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暗網裡罪惡橫行,當初為什麼要發明它,又是如何變成犯罪工具的?

  • 由 愛科學的M叔 發表于 綜合
  • 2022-01-11
簡介一群技術達人創造暗網的初衷,和毒品犯罪、人口買賣根本搭不上邊,暗網被髮明出來,主要是為了實現這些人的激進自由主義理想,他們想再建立一個像早期網際網路那樣自由、匿名、開放的虛擬王國

榨汁機是誰發明的

文/M叔

圖侵刪

之前已經科普過一篇暗網的文章,為什麼今天還要寫一篇呢?

因為M叔對自己科普文章的要求,是對於熱點科技或者現象,尤其是那些比較有爭議性的,我一定會從兩個方面去科普,說說它的好話,再說說它的壞話,為的就是避免個人主觀介入太多,影響讀者們對它的認識。

我們回到暗網的話題上,在媒體上講到的關於暗網的故事,都是暗網中的毒品犯罪、色情買賣、性虐待、戀童癖等各種形形色色的現象。

暗網裡罪惡橫行,當初為什麼要發明它,又是如何變成犯罪工具的?

其實遠不止於此,這些故事雖然不是虛構的,不過還是扭曲了暗網的本來面目,將問題過分簡單化了,暗網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遠比犯罪複雜得多。

我們從暗網的起源開始說起,暗網的創造者,到底為什麼要發明暗網呢?

暗網在一開始被髮明出來的時候,絕不是要建立一個犯罪者的天堂,暗網實際上是繼承了網際網路從出生那天刻在胎記上的自由主義精神。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還要從網際網路的早期歷史說起。

暗網裡罪惡橫行,當初為什麼要發明它,又是如何變成犯罪工具的?

網際網路本來是美國軍方在上世紀60年代開發的一個小型科研計劃,為的是能在爆發核戰爭時保障軍隊的通訊聯絡。幾經周折,到了70年代末,網際網路才以電子佈告欄和新聞組的形式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這麼說有點抽象,你可以簡單地把當時的網際網路想象成比較簡陋的網路論壇。這些論壇雖然設計很醜、功能簡單、速度又慢,不過,當時的使用者卻對它充滿期待。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意味著人類在歷史上第一次可以拋棄現實世界中固有的身份,暢所欲言。不論你是販夫走卒,還是貴族精英,在網際網路中,誰也不比誰高一頭。我們可以說,從一開始,網際網路就被想象成了一個自由、開放的虛擬王國。

暗網裡罪惡橫行,當初為什麼要發明它,又是如何變成犯罪工具的?

不過,隨著上網的人越來越多,美國政府就開始擔心了:如果這些網民在網際網路上犯罪,我們也不知道是誰啊?這可不行,於是,它就推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方案。比如說1991年初,美國參議院的一些議員們就提出,電子通訊服務商需要向政府提交民眾的私人資訊資料。這麼一來,政府就能夠對網際網路進行更加有效地管理了。

俗話說,由儉入

易,由

入儉難,有一群極端的自由主義者,早已經在網際網路上嚐到了自由的甜頭,這些人你再讓他們乖乖地接受政府審查,他們肯定不幹。

於是,一方面為了應對美國政府的監視,另一方面,為了延續他們崇尚的這個自由主義精神,一群網路極客就建立了暗網,這就是暗網的來源。你看,暗網和早期網際網路在被髮明時都抱有同樣的自由、開放精神。

既然說到暗網的誕生,那就必須要提到三個人,分別是退休商人

蒂姆

·

、數學家

埃裡克

·

休斯

和計算機科學家

約翰

·

吉爾摩

。他們當時精挑細選了20位程式設計師和工程師,邀請到家中做客,共商大計。

這些人都是西方的激進自由主義者,信奉個體的絕對自由,排斥任何來自國家層面的干涉。這種理念實際上是比較極端的,主要是和當時那個時代背景有很大關係。當時有一本書,也就是美國著名作家

·

蘭德所寫的《阿特拉斯聳聳肩》

,極大地影響了這些人的人生觀。

暗網裡罪惡橫行,當初為什麼要發明它,又是如何變成犯罪工具的?

在這本小說中,蘭德描述了美國社會中的一群人,他們拒絕繳納稅款,於是就逃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寶地“高爾特峽谷”。在高爾特峽谷裡,他們既不用受到政府的拘束,也不用追求什麼偉大的人生,就是自由自在地生活。暗網的創造者們被這樣一種烏托邦式的想法深深地打動了,他們一起製作了一個匿名瀏覽網路的工具,並起了“暗網”這個名字,希望暗網能成為網際網路世界裡的高爾特峽谷。

一群技術達人創造暗網的初衷,和毒品犯罪、人口買賣根本搭不上邊,暗網被髮明出來,主要是為了實現這些人的激進自由主義理想,他們想再建立一個像早期網際網路那樣自由、匿名、開放的虛擬王國。

說到這兒,有個問題就出現了,既然暗網和早期網際網路的理念初衷是一樣的,那麼暗網後來怎麼卻變成了一個犯罪的天堂呢?

暗網裡罪惡橫行,當初為什麼要發明它,又是如何變成犯罪工具的?

我們剛才說到,新聞報道不斷在給我們強化一個觀念,就是暗網世界有多麼陰暗、可怕,這種說法雖然並不是完全錯誤的,但它只體現了暗網的其中一個側面。當暗網與人類社會相遇之後,實際上產生了非常複雜的化學反應,並不是簡單的“陰暗”“可怕”可以總結的。

首先,從微觀層面看,暗網中為什麼會出現犯罪、引戰、洩露政治機密這樣的事情呢?

這些具體行為都可以透過網路去抑制效應來解釋。這個理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蘇勒爾在2004年提出的。網路去抑制效應的意思是,因為受到匿名性的影響,人在網路環境中會感到更少的約束感,行為也會更加放縱。打個比方來說,瀏覽暗網就好比是參加了一場假面舞會,在這個舞會上沒人知道你是誰,因此這時社會責任和規範統統都不適用了,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被社會接受的行為,在暗網中似乎都變成了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對我們而言,網路去抑制效應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當人們覺得自己的身份不會被暴露時,無論他們說什麼、做什麼,都不會與他們的真實身份產生直接聯絡,更不會因為他們的行為產生任何直接後果,因此,網路去抑制效應可能會讓人們在網上更容易分享隱私、公開表達自我

。比如在暗網中,新聞事件的當事人相當於帶上了一層面紗,這時,他們就更願意和記者談論自己知道的內情。

暗網裡罪惡橫行,當初為什麼要發明它,又是如何變成犯罪工具的?

不過,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導致人們在網際網路中更容易表達憎恨、乃至實施犯罪,例如兒童色情和毒品非法交易。

對於引戰行為,美國心理治療師芒羅更是形象地稱為“打了就跑的游擊戰”:我可以盡情地侮辱你,即便別人看不過去紛紛指責我,我也可以登出這個賬號,換個身份繼續來這裡挑事兒。對於這種現象,美國律師

邁克

·

戈德溫

還曾提出過一個法則,

在網路上進行辯論時,如果雙方的觀點對立,那麼隨著辯論的進行,參與者互相謾罵的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這也被稱為“戈德溫法則”。你也可以簡單地記住一個公式:一個普通人,加上匿名性,再擁有了觀眾,就很有可能變成混蛋。

說完網路去抑制效應對我們行為的影響,接下來再從宏觀層面看,暗網為什麼造成了如此複雜的社會結果。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為你介紹技術哲學中兩種截然相反的思考視角,也就是社會決定理論和社會塑造理論。

社會決定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發明者可以透過設計和完善自己的技術,來決定技術引發的社會後果。按照這種視角,既然暗網的發明者想要建造一個虛擬的自由王國,那麼,只要他們不懈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不過可惜的是,這似乎並不是我們看到的事實。其實,如果我們回顧人類歷史就會發現,技術決定論是一種對現實的過分簡化。比如19世紀電報出現的時候就有人讚美說,電報將把全世界的外交官們集中在一起,透過談判終結戰爭,一個和平的世界即將到來。這個預測是很打臉的,因為幾十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電報還成為了重要的戰爭通訊裝置。

暗網的創造者似乎沒法控制這項科技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我們可以說,技術的社會影響是一種社會塑造的結果,這也就是我要和你說的另外一個視角,也就是社會塑造理論。其實不只是暗網,人類歷史上的很多科技都是這樣。比如發明葡萄榨汁機的人怎麼也不會想到,古登堡會把它改造成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印刷機。換句話講,科技在塑造人的時候,其實也被人塑造。這裡面有競爭對手的影響,比如微軟模仿蘋果的影象作業系統,從 DOS 介面轉向 Windows。這裡面還有使用者的影響,比如美國谷歌公司在推出社交網站 Orkut 時,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個網站迅速被熱情的巴西人佔領,成為了一個葡萄牙語的社交媒體。

瞭解了社會塑造理論之後,如果我們再往前走一步便會發現,科技本身只能決定我們的起點,但沒辦法決定我們的終點,在這一路上,科技與人類社會可以產生非常複雜的化學反應。因此,當一項科技剛剛被髮明出來時,立刻去評價它的意義,似乎就有點操之過急了。在這裡,我想和你分享著名傳播學者文森特·莫斯可的一句話:

一項科技究竟會對人類社會產生什麼影響,不要去跟隨預言家們的歡呼或詛咒,而是要等到它成為生活中平淡無奇的一部分後,或者說,等到這個化學反應差不多結束時,才能進行準確的評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