝的掌握,已經非常高超

在這一階段,黃金工藝從一出現就表現了極其成熟的工藝。

錘碟、鏨刻、鑄造、失蠟法

都已經成熟地運用到金銀製品上。為什麼黃金飾品在這麼早期的人類社會中,就呈現出極度發達的姿態呢?

我個人覺得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紅銅工藝的成熟。

據目前冶金考古學的成果來看,人類社會使用銅的時間要早於黃金。早在距今9000-8000年前,考古學家在土耳其的特貝西和科瑞遺址,發現了可清晰考證的銅器,都是使用錘揲技術加工的天然銅。對於天然銅的處理能力,包括熱錘碟、熱解技術都使得先人們對於天然黃金的處理,駕輕就熟。

第二,社會階層與勞動分工的極速加劇。

在公元前5000年後,隨著畜牧業與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擁有大量天然砂金資源的環黑海地區,人類聚落快速發展起來。聚落的發展,伴隨著人口的膨脹、社會分層與專業分工的出現,更重要的是加劇了貿易的流動與技術的傳播。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瓦爾納的墓地,出現黃金製品高度集中在少數墳墓的現象,說明社會分工與社會階層分化,已經非常顯著

部落首領與祭司階層的出現,使得黃金這個“非凡的金屬”有了用武之地。

作為永恆不變的稀有金屬,黃金自然成了天人溝通,神權象徵的最好載體

,而當時社會所擁有的最尖端冶煉技術,都毫不吝嗇的運用到了黃金的身上。

接下來的2000年裡,隨著邁科普文化的繼承者 — 顏那亞人,熟練掌握了馴化馬匹與四輪車。冶金技術與黃金崇拜,被機動性很強的顏那亞人,沿著廣闊的南俄羅斯草原,帶到了整個歐亞大陸的東北方,從而孕育了整個東方大陸。從北向南,從西向東,一段波瀾壯闊的青銅與金銀器大歷史(有關歐亞大草原與東方黃金工藝的演化與傳播,下次我們單獨開篇聊)徐徐展開。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顏那亞人面部復原圖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顏那亞人(Yamnaya)的傳播範圍圖

與此同時,傳統冶金技術領先的地中海東岸區域(小亞細亞半島、迦南區域)以及新月沃土的兩河文化城邦、伊朗高原的埃蘭文明,卻在孕育著黃金珠寶的第二次飛躍。第二次飛躍,也是

早期黃金歷史的第二個階段(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後),我把它稱為“細工革命

”。意思是黃金製品出現了精細化加工的趨勢。

歷史的車輪駛入公元前3000年前之後,早期城市與國家漸漸走上歷史的舞臺,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黃金在人類社會中的價值大大提升了

。這種永恆的稀有金屬,被祭司與國王們,作為“與神溝通”以及“君權神授”的最好象徵。

一方面,早期的工藝如錘碟、鏨刻、鑄造都滿足不了,城邦的統治者與大祭司們,對黃金作為“神器”的工藝要求。

另一方面,隨著人類社會對黃金供應量的需求加劇,本身不出產黃金的地區,自然而然,要發展出

更節約金料

的黃金工藝。在這兩種社會壓力的交織下,黃金細工工藝孕育而生。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特洛伊古城的普里阿摩斯寶藏,普希金博物館藏

根據目前的考古成果,公元前3000-前2500年左右,

兩河流域的烏爾王陵、土耳其阿納託利亞半島的特洛伊古城、敘利亞的巴納特

都出土了代表著黃金工藝飛躍的黃金細工製品。(

烏爾王陵,特洛伊的考古發現,請參看心言堂公眾號文章《

美索不達米亞,黃金之初

》與《

"特洛伊"的黃金寶藏

》)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蘇美爾早期城市烏爾,烏爾王陵出土的黃金匕首,已經開始使用黃金造粒技術,只是比較生拙

黃金細工標誌性的兩項工藝是造粒技術與金銀細絲。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把細小的金屬球與金屬細絲,焊接在貴金屬表面,創造各種造型的裝飾工藝。

這兩項工藝的難點在於兩點:

第一,要能製造出極細的金屬絲和極小的金珠

第二,就是低溫焊藥的發明,能夠對金絲或金珠進行牢固且美觀的焊接,讓焊接毫無痕跡。

關於金銀細工的工藝秘密,我在本文最後一段,還會詳細介紹。

從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黃金細工工藝順著地中海東岸向南方的埃及世界,西北方的赫梯帝國,地中海東岸的沿海區域、地中海的塞普勒斯、克里特島以及希臘半島南部的邁錫尼文化區域傳播。

進入到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後的一千年裡,隨著航海業的興盛,

地中海地區成為這個世界上貿易往來最頻繁,商業活動最發達的地區

來自歐亞大陸各個角落的奇珍異寶、工藝技術,都在這一片海域充分交流,快速傳播。黃金珠寶工藝,也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位於地中海中心的

希臘世界

(希臘半島以及北部山區、義大利半島)迅速崛起,成為地中海世界在這一時期的“明星”。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公元前500年的希臘世界

在這期間,

居住在迦南地區的腓尼基人,成為了地中海貿易的主力軍

,他們擁有高超的近地航海技術,他們幾乎走遍了地中海從北非區域、西班牙半島、到直布羅陀海峽的每一寸土地。歐亞大陸其他地域的珍貴貨物、奇珍異寶和領先工藝技術,透過腓尼基人,被更廣泛、更頻繁地傳播到地中海的希臘世界與義大利半島。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腓尼基的城市以及貿易路線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戈佐島古船是典型的早期腓尼基海船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伊特魯里亞人登上了歷史舞臺,

伊特魯里亞人是狂熱的黃金愛好者,他們從貿易伙伴腓尼基人那裡,學習到了黃金細工的高超技藝

,並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的創造力,把黃金細工工藝發揮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

2. 伊特魯里亞的黃金

伊特魯里亞人的黃金細工工藝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首先,

伊特魯里亞人制作的金銀造粒與金銀細絲的直徑可以小於0.1毫米

,這幾乎是人類黃金手工加工工藝的極限。

其次,造粒技術與金銀細絲的工藝難點,是如何把如此細小的金屬珠、線焊接到金屬板上。伊特魯里亞人不僅克服了這種焊接的困難,並且

用金珠與金線創造出了立體的變化與浮雕的效果

,這是至今為止黃金加工的一座最高峰。

下面讓我們來看幾件伊特魯里亞人制作的黃金器物,一開眼界。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黃金碟形胸針,公元前730年左右, © 國際珠寶曆史與傳承研究院

上圖這件黃金胸章,完成於公元前730年左右。它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最上面的部分是以五頭獅子與石榴花裝飾為主的黃金裝飾板,寓意是

審判與轉生的神力

(這個藝術象徵我們上一篇有講過)。使用的主要工藝為錘衝凸紋與雕鏤工藝。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胸針區域性放大圖(上部)

最重要的是中間部分,是在兩根銀棒之外,包括了一層黃金細絲編織出來“外衣”。細絲非常細膩,整件焊接起來,如同一件精緻的絲織品一般柔軟。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胸針區域性放大圖(中部)

最下部分是石榴造型,表面除了衝紋出諸多動物的平面造型,還焊接上鳥、鹿、獅子等動物立體造型,使得這塊裝飾板呈現豐富的立體造型。這件出土自丘西的黃金胸針完美展示了伊特魯里亞人的金銀細絲功力。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胸針區域性放大圖(下部)

相比於金銀細絲,

伊特魯里亞人的造粒技術更是獨步寰宇

。下面讓我們來看幾件黃金造粒的珠寶。

首先是這件

阿克琉斯

(荷馬史詩的英雄人物)頭像的黃金吊墜,這枚吊墜是幾千年珠寶曆史中的黃金工藝代表作。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阿喀琉斯鍊墜,公元前480年,盧浮宮藏,“坎帕納系列” © 國際珠寶曆史與傳承研究院

項鍊部分是

精細編制的金銀細絲工藝(Filigrane)

,面部細節用

雕鏤法(Repoussé)

從金屬反面用工具敲出圖案,用來表現鬍鬚,

頭髮與眉毛的是黃金造粒工藝(Granulation)

,小金粒密密麻麻,層次起伏且分明。這個頭像總長不超過4釐米,伊特魯利亞人在這件珠寶上,把金粒的直徑做到 0。1毫米,肉眼難測,堪稱神技。

其次,請看這件目前珍藏在義大利佛羅倫薩考古博物館的黃金造粒作品。這件黃金胸針長20釐米,來自一個叫做 Tomba del Littore 的古墓,其發掘地點是在托斯卡納,一個叫做 Vetulonia 的小城。墓主人是一個生活在

公元前7世紀

的伊特魯里亞人。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公元前630-前625年,佛羅倫薩考古博物館藏

在這件黃金胸針上,伊特魯里亞的金匠大量使用了微小的黃金細珠,在金制的平面或曲面上,焊接出具有

浮雕感造型的獵豹與裝飾花紋

,工藝之細緻,冠絕古今。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黃金胸針區域性放大圖

Tomba del Littore 古墓除了上圖介紹的胸針之外,還出土了大量的精貴黃金製品,其中包括其他兩隻20cm長,一枚15cm長,一枚8。5cm的黃金胸針(Brooch)和一支超過30cm長的黃金球型頭別針(Pin)。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Tomba del Littore 出土的其他黃胸針,公元前630-前625年,佛羅倫薩考古博物館藏

在這些黃金胸針的表面與球型頭的表面,都大量

使用了細小金珠,營造出浮雕感的動物與裝飾造型

。伊特魯里亞的金匠們把金銀細工推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把藝術的美感與極度複雜的工藝完美地結合起來。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圓形頂胸針的區域性放大圖

為了全面展示伊特魯里亞人的黃金工藝,我再向大家展示幾件非凡的黃金製品。

這是一件公元前450年左右的獸牙形護身符,伊特魯里亞留存下來為數不多的

東方化風格珠寶

,黃金細絲與造粒工藝都在這件護身符上完美展現出來。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獸牙形護身符,公元前480年-前440年 © 國際珠寶曆史與傳承研究院

這是一件公元前530-前480年左右的黃金耳飾,我們可以看到黃金鑲嵌了

深藍色玻璃

(公元前由於寶石資源匱乏,玻璃作為高精尖工藝,往往作為寶石的替代品,並且價值不菲),

黃金細絲與以及微如粉塵的金珠

,豐富並點綴了整件耳飾,使之體現出極度奢華的榮耀感。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公元前530-前480年,大英博物館藏

3. 伊特魯里亞的黃金工藝秘密

看了這麼多伊特魯里亞的黃金製品,朋友們一定會關心這麼複雜的工藝,古代工匠是如何實現的?其實早在古羅馬時期,

著名博物學家老普林尼就已經在名著《自然史》提到過金屬焊接工藝

,其中關鍵一詞“Chrysocolla”即粘金劑(Chryso金 ,colla 貼上)點明瞭古代黃金造粒的秘方,在礦物學裡“Chrysocolla”是矽孔雀石的名稱。但是,在漫長的歷史程序裡,黃金細工焊接的獨特配方與工藝流程已經被後人們遺忘。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蓋烏斯·普林尼·塞孔都斯, 公元23-79年,又稱老普林尼,古代羅馬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家,以其所著《自然史》一書著稱

直到19世紀後半期,歐洲考古學科的興起,才讓人重新認識到古典時期黃金工藝的精巧與偉大。從那時開始,大量歐洲珠寶工匠與考古學家都投入到黃金細工工藝的研究中去。到了20世紀,隨著現代科學與實驗的介入,我們雖然不能百分百挑戰這一工藝的巔峰之作,但是卻可以對它的製作工藝一探究竟。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Vulci出土,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公元前5世紀

首先,如何造粒?古代世界常見的造粒方法是,將黃金切成,

長與厚均為為0.2毫米左右

的小塊,塗抹上木炭粉包裹起來(木炭的作用是隔離空氣,幫助融化後黃金形成圓形小球),放入坩堝,加熱至1100度左右,受熱的黃金逐漸擠壓成型。

其次,如何無痕焊接?古代工匠們先把黃金敲打成0。2毫米左右的薄頁狀,然後拿出一種特殊調製的“

膠體焊劑

”,這種特殊焊劑,包括了

含碳的動物肌腱或者魚膠

(碳的作用是在加熱過程中與氧氣結合,這樣可以減少焊接處的氧氣,確保焊接點比較乾淨),同時裡面還加入了

硫酸銅環合物,如孔雀石粉

,把兩者攪合成有粘黏性的“膠體焊劑”。

最後,將“膠體焊劑”均勻攤在金頁上,然後把準備好的小金粒、細線放置金頁上,拼成想要的圖案。最後把含有圖案的金頁加熱到850度左右,“膠體焊劑”裡的

銅元素與金珠、金頁中的金元素形成金銅合金

,使得顆粒之間以及顆粒與金頁之間牢牢焊接在一起。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收藏在大英博物館,公元前400-前300年左右的黃金耳飾,黃金造粒的運用,在這件耳飾上可以說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伊特魯里亞人,把黃金當做與神溝通的工具,創造出了震撼古今的黃金器物,今天我們看來,如同神技。

歷史告訴我們,當我們抱著一顆虔誠的心,摒棄雜念,才有機會製作出傳世之作。

黃金、白銀、寶石本就是天然之物,與天地同壽,人類的壽命只是短短數十載,

我們只是這些天然之寶短暫的守護者

,並用自己這一生的動人故事豐富它的精神價值,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伊特魯里亞,地中海邊的黃金之國 上下五千年,黃金工藝的巔峰之作

伊特魯里亞的精美耳飾

因此,當我們利用這些天然之寶,製作珠寶時,更應該抱著這樣一種目標:

下一代,下下代甚至500年後的人們看到我們製作的珠寶,都會由衷讚歎和欣賞。

我覺得,這才是珠寶工匠應有的心態。

在伊特魯里亞人消失後的兩千多年裡,

黃金細工工藝,透過一次次的文明衝突與傳播,來到了更廣闊的世界,被更多的文明、民族學習,使用、創新、傳播,

更多的黃金傳奇故事在廣闊的歐亞大陸上演。

接下來一篇,我將大家分享伊特魯里亞為代表的黃金細工工藝,在古典時代,與近現代時期,是如何影響世界各大文明的,其中又發生過什麼動人而有趣的傳奇故事。請大家繼續關注。

心言堂 許路佳

參考文獻

1。 史永、賀貝著,《珠寶簡史》,商務印書館,2018年

2。 休·泰勒著,朱怡芳譯,《7000年珠寶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年

3。 克萊爾·菲利普斯著,別智韜,柴曉譯,《珠寶聖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年

4。 普林尼著,李鐵匠譯,《自然史》,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18年

5。 弗雷德·S·克萊納著,《加德納藝術通史:15版》,湖南美術出版社,2019年

6。 大衛·賴克著,《人類起源的故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

7。 Leusch, Verena, Barbara Armbruster, Ernst Pernicka, and Vladimir SlavÄev。 “On the Invention of Gold Metallurgy: The Gold Objects from the Varna I Cemetery (Bulgaria)——Technological Consequence and Inventive Creativity。” Cambridge Archaeological Journal 25, no。 1 (2015): 353。

8。 Hansen, Svend, and Im Dol。 “Gold und Silber in der Maikop-Kultur。” Grußworte| Welcome (2013): 17。 (Hansen, Svend。 “Gold and silver in the Maikop Culture”, In Metals of Power-Early Gold and Silver, 6th Archaeological conference of Central Germany, October 17-19, 2013 in Halle (Saale), pp。389-410, 2014)

9。 史永著,《金色紐帶: 歐亞大陸銅、金冶金史視野下的古代敘利亞黃金製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