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 由 桃李國學堂 發表于 綜合
  • 2021-12-15
簡介”在這一則中,孔老師說,“恭而無禮則勞”,謙恭是很好的,但過度謙恭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徒勞倦怠

絞繩子是什麼意思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撰文 | 王來寧 責編 | 廖玥

大家好,我是來寧老師。今天我們開始學習《論語·泰伯第八》第2、4、5三則。

《易經》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這個“自牧”,是自我管控的意思,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節制”。“強極則辱、情深不壽”,最難被禮教控制的當然是人內心的慾望和情感,可是你知道嗎,美德同樣需要適當的規範,用什麼來規範?就是“禮”。

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在這一則中,孔老師說,“恭而無禮則勞”,謙恭是很好的,但過度謙恭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徒勞倦怠;“慎而無禮則葸”,謹慎是很好的,過度謹慎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畏怯懦弱;“勇而無禮則亂”,勇敢當然是很好的,過度勇敢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盲動闖禍,子路常常如此,孔子對他多有批評;“直而無禮則絞”,這個“絞”就是絞繩,為人直爽很好,可這個直爽如果沒有節制的話,就像是繩子絞在一起,你愈拉這個繩子它就愈絞得緊。這是沒有禮數,一味直來直去,往往讓人家受不了。

下面孔子說,“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愛的風氣。“故舊不遺,則民不偷”,這個“偷”字代表風俗的刻薄。如果成功後,能夠不遺棄舊日的朋友,為人溫和而重感情,下面的人或者你能夠影響的人看在眼裡,自然就不會刻薄無情。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我覺得這一則講了兩層意思。恭敬、謹慎、勇敢、直率都是很好的行為。但達到好的效果都有個度的問題,不及不行,過也不行。那麼度如何把握呢?孔子以一個“禮”字來節制。可這個“禮”又是什麼呢?

這個“禮”,固然可以解釋成周禮、儀禮,可更值得強調的是自律,更值得記住的是內心的原則,那就是“忠”——真誠待人,“恕”——絕不強加於人。不能諂媚巴結,也不驕縱肆意。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最重要的是人情。恭敬、謹慎、勇敢、率直,原本都是良好的品德,但都不可過分,都需要“禮”來進行合理的節制,否則,再好的美德也會變質。一味地打躬作揖就會辛苦,一味地謹慎小心就會膽小怕事,一味地好勇鬥狠就會引發禍亂,一味地心直口快就難免出口傷人。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bèi)矣。籩(biān)豆之事,則有司存。”

這一則講孔老師的一個學生,曾參,他是孔子晚期的弟子,勤學好問多思,深悟孔子之道,在孔子三千弟子中“獨得其宗”,成為孔子儒學的正宗傳人。相傳,他寫了《大學》,他的弟子子思,也是孔子的孫子,寫了《中庸》,子思的門人又教了一個厲害的學生,就是孟子。從孔子到曾參到子思再到孟子,被認為是最正宗的儒家傳承道統。

曾參是一個自律極嚴的人,他臨死前,鄭重地對孟敬子說了一番掏心窩子的話。這番“臨終遺言”很容易讓人想起金聖嘆臨刑時對兒子的遺言:“鹽菜與黃豆同食,有胡桃味。”曾子可不是金先生這種愛開玩笑的人,所以,他的遺言一定值得深入分析。

孟敬子是誰呢?他是仲孫捷。他的父親是魯國“三桓”裡孟孫家的孟武伯,就是曾經向孔子“問孝”的那個。

曾子得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也很難得,孟敬子等於是把曾子看作自己老師一樣。曾子主動給他贈言,對他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然後鄭重地留給了他三句話:一是要控制情緒,二是要保持正氣,三是要說話得體。

“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容貌舉止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別人的粗暴和怠慢;“正顏色,斯近信矣”,臉色端莊,這樣就容易使人信任;“出辭氣,斯遠鄙倍(bèi)矣”,說話時言辭和語氣得體,這樣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少犯錯誤。

這三件事情之外,那些具體瑣細的工作,“則有司存”,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我還是不明白,難道容顏舉止和說話的語氣,比積極的行動還重要嗎?

這當然可以從目的論的層面將這些理解為一種手段,但我寧願把這三點理解為儒家的一種思想方法:先要修身,才可能去治國平天下,內聖是外王的前提。我們歷來講究“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們,就要首先以這種方式對待別人”,優先的是人和人心,其他的事務性工作也很重要,可永遠沒有人和人心重要。

8.5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jiào)——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這是曾子對顏回的評價。

孔子的弟子中,顏回要比孔子小30歲,曾子小孔子46歲。這師兄弟兩個都追求德行,並且也都因為德行高尚被後世稱道,並稱“曾顏”。《論語》裡孔子對顏回的稱道隨處可見,簡直是顏回的評點本,這次我們來看看曾子這個小師弟對顏回師兄的評價。他說,我師兄自己有本事,卻能向沒有本事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能向知識少的人請教。能與不能,是就行為而言;多或寡,是就知識而言。總之,有若無,實若虛,有學問卻很謙虛,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很謙虛,好像很空無所有一樣。

顏回能做到“犯而不校”,因為他不會困溺於私人情緒得失。顏回的志向是“願無伐善無施勞”,他被人冒犯了而不計較,因為他根本不在乎這些事。所以“有若無,實若虛”,表達的更是一種謙虛的態度,強調對待世間的人、物、事時要有“無”和“虛”的態度。一個杯子為什麼能裝得下水?因為它是空的。一個人怎麼才能學習?需要把自己倒空,不要懷著一肚子自以為是。這就是“謙虛使人進步”的原因。

曾子說的這種情況,有三種可能:一是學霸太假了,二是學霸太傻了,三是學霸的外表學渣的心。

的確難以理解。所以我們試著換一個角度好不好?

即使一個人知識的“絕對值”是很高的,他也不是無所不能的,在某方面,哪怕是很小的知識上他也有不及別人之處,或者說,未知的永遠大於已知的,這樣看來,自視“學霸”或者把某些人視為“學霸”,是不是視界太有限了呢?《魔戒》中有一句話:“你們周圍的世界大得很,你們可以畫地為牢,但沒法把世界圈在外面。”

所以顏淵的偉大,或者曾子解讀出的偉大,在於他永遠以謙卑之心對待知識,以內心的敬意對待他人。海為什麼比小溪更大?因為它處身更低。因為謙卑和不滿足,所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不過我還有一句不能同意,就是

“犯而不校”

,連孔子都說,不能“以德報怨”,別人冒犯自己怎麼可以不去計較呢?

“犯而不校”和“以德報怨”並不是同一類情況。

先看“犯而不校”。我用錢穆先生的解釋回答你,他說,人以非禮相加,才可以說是犯,也才可以談論“校”的問題。如果是自己先以非禮對待別人,別人也用非禮來回對我,這就談不上“犯”,也無所謂“不校”。

所以,“犯”這個詞必然是在自己合乎禮儀、中規中矩的前提下才可能出現。別人冒犯我,甚至是無故來陷害、來找麻煩,“而不校”,我卻不與他計較,更不要說去報復。因為他無知,我怎麼能跟他計較?那豈不是就跟他一般見識了?就像一個七十歲的老人,怎麼可能跟一個三歲小朋友打架?不可能的,兩個人境界不一樣,打不起來。一定是兩個人境界差不多才打得起來。所以你要跟他計較,說明你是跟他一般見識,一個境界。

顏回之所以能做到犯而不校,因為他知道天下跟自己是一體,就好比我們身上的器官。若是牙齒一不小心咬到舌頭了,這是對立、衝突了,牙齒冒犯舌頭了,可是舌頭會不會跟牙齒計較嗎?難道說這個牙齒這麼壞,我要報復它,把它拔掉嗎?

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學問愈深,他會愈謙虛、愈恭敬、愈溫和,他不會鬧情緒,他不會急躁,他的心總是平穩的,對人和顏悅色,顏回的修養功夫確實值得曾子欽佩,更值得我們欽佩。

歡迎讀者朋友轉發分享

媒體轉載請聯絡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涉版權請聯絡我們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本文作者:王來寧

高階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任教於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自2013年始,面對高一高二學生教授《論語》《孟子》課程。

“《論語》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師生對話的形式,將古老的論語和網際網路時代洋溢的青春對接, 是具有“學生氣質”的《論語》解讀。

課程大綱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欄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責編 廖玥

「《論語》青春版」30 曾參臨死前說了什麼掏心的話?| 講經典

美編 薛宇

投稿信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