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精闢解讀:陽化氣陰成形

  • 由 璞玄居士 發表于 綜合
  • 2021-12-22
簡介以溫化為主,必需用附子等溫性藥為主治療, 肥胖症,身體某部位肥大,必然是這一部位的陽氣不足以化氣,於是形乃聚而成形

摔傷如何斷定內臟受損

精闢解讀:陽化氣陰成形

陽化氣,陰成形。腫瘤是形,其根在氣。氣化行則形可散,氣化滯則形必凝。

陽化氣,陰成形

明代著名的醫家張景嶽認為:“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因此,這裡陽和陰是指物質的動與靜、氣化與凝聚、分化與合成等的相對運動,進而說明物質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作用。

看上去十分簡單,仔細分析一下,卻大有文章可做。 自然界萬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離不開陰陽的相互作用。陽主動而散,可促進萬物的氣化。陰主靜而凝,可促進萬物的成形。化氣與成形,是物質的兩種相反相成的運動形式。

陽的特點是主動,陽有氣化功能,可以促進臟腑發揮正常的功能。陽性熱,所以可以化陰為氣。陰的特點是主靜,陰性凝斂,所以可以凝聚而成形。 中醫認為,生命就是生物體的氣化運動,氣化運動的本質就是化氣與成形。

人體的正氣是無形的,屬陽;精血津液為有形的,屬陰。而陰精和陽氣可以互相轉化,簡單來說,陽有化氣的功能,可以把機體的物質化為無形的氣,因此,陽以功能為主。而陰有成形的功能,可以把外界的物質合成自己的身體物質,因此,陰以形體為主。由精血津液轉化為氣,要依靠陽的氣化作用;由氣轉化為精血津液,離不開陰的成形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自然界萬物的生生化化,人體生理活動過程中的新陳代謝,都可以概括成“陽化氣,陰成形”。生物體的能量與物質就是透過陰與陽的形式而互相轉化,這個轉化有些象愛因斯坦的方程式E=MC2(能量=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以上是從生理的角度來解釋,有些抽象難懂,下面結合日常生活以及常見疾病來分析陰與陽兩個不同的功能。 生活中我們知道,水蒸氣如果遇到冷的東西,就會凝結成水珠。從無形的氣到有形的水珠,這就是陰成形。它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有無形的氣,二是必需有陰寒的媒體。比如,在煮水的鍋內,水蒸氣只能在鍋蓋上形成水珠,而由於鍋底以及側面太熱,陽氣太旺,就不能形成水珠。再看豆腐的製作。

黃豆做成豆漿,煮沸後並不成形,要想變成豆腐,必須點滷。點滷就是加鹽滷或石膏水。這兩種東西都是陰寒之物,於是陰得以成形,豆腐於是做成了。所以說,豆漿是溫性的,但豆腐是涼性的,因為加了鹽滷或石膏。 從人體病理來說,凡是成形的疾病,一定是陰性的。試舉例說明如下。 有的疾病是區域性成形的。

如足內踝的腫脹或者水腫,那是因為腎經的陽氣不足而寒氣太盛,陽不能化水為氣,結果陰寒凝結在腎經的下段,形成水腫。這種情況要用真武湯來扶助陽的氣化功能。 再如甲狀腺腫,那是任脈的陰寒之氣成形而致。任脈陽虛而陰聚於溼氣最旺之處,形成了腫脹。對於這樣的病,光是通經活絡是不夠的,一定要配合扶助任脈之陽氣才是治本之道,一定要用到附子才行。 比如腫瘤,這是明顯的陰性病。

首先,只有三陰體質的人才可能會生腫瘤,三陰體質的最明顯特徵是陽氣的不足,對陰邪已經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因此,邪氣深入三陰,於體內陽氣最虛弱之處成形,發為腫塊。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細胞分化、凋亡相關於細胞執行功能,屬於“陽化氣”,而細胞增殖相關於細胞數量、形體增長,屬於“陰成形”,而發育異常、增殖失控、分化障礙以及凋亡阻遏就是腫瘤、白血病的基本生物學特徵。由此可以推出,腫瘤的本質是陽氣不足、陰寒積聚。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大凡是腫瘤病人,雙手十個指甲的月牙一定不多,甚至於一個也沒有。這就是標準的陽虛體質。所以,如果有醫治療腫瘤,只在白花蛇舌草、半支蓮、半邊蓮、蚤休等大寒大涼的中藥上下功夫,必是庸醫,其結果必然是把病人治死。可以這樣說,如果腫瘤病人的陽虛體質不能徹底改變,治好腫瘤是門都沒有的。而改變陽虛體質必需扶陽,扶陽就要用溫性的中藥。

我的經驗是改變體質與攻逐病邪互相結合起來,分段進行,扶正以加強氣化功能,等正氣稍足,即可攻除邪氣,攻邪必然傷正,所以不能一攻到底,象西醫那樣,拼命用放化療祛邪,絲毫不考慮病人的陽氣,是隻認病邪,不顧活命的作法。所以說,腫瘤其定位就是“陰成形”,其臨床表現雖然複雜多樣,但源於命門火衰,本屬寒痰凝結,治本之道當扶陽、散寒、祛瘀。

以溫化為主,必需用附子等溫性藥為主治療, 肥胖症,身體某部位肥大,必然是這一部位的陽氣不足以化氣,於是形乃聚而成形。

有句話說“十個胖子九個虛”,虛的就是陽氣。如果用瀉法來治療肥胖,肯定是越瀉越虛,越虛而越胖。肥胖症是要補陽的,陽氣足了,自然能進行化氣的功能,慢慢地就能把多出來的肥肉氣化掉。

附子理中丸是非常有效的治療肥胖處方。

紅斑狼瘡、肝硬化等病都可能引起腹部腫大,水腫,其原因是中焦陽虛,陽氣不能化水,水溼氾濫成災。也只有三陰體質的人才會生這種病。每見某著名醫家經驗,大量應用苦寒中藥以瀉水化瘀,不知瀉邪的同時也在傷正,等正氣傷的差不多了,病人的命也就結束了。或者,重用激素以救命,短時尚可,久則必然消耗陽氣太過而病人猝死。

多年來,眼見不少此類病人死於誤治,十分痛惜。 風溼或者類風溼性關節炎,還有痛風病,關節會腫大變形,這也是陽氣在關節處不足以抵抗陰邪的緣故。所以治本之道在於扶陽以抑陰。不管病人表現出多少熱象,也不能因此而大量應用寒涼中藥。

要知道,能患這樣的病的人必然是陽虛體質,虛寒於內,陰得以在陽氣最弱處聚而成形。臨床每見有醫重用生石膏治療關節炎,不知即使是熱邪所致,也要加扶陽藥以化其陰形。 眼球外突,一定是陽虛於眼睛;椎體增生,必然是陽不足於椎體;小兒腦水腫,那是陽氣未能充盛於腦內;區域性摔傷而腫脹,是陽氣受損而聚陰成形。

如此等等,皆當從“陽化氣,陰成形”這個意思上去思考,這樣才可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 總而言之,所有的“陰成形”的慢性病,多屬陽虛體質而生。陽氣不足於抵抗邪氣(邪氣為陰,正為屬陽),外邪因而客入機體,耗傷陽氣,久之陽益虛而陰愈盛,聚痰血等陰物而成形,發為大病。《黃帝內經》說:“積之始生,得寒乃生。”這句話說得非常清楚明白,治療任何的“陰成形”的病,必需扶陽氣以化陰寒。 死人泡在水中會膨脹起來的,是因為沒有了陽氣,不能氣化水溼,水溼因而聚積脹大。

活人與死人的最大的區別即在於活人有陽氣,而死人沒有陽氣,只是一堆死陰,死陰是沒有生命的。所謂生命,其實就是陽氣。有了陽氣的支援,我們的軀體才是活的。我們的陰是足夠的,從來也不會缺少,象我們的組織器官軀體就是陰,喝的水也是陰,吃的飯也是陰,缺少的是真陽。只有陽氣旺了,才能氣化水液而化為陽氣。如果真有人陰虛了,那喝水不就是最好的滋陰補陰手段嗎?問題是喝水根本就補不上陰,因為沒有陽的氣化,水進不了我們的生命。陽氣才是生命的根本。 所以說,“陽常不足而陰常有餘”。

扶陽的意義在於可以改變三陰體質,增加陽氣,漸而陽氣可以化去陰邪,單純地祛除陰邪而不扶助陽氣,往往初治有效,久則不但無效,反致纏綿不愈。其本質即在於陽氣耗傷,病邪日進了。 元代醫家認為“陰常不足,陽常有餘”,由此而影響了之後的數十代中醫,只在滋陰瀉火上用功夫,結果就是中醫一天不如一天了。為什麼有人叫囂要取締中醫,實在是搞中醫的人只會滋陰瀉火,這才是問題的根本。當前的醫療界,中醫用寒涼藥傷陽,而西醫眼中只有病毒,大量濫用抗生素,於是一派寒涼用藥,治病就是攻邪,病人不死於病而死於醫者,多矣。 何如無醫!

“陰中求陽”與“陽中求陰”

張景嶽《新方八略引》曰:“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字面上的意思是:善於扶陽的,必然懂得酌情加入滋陰的藥,那麼,陽氣得到陰液的幫助就可以生化無窮;而善於滋陰的,必然懂得酌情加入扶陽的藥,那麼,陰液得到陽氣的幫助就可以源源不竭。這是《中醫基礎理論》的解釋。但我對照原著,覺得這樣解釋不妥。

張景嶽還有一句話:“凡陽虛多寒者,宜補以甘溫,而清潤之品非所宜;陰虛多熱者,宜補以甘涼,而辛燥之類不可用。”補陽的用甘溫,補陰的用甘涼,是不能混淆的。所以他說:“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既然不可混,扶陽藥(甘溫)加入滋陰的藥(甘涼)不是違背了藥物配伍不宜相惡(一種藥物的功效被一種具有相反功效的藥物所減弱或抵消)的原則了嗎?後面我又注意到他還有一句:“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我才豁然開朗。既是不可離,那麼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是相輔相成的。益氣有助於補精,因為氣可化精;補精有助於益氣,因為精可化氣。

我在《生命的狀態》中提到過,因為陰陽具有極其豐富同時也是很不確定的含義,所以在具體的語境應當要專門明確出來。否則,你說你的陰陽,我說我的陰陽,所指並不統一,真理就無從辨明。我們說,人是由無形之氣(以下簡稱氣)與有形之質(以下簡稱質)組成的。如果氣屬陽,那麼質就是相對應的陰。因為陰陽中亦能分陰陽——就象把一物上下兩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仍然可以分上下一樣——氣可分陽氣與陰氣,質可分陰質(即是“陰液”或“津液”)與陽質(即是“精”或通稱的“陰精”)。大家也許有些眉目了,同時也開始暈了。且跟著我的思路往下走。

現在我們的頭腦中已經有了4個新的概念:陽氣,陽質,陰氣,陰質。正如上面所說的,氣和質是人體的組成部分,是我們要考察物件(物),而這裡的陰和陽是指考察物件的屬性。接下來我們就用這4個概念去說明文章開頭的那句話: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前半句這樣解讀:

第一個陽字是指陽氣;

第一個陰字是指陽質;(因為質相對於氣來說屬陰)

第二、三個陽字同第一個;

第二個陰字同第一個。

後半句這樣解讀:

第一個陰字是指陰質;

第一個陽字是指陰氣(清熱)

第二、三個陰字同第一個;

第二個陽字同第一個;

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善於扶陽氣的,如果單純用薑桂附等辛熱藥效果不顯著的,就要考慮輔以填精(即補陽質)的藥如熟地,枸杞,巴戟天,補骨脂等溫潤之品,而善於滋陰生津的,如果單純用生地,麥冬,花粉而效果不顯著的,就要考慮加用清熱的藥如石膏,竹葉等[熱去則陰氣(即後半句的第二個陽字)生]。

如此看來,我對陰陽的理解是和其它書有不同之處。雖然不敢說盡合著者原意,但讀書貴在覺悟,高明者自能諒之。

附原文:補方之制,補其虛也。凡氣虛者,宜補其上,人參、黃之屬是也。精虛者,宜補其下,熟地、枸杞之屬是也。陽虛者,宜補而兼暖,桂、附、乾薑之屬是也。陰虛者,宜補而兼清,門冬、芍藥、生地之屬是也。此固陰陽之治辯也。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又有陽失陰而離者,不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不補火何以蘇垂寂之陰?

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餘故曰∶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此又陰陽邪正之離合也。故凡陽虛多寒者,宜補以甘溫,而清潤之品非所宜;陰虛多熱者,宜補以甘涼,而辛燥之類不可用。知宜知避,則不惟用補,而八方之制,皆可得而貫通矣。

我在上篇中嘗試解讀了“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結果少人問津,好象只有作者才看得懂。,自己檢討一下,結論是我講得很不透徹,弄得讀者霧裡看花。忽悠大家的眼睛是我的錯,現在來改正。

上篇我提出了4個名詞:陽氣,陽質,陰氣,陰質。把這4個名詞替換入句中,就成了:善補陽氣者,必於陽質中求陽氣,則陽氣得陽質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質者,必於陰氣中求陰質,則陰質得陰氣升,而源泉不竭。

再接著打個比方,陽氣=陽光,陽質=煤炭,陰氣=冷氣,陰質=冰塊。那麼,整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想補充熱能,單靠陽光的照射還不行的話,就要加上煤炭的燃燒:如果你想降溫,單靠冰塊的冷卻還不夠的話,那就再吹冷氣。

經過這麼轉換,道理就很淺顯了,但是對於用藥有什麼指導意義呢?

假設病人證屬陽虛,當須補陽,但是用了附子,乾薑,桂枝出現這樣的情況:吃藥時症狀很快改善,但一停藥又很快回到老樣子。這時候你就要考慮了,附子,乾薑,桂枝側重補陽氣,病人還有陽質虛的情況。這陽質就是專門儲備陽氣的,象駱駝的駝蜂。關注璞玄居士。人呼吸天氣,飲食地味,化成陽氣,一部分用作即時之需,另一部分要收藏起來,而陽氣要收藏需要一個載體,就是陽質。身體的陽質少了,即是收藏的能力下降,就算有再多的陽氣補充,也無法完全吸納。

小電池能充多少電呢?這薑桂附是有很大的陽能的,可病人的電池容量小啊,一充就滿,其餘的吸納不了就發散出去了。等到停藥的時候,儲存的陽能很快用完,所以病情反覆。這時候怎麼辦呢?要加用熟地,枸杞,紫河車之類,這些是側重於補陽質的,也就是擴大你體內的電池容量的。

同理,假設病人證屬陰虛,你用了天冬麥冬,芍藥,生地,效果不是很理想,你可以考慮用清熱的藥如石膏,梔子之類的。好比一個人熱的厲害,你只是在他旁邊放很多冰塊,卻沒看到他還在烈日在暴曬,多少冰塊都很快融掉的了。怎麼辦?當然是把太陽去掉了——把人移到陰涼的地方,不讓陽光照到。石膏梔子就起到類似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