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同治年間的陝甘起義,是清廷為維繫統治而使出的卑劣的陰謀

  • 由 納扎爾馬利克 發表于 綜合
  • 2021-09-29
簡介清同治年間陝甘地區爆發了著名的回民起義(1862~1873年),在廣闊的西北大地上,爆發了十餘年的民族戰爭,追其根本原因,確實當時的清政府蓄意製造的一場民族戰爭,是當時黑暗腐朽的清政府的專治統治下,西北地區的回漢人民發起的反抗專治和壓迫的解

更名田制度是什麼

清同治年間陝甘地區爆發了著名的回民起義(1862~1873年),在廣闊的西北大地上,爆發了十餘年的民族戰爭,追其根本原因,確實當時的清政府蓄意製造的一場民族戰爭,是當時黑暗腐朽的清政府的專治統治下,西北地區的回漢人民發起的反抗專治和壓迫的解放運動。

戰爭首先在陝西掀起,逐漸向甘寧青各省蔓延,最後延伸至整個西北大地,對當時脆弱的西北經濟和當時好不容易建立的民族互信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極壞的後期影響,對中華民族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產生了諸多的負面影響,造成了對當地回民的極大迫害,極大影響了回族形象,也造就了民國時期的西北軍閥割據。

同治年間的陝甘起義,是清廷為維繫統治而使出的卑劣的陰謀

本文只為客觀的反映當時的歷史狀況

起因

戰爭由陝甘回民和哲合忍耶蘇菲門宦在聖山砍竹事件後的武裝暴亂開始,主要表現為回民與漢民的互相攻擊。

根本原因是清廷的壓迫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的官僚對西北民眾施以沉重的田賦附加。清代的田賦附加,起於康熙六十一年,當時每正賦銀一兩之上加徵“耗羨”二錢,以為政府辦公費和官吏津貼之用。

清政府實收的田賦增加到了正規田賦的160%。陝西田畝,除了民田之外,還有元明時期留下來的“屯衛田”、“更名田”,都是官產,農民種官田者,必須繳納 “本色”、“樣糧”、“土糧”、“餘糧”等,倉吏收租時,巧立名目,把十多個專案攤入租賦之中。在同治年間以前,以永豐、敬錄兩倉道來說,每年政府收入的徵糧不過十八萬石,而官吏對納糧百姓的強徵量就有二十幾萬之多。貧苦農民,無論回漢,已經無法生存,還要忍受附加之外的傜役。西北地區,清代一直戰事不斷。

清政府對外割地賠款,對內需要籌措大量軍費鎮壓各地農民起事,因而對農民的苛捐雜稅更為加重。陝西地區,在回民暴動之前就爆發過兩次農民運動。

清政府的蓄意製造

由於承重的賦稅,西北各族人民苦不堪言,再加上但時的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為了轉嫁矛盾,利用回漢人民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的差異,挑起的民族矛盾。例如,在涉及到民族糾紛時,清政府利用自己的官方地位,有時明顯偏袒回族,有時候明顯偏袒漢族,久而久之,兩個民族和諧共處幾百年的和平關係被打破,兩個民族互生積怨。

當兩個民族互相攻伐,導致兩國民族兩敗俱民族傷,清政府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打擊漢民的反抗滿清運動,也可以打擊回民日漸高漲的反抗運動,從而坐收漁利。

應該給起義者正確的歷史定位

當是的回民只是迫於壓迫,不得不掀起的反抗鬥爭,只是由於清政府善於玩弄手法,轉嫁矛盾。就像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一樣,他是一場反抗清腐朽政權的運動,而不能表述成是宗教戰爭。這一點,在推翻清政府之後,繼任的中華民國給出了積極評價,當時中華民國的五族共和建國宣言,就是一個明顯承認陝甘回民是反抗壓迫性質的一個很好的佐證。

當時的歷史主流,依然給出了積極的評價。當時的回民,始終處於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在吃飽飯的前提下,始終服從中央王朝,這一點可以從回民在西北幾百年始終處於和平狀態就可以看出來。而從當時的回族起義領袖中,始終也沒有找到任何證據去判斷他們有獨立的傾向,也沒有任何物件可以佐證,例如獨立理論和宣傳。

批評起義者的聲音可以休矣

因為在當時的回軍中,依然有很多的漢族民眾,可以說,當時的反抗,只為有一口飯吃 只為能夠活下來。當時也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回族和漢族起義軍聯合攻擊清政府的鎮壓軍隊。

回漢人民共同付出了重大犧牲

這場戰亂極大地改變了陝甘兩省的民族分佈。據《中國人口史》一書的統計,戰爭前的咸豐十一年(1861年),甘肅(此時的甘肅包括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地區)全省人口總數約為1900萬人,戰後的光緒六年(1880年)人口僅存495。5萬人,人口損失約1400萬人,兩個民族都遭受嚴重損失。損失比例為74。5%[2]。陝西人口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有1394萬,從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緒五年(1879年)的17年間銳減至772餘萬,人口損失總數高達622萬,大約佔戰前人口總數的44。6%。17年中,因戰爭原因造成的人口損失約有520。8萬,在全部損失人口中所佔的比例高達83。7%,而災荒期間損失的人口不過101。2餘萬,佔全部損失人口的比例僅有16。3%[1]。回民在這次戰亂中的損失也相當大。戰亂過後,陝西省原有的約200萬回民最後僅剩下西安城內和陝南的2-3萬與其他6萬餘安置於平涼、涼州的投降人口。甘肅省回民在戰爭中死亡失蹤超過十分之八的人口,漢民也死亡失蹤近十分之七。

當時回族處在富裕的秦嶺八百里秦川,但被清政府在戰後將大部分回民遷往寧南和隴南的貧瘠的土地上,清政府限制被遷移的回民不得遷回原居地,回民成為故土難回的人。所以,所有的責任應該是當時腐朽的清王朝,而不應該是任何一個民族。

此文只為客觀還原歷史,謝謝閱讀。

Top