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明朝的庶吉士沒有俸祿,也沒有品第,為何進士擠破腦袋也要爭取

  • 由 幼稚園的小公舉 發表于 綜合
  • 2021-05-26
簡介被分配到六部的,還稱為進士,被分配到翰林院的則稱為庶吉士

內閣的長官是什麼官職

明朝的庶吉士沒有俸祿,也沒有品第,為何進士擠破腦袋也要爭取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建立之後,在唐朝進入了摸索期。宋朝時,它開始成為了選官制度的主流,無數寒門學子獲益,由布衣百姓鯉魚跳龍門。因為它相對公正,能選出優秀人才,也能保持階層的流動性,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明清時也繼續沿用。

對於脫穎而出的進士們來說,接下來關心的就是名次,這是關係到他們未來仕途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名次越靠前,封侯拜相的可能性就越大。一甲狀元、榜眼、探花固然好,但對於幾百人一批的進士團體來說,實在太難了。退而求其次,他們爭來搶去,最希望被朝廷任命庶吉士。

明朝的庶吉士沒有俸祿,也沒有品第,為何進士擠破腦袋也要爭取

這個職位的來由,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他真是個奇才,窮的時候能要飯,上馬能打仗,當上皇帝后還能進行制度建設。他發現新任的進士普遍缺乏行政經驗,貿然讓他們上崗工作,實在有些危險。於是,他在洪武十八年的進士科考試後實行了新的規矩。

所有進士,都必須在擔任具體官職之前,先到六部諸司及翰林院學習。當時叫做觀政進士,我們可以理解為實習生。被分配到六部的,還稱為進士,被分配到翰林院的則稱為庶吉士。後來,一甲的三位佼佼者,就可以免去這個實習環節了,直接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編修等。

明朝的庶吉士沒有俸祿,也沒有品第,為何進士擠破腦袋也要爭取

庶吉士這個名字,第一次讀很繞口,其實它出自於《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所以又被稱為庶常。同樣是實習生,它相比於六部的觀政進士,有著明顯的劣勢。因為當時名為規定:給以祿米,於諸司觀政,使其諳練政體,然後擢任之。所以,六部的實習生是有俸祿的。

絕大部分的研究者認為,庶吉士在明朝時是沒有俸祿的,而且沒有授職,自然沒有品第。申時行等人所著的《大明會典》提到:“凡庶吉士……戶部給燈油錢,兵部撥皂隸,刑部給紙札,工部修理房屋、具器用,順天府給筆墨,光祿寺給酒飯。”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活補助,根本不夠養家餬口的花銷,甚至只能保證進士本人在物價昂貴的京城不被餓死凍死而已。

明朝的庶吉士沒有俸祿,也沒有品第,為何進士擠破腦袋也要爭取

然而,即便如此,所有的非一甲進士,絕對都想當庶吉士。這不僅因為庶吉士的人數少,更在於它的前途更光明。

如果在六部當觀政進士,三年之後基本能保證在京城上班。不過,那也只是六部最小的官職做起,靠熬資歷逐步升遷。除非發生土木堡之變那樣六部被一鍋端的情況,大部分的官員也就止步於侍郎級別了。

庶吉士則不同,它所供職地方可是翰林院。自從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實行的是內閣制。要想進入內閣,成為帝國命運的控制者之一,幾乎都要先進入翰林院。所以,天順朝之後,明朝就形成了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潛規則。

明朝的庶吉士沒有俸祿,也沒有品第,為何進士擠破腦袋也要爭取

翰林院是高階人才儲備的中心,在這裡當庶吉士,如果三年的考核合格,就可以留下來當翰林編修、檢討,實際上與狀元榜眼探花站在同一起跑線。如果再有機緣和能力,就能步步提升為侍講、侍讀、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官階雖然不算高,卻是皇帝的近臣,前途十分光明。

一旦當上最高的翰林學士,就完全有希望入值內閣,真正做到位極人臣。我們不說清朝,就拿明朝來說,從庶吉士開始當上首輔的就有楊廷和和張居正兩人,至於說內閣成員、六部長官、地方大員更是數不勝數。

明朝的庶吉士沒有俸祿,也沒有品第,為何進士擠破腦袋也要爭取

作為讀書人,哪一個不想走上這條道路,所以成為庶吉士是他們所有人的夢想。偏偏庶吉士的數量也很有限,而且有些科舉考試年份,甚至不取庶吉士,那你再有本事也無可奈何。即便是庶吉士未能留在翰林院,一般也會發往地方從知縣做起。

要知道,明朝不是唐宋,並非只有京城才是富庶之地,地方經濟已經相對發達。那些地方官員,或許仗著天高皇帝遠,自己當土皇帝,或許在地方還能節節高升,開始另一個晉級通道。總之,那比在六部按點上下班的同僚們,日子好過太多了。

明朝的庶吉士沒有俸祿,也沒有品第,為何進士擠破腦袋也要爭取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庶吉士實在是包賺不賠的,就是當時清苦點而已,這對熬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讀書人來說,算不得什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