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成語這樣考,究竟為哪般?

  • 由 教壇碼農 發表于 綜合
  • 2021-10-28
簡介考成語意思的舉三個例子

空思成語空司見慣的空是指的是什麼

成語這樣考,究竟為哪般?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四個字的成語成了某些試卷的寵兒。成語這個東西,偶爾用之,倒也真能提升試卷的文化底蘊,但呂叔湘說過:“用成語首先得了解這個成語的真正意義——大多數成語是比字面上的意思要多點兒什麼。”我們通常以現代考試模式來考成語,把握住成語的真正意義了嗎?試從意思和結構形式這兩個方面舉例說說現今的成語考題。

考成語意思的舉三個例子。

(1)按要求寫出兩個成語 說明道理的: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隨堂練1+2》 六下 2006年1月版)

乍做這樣的題目,學生蒙了,教師也愣了,說明道理的成語挺多的,難道是“前車之鑑,後事之師”之類的?但這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有點難度吧。再一思考,寓言是用故事說明道理的,大概讓寫寓言故事成語吧,六年級的課文中也有寓言故事,這樣就比較合理了。那為什麼用“說明道理”這個提法,而不直接寫作“寓言故事成語”呢?這題不是考成語的,是考學生審題能力的。

(2)聞小天是我們班的“語文尖子”。上語文課,他總是( )地聽講,讀起課文來( )。老師佈置作文,他( )、( ),一會兒就寫成了,簡直就像少年王勃。

(延邊大學出版社 《試題分類精粹》 語文 2008年11月第3版)

這是2008年江蘇省某市小升初試題。姑且先不看該填什麼成語,就讀讀這語句,純粹為了考這幾個成語而出題。這段話基本沒有什麼邏輯,為了硬塞進這幾個成語,出題沒有創意,現在很多考成語的試題都是這麼“生編硬造”出來的。學成語,用成語是為了什麼?這樣的成語放在句子裡還有文采可言嗎?但也有語言夠美,卻又不知如何答起的,舉一例。

(3)我們來到大海邊,新鮮的空氣讓我們

,我們擺脫了城市的喧鬧,感悟了鄉村的寧靜。

的大海捲起了

的潮水湧向岸邊,衝到我身上。啊,我度過了

的一天!

(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啟東黃岡大試卷 小學總複習》2008年1月第3版)

應該是自己孤陋寡聞吧,怎麼也想不出什麼合適的成語來修飾“潮水”,也無法在短短兩句話就結束的情況下,感嘆出度過的是怎樣的一天。

但不管怎麼說,以上的例子畢竟還能知道是在考成語,基本上還能夠還原成語原貌。而從結構形式上考成語,有個別題目就很值得商榷了。舉四個例子。

(1)寫出各種型別的四字詞語各四個:

“不A不B型”的: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課時金練》 六下 2008年11月第1版)

什麼意思?不是A型也不是B型,難道是C、D型的,成語什麼時候分A、B、C、D型了。當然,仔細審題也是能看明白的,大概是讓寫“不三不四”這類的成語,但“不A不B”這個說法是否有點不倫不類啊!不過,這個題目至少知道是考成語的,下面這個例子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2)按要求寫出成語:

“ABCD”:

(出處不詳)

這個題目大概是讓寫四個字都不一樣的成語,可那也太多了吧。再看答案,恍然大悟,原來所謂的“ABCD”就是指成語的四個字分別表示四個方面:亭臺樓閣、筆墨紙硯、鍋碗瓢盆……可悲啊,這成語背後的一幅畫,一道風景,甚至是一種文化,全被這“ABCD”給扼殺了!

(3)寫出各種型別的四字詞語個四個:

含有近義詞(如“如飢似渴”):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課時金練》 六下 2008年11月第1版)

這種題目倒是一看就明白,但卻是最有爭議的。因為成語裡的字單獨抽出來的意思和在成語裡的意思不一定完全相同。如“千軍萬馬”中的“千”和“萬”如果單獨抽出來是“一千”和“一萬”的意思,不是近義詞。但在“千軍萬馬”這個成語中“千”“萬”則比喻很多,意思相近,是近義詞。那如果學生這題答案寫“千軍萬馬”,對耶?錯耶?

(4)改正下面詞語中的錯別字:

實是求事( ) 舉一返三( ) 落慌而逃( ) 思空見慣( )

(長春出版社 《2009年小學畢業升學必備》 2008年10月第2版)

以“司空見慣”為例。這個成語是有典故的,唐朝劉禹錫在蘇州做刺史時,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大名,邀請他飲酒。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我妥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這個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而“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名稱。從全詩來看,“司空見慣”應該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學生知道了典故,此“司空”又怎會寫成彼“思空”呢?這種題目混淆視聽,只記字形,忽視意義,越混淆越出錯,多少不太可取吧!

舉了這麼多例子,再回到成語的真正意義上吧:比字面上的意思要多點兒什麼。編者也罷,教者也罷,心裡總要裝得多點,就多那麼一點吧,讓成語學起來更有滋有味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